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A.吾党之小子狂简 简:简单,单纯B.子路,行行如也如:词尾,译为“……的样子”C.予所否者,天厌之厌:厌弃D.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由:途径解析 A项简:大,指志大。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斐然成章 斐然:有文采的样子B.行行如也行行如:刚强的样子C.夫子莞尔而笑莞尔:大笑的样子D.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的样子解析 C项莞尔:微笑的样子。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A.B.C.D.解析 A项介词,比/介词,在;B项代词,自己;C项语气词,表停顿;D项代词,他。4.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A.无所取材B.夫子之墙数仞C.欲罢不能D.无得而逾焉解析 A项“材”通“哉”。5.名句填空。(1)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2)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升:登上B.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诱:诱导C.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由:缘由D.多见其不知量也多:只,只是解析 C项由:途径。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B.C.D.解析 B项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A项奚:副词,怎么/代词,什么。C项以:介词,用/介词,因。D项虽:连词,表假设,即使、纵然/连词,表转折,虽然。8.下面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A.孔子对子路的批评使得其他弟子不再尊重子路,孔子看到后,立即对子路的技艺客观地进行了评价,既有所肯定又指出了不足,使得大家改变了对子路的看法。B.子游在武城实施礼乐教化,孔子认为有些大材小用,感到好笑,可是当子游说明了原因后,孔子立即对他加以肯定。C.孔子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言传”,而且重“身教”;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成,赢得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赞扬。D.“子之武城”一文,既诙谐又严肃。孔子平日的风趣,子游的笃信师道,师生间的和悦宛然可见。标志着我国的散文发展至《论语》,已经走向了成熟。
解析 A项“使得大家改变了对子路的看法”原文没有提到;C项“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成,赢得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赞扬”原文没有依据;D项“标志着我国的散文发展至《论语》,已经走向了成熟”错。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译文:我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才能,而他一旦有所创立,又是那么高远。虽然想去追随它,但无路可走了。(2)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译文:人纵使想自绝于太阳和月亮,那对太阳月亮又会有什么损害呢?(二)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2(2)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3)钱穆:“孔子论用行舍藏,有道亦复有命。如怀道不见用是命。行军不能必胜无败,亦有命。”(钱穆《论语新解》)w10.第(1)则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孔子对待天命和人事的基本态度,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知天命,尽人事(敬畏天命,竭尽人事)。(10字以内)2·1·c·n·j·y11.从君子的品格角度来考察,孔子更倾向于颜渊的而不是子路的价值取向,为什么?答案 颜渊的用行舍藏,就是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其一生,无论穷达,都以仁为己任,是谓仁者;追求仁义,坚定不移,死而后已,是谓勇者;能进能退,圆融通达,变通自如,是谓智者。子路鲁莽冒进,轻率就死,不是真“勇”;不知天命,不预胜败,可谓无“智”。在孔子看来,颜渊具备了君子的最重要的三种品格,即“三达德”,故孔子更倾向于颜渊的生活态度。【孔子论学习之道《论语》中的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以德行为本。“学”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成为“君子”,君子行“仁”而为政。为了达到学以修身、学以成仁的目的,孔子论述了许多学习之道。其一,乐学与好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自内心的喜欢、良好的心理态度是学习的良师益友。虽然孔子对“君子”
的要求和条件近乎苛刻,但从《论语》中可以看出,他的教学活动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严谨紧张,不苟言笑,倒是非常轻松愉快、随机而行、随意而发的。孔子本人更是因“好学”而对学习充满兴趣,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这正是孔子以学为乐、好学不倦、安贫乐道、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知之者是被动接受,好之者已是主动追求,乐之者则达到痴迷执著的状态。如果说好之、乐之是孔子主张的学习态度的话,那么“好问”就应该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了。孔子认为,不懂不要装懂,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这样才能学到真东西。其二,无倦与精进。学贵有恒,最忌一曝十寒。《论语》中关于学贵有恒的思想,先述“无倦”,次说“一以贯之”,再论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如琢如磨。子张问政时,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子路问政时,孔子说:“先之,劳之”“无倦。”(《子路》)这是孔子对弟子问“政”的回答,即“无倦”,也就是对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勤能补拙,恒成万事,学习更是如此。孔子反复强调为学育人贵在有“不厌”与“不倦”的态度,意即:对己,学习而不知满足;对人,耐心教导而不知疲倦。其中,对求学者而言,学而有恒,学而不厌,这是很难做到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需要有执著的精神,久之则学业成矣。其三,敏捷与勤思。孔子于求学、敬事都强调“敏则有功”。如《学而》中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及《公冶长》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敏”字有两层意思,一是反应迅速,二是勤于思考。“敏于事”“敏于行”,是说做事行动要反应迅捷;“敏而好学”“敏以求之”,是说求知治学要勤于思考。与“敏”相对的是“慎于言”“讷于言”,其意并非要人三缄其口,而是强调少说多做,言行一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这正是孔子学以修身、学以养德思想的表现。其四,自省与改过。自省与改过,是求学者的终极目标,亦是成贤至圣的捷径。孔子也觉得“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它。人之过,只要不是故意为之,有过便改,无损形象,还能得人共仰,何乐而不为呢?过而不改,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这才是真正的过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了正确的态度,有了改过的决心,余下的事情便是如何改过了。改过要分为两个步骤,先是自省,再为改过。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省的关键是要通过自省总结得失,找出自己存在什么过错,找出与贤人之间的差距,以不断完善自己,最终达到“内省不疚”的境界。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