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玄)郑玄:(“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止”是语助词。)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高山仰止:品德高尚,令人向往。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孔子与弟子读课文思考:本篇主要是讲什么的?孔子眼中的弟子和弟子眼中的孔子
子路颜渊子贡伯牛子游闵子骞冉有其他:弟子总画像文章13个章节,主要提到了哪些弟子?总结:这里面有孔子单独的言行,有孔子和学生的对话,也有孔子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本课的具体内容孔子眼中的学生1、孔子和子路(11.13,7.11,11.15,5.7,6.28)2、孔子和颜渊(11.9,11.10)3、孔子和伯牛(6.10)4、孔子和子游(17.4)5、孔子和其他(家乡学生)(5.22)学生眼中的孔子1、颜渊对孔子(9.11)2、子贡对孔子(19.23,19.24)
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在孔门中以德行和颜回并称,72贤人之一。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认为他德行好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又称叔氏。吴国人
孔子和子路探究文本(一)
我喜欢(不喜欢)因为子路是的人。如果你是子路的同学,你喜欢这样的同学吗?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豭(jiā):公猪。陵:通“凌”。(戴着雄鸡鸡冠似的帽子,以野猪獠牙为佩带饰物以示勇武。陵暴,轻侮。)
仲由字子路,是卞地方的人,小孔子九岁。他本来很粗野,喜欢逞勇斗力,气性刚猛爽直,后来终于受了孔子的感化。子路晚年出任卫国蒲邑的大夫,卫国发生变乱,仲由就死于卫乱中。
找出文中描写子路的章节11、13(第2章)7、11(第3章)11、15(第4章)5、7(第5章)6、28(第6章)
每小组讨论一章思考:1、字词2、本章体现了子路怎样的性格特点;同时孔子又是如何对待子路的。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因为子路非常刚强,但有勇无谋。孔子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话里是老师深深的担心忧虑和牵挂。师之爱生,人之常情。(11.13)闵子恃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子路死,孔子不食肉酱《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卫国发生内乱,子路和子羔均在卫国做官,子路本在外,听说后立即赶回,遇见子羔正在出城,子羔对他说:“出公去矣,而城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害。”而子路却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于是入城,在厮杀之中,敌人击断了子路系在脖子上的帽带,子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将帽带系好,从容赴死,最后被乱兵剁为肉酱。孔子听说后非常悲伤,尽管他曾屡次训斥这个有股野性的弟子。子路死后,孔子把别人送给自己的肉酱倒掉了,说:“吾何忍食此!”不久,孔子也去世了。君子死,冠不免(前542—前480)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作季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在争强好胜、有勇无谋、洋洋得意时,要及时泼冷水打击让他清醒,而不是一味的赞赏,呵护,让他失去理智,即在适当的时候要善于引导。孔子说话的用意何在?(7.11)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暴虎冯河:暴虎,徒手与老虎搏斗。冯河,无船而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临事而惧:惧,遇事谨慎。遇到事情格外小心谨慎。
(11.15)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也,未入于室也。?”孔子对子路有怎样的态度?孔子对学生有过错批评,有成绩表扬,让学生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树立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读孔子的话,你有何启示?自嘲、爱惜,压其威风。
思考:孔子一下说“乘桴浮于海”跟随他的人是子路,一下子又说不想与子路这样的人共事,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以抑其勇而教之思考:孔子前面说子路那手瑟不要在我这里弹,后面又说子路弹瑟的水平已经登堂了,前后统一吗?未可以一事之失而遽忽之
(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子路为何不高兴?知礼懂礼率直孔子有何举动?从中体现出怎样的师生关系?发誓——尊重没有距离、真正的平等民主
又《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欲至卫国求仕,当时卫灵公夫人南子深得灵公宠爱,欲得到卫灵公任用,必须走南子这个后门不可,而南子在当时名声又极为不佳,这实在给以守礼著称的孔子出了一道难题,但由于求官心切,孔子还是拉下脸来,硬着头皮去见南子。对孔子的这一“失节”举动,子路极为反感,当面质问孔子,急得孔子对天发起誓来:我如果不是为了得君行道而不得已去见南子的话,那么老天一定会厌弃我!老天一定会厌弃我!子路就是这样一个光明磊落、伉直坦率的人,只要他认为不对,一定会坚决提出批评,即使是自己尊敬的老师也不例外,这一点在孔子的所有弟子中是不多见的。
思考:孔子说自己没有错,那么是不是子路错了?圣人道大德全,无可不可。其见恶人,固谓在我有可见之礼,则彼之不善,我何与焉。然此岂子路所能测哉?故重言以誓之,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之也。——朱熹《论语集注》
从以上几章中,你认为子路这个人的性格怎样?子路为人伉直好勇(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光明磊落,重友情、讲信义、守诺言,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异的一位。
子路不仅性格独异,而且有着政治方面的杰出才干。孔子设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科,而子路是政事科之优异者。《论语》有不少篇章提到他回孔子讨论政治方面的问题,如《论语·子路》:“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不倦。“由于热心政治,关注社会政治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使得子路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大有长进。对此孔子不止一次地予以称道,比如称赞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意谓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子路可以充当管理兵役的长官。
在对待老师方面,子路一方面忠贞不二,极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象颜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总取“不讳”态度。只要他认为孔子的言与行有不正确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提出批评和反驳。这是子路直率、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体现。如6.28章。
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他们都需要你去照顾,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孔子恐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先生!我从您这里听到的那些仁义之道,就应该立即去实行吗?”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这下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不可以马上实行。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王船山(谓)有豪杰而不圣贤者,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圣贤,德业俱全者;豪杰,欠于品德,而有大功大名者。拿(破仑)翁,豪杰也,而非圣贤。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帝王一代帝王,圣贤百代帝王。——毛泽东《讲堂录》
如何看出孔子对子路的爱?子路争强好胜有勇无谋 循循善诱,委婉告之7.11学而未精 批评不足,惋惜感叹遭遇不敬表扬成绩,树立信心11.15得意忘形喜形于色 压其威风5.7懂礼知礼 尊重6.28刚强自信 担心忧虑牵挂11.13孔子小结:
探讨:子路与孔子的特殊关系。《论语》表现的是一个平面:一批学生在听孔子说教。从《论语》中看不出学生年龄的大小,看不出每个人的身份面目。因此,《论语》中的众生像解读(包括孔子自己)还需联系更多《论语》之外的作品:如《史记》《孔子家书》等,又如研究子路(仲由)推荐仲大军先生《仲由子路与孔子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对孔子教育集团成员关系的新认识》一文,颇有帮助。联系课外
在孔氏教育集团中,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最为特殊。从《论语》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他俩关系的一斑。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听了以后嘲笑孔子说:“有是哉,子之愚也,奚其正?”孔子也火了,骂子路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这一段对话发生于他们俩个共事20多年以后,可能是周游列国居卫期间,这一段话可以最清楚地反映两人之间的关系。子路与孔子在一起二三十年了,甚至一直到老,两人之间的对话还是这样“童言无忌”。这说明了两人关系的非一般性。
这不仅仅是个说话坦率地问题,也说明当时没那么多师道尊严,要不就说明两人不是一般关系。关系不是密切到一定程度,是决不能这样说话的。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整个孔子教育集团中最特殊的一对关系。也可以说,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孔氏集团中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只有有了这种关系,才能使二人说起话来口无遮拦。
孔子正式办学那年,子路21岁,孔子30岁。但在这之前,子路就与孔子认识了,他们两个早已是朋友了。有书记载,子路是在19岁那年认识孔子的。关于子路与孔子的相识是一个历史之谜。首先,孔子在哪年开始办学?史书没有确切记载。后人有种种揣测,有人认为孔子从27岁就开始办学了,也有人认为孔子是从30岁那年正式办学的。任继愈老先生就是这种观点,凭什么这样说呢?就是从孔子自述判断而来。孔子说,十四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什么是三十而立?这个三十而立不是泛泛而说,而是说自己在三十岁那年创立了办学的事业。因此,我们断定孔子办学的时间是在他三十岁那年。这一年子路21岁,已经认识孔子两年了。孔子结交子路的历史之谜
那么,在办学前的两年里,两人都干了些什么?两人是什么关系?这里面大有研究。搞清楚子路与孔子的关系,就基本上可以弄清楚孔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史。俗话说,不打不成交。子路与孔子的初遇是通过交恶而开始的。也可能是子路一开始看不惯孔子文绉绉的样子,《史记》记载子路初次见孔子时,挥舞着长剑,凌暴孔子。后来怎么成为了朋友,可能是相互了解之后。而当初结为朋友时,他们俩也不一定是师徒关系,最有可能的是古代社会最常有的做法:结为兄弟。所以,孔子与子路的关系很可能是从兄弟和朋友关系开始的。有一个事实是大家都知道的,这就是自孔子有了子路这么个弟子和朋友后,就不再遭受别人的侮辱了,也就是说就没人敢欺侮和漫骂孔子了。从这一事实可以看出子路武力的威力以及在孔子早期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孔子对子路的依赖性、以及子路在孔子眼中的特殊性。
有四件事情可以反映子路与孔子的关系:第一件是鲁国的大夫公山不狃(niǔ)与大贵族季氏不和,于是占据了费邑,搞独立王国,派人来请孔子前去共同治理。孔子当时正处在人生不得志的时期,有人邀请,能施展一下才能,正合心意。但子路出来阻拦了,在子路眼里,费邑那是乱臣贼子的地方,我们怎能到那里去。于是孔子只好作罢,并且对子路辩白说,我到了那里也是为那里作好事。
第二件事是晋国大贵族赵简子的家臣佛肸(xī)占据中牟,独立为王,也派人来请孔子去治理政务,推行孔子的主张。孔子又想去,但又被子路拦下。孔子无可奈何地说出“坚硬者磨而不薄,洁白者染而不黑,丘非匏瓜,焉能系而不食”的哀叹。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子路是孔子教育集团中唯一能管住孔子的人,并且子路为人是有主张的,乱臣贼子或者是不正派的地方权贵,我们是不能到那里去升官发财的,即使是身处困境,也要耐得住寂寞,不务虚名。在后人的理解中,在孔子教育集团中,除了孔子,其他人都是学生,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孔子建立一个学校,必须有老师,有管理者,孔子不能身兼几任,很多学校的事务都需要专人去办理,孔子需要合作者和管理者,子路其实就是这样的人物,子路的角色就象今天学校里的教务长一样。
第三件事也可以反映出子路与孔子不寻常的关系。孔子于54岁那年由于仕途不顺,政敌威胁,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这时,老弟子中陪伴孔子在外颠沛流离了14年的只有子路。第四件事是孔子68岁回国之后,有一年病得很重,子路看老师恐怕是不行了,便准备对后事进行料理,任命了一个学生充当孔子的家宰。在当时,只有贵族和大夫家里才能有家宰的。后来,孔子病好了,反而责备子路搞虚荣,但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家的事都要通过子路来指挥的。这件事可以看出子路与孔子是什么样的特殊关系,连后事都要子路来张罗和操办。
孔子和颜回探究文本(二)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孔子看待颜回1、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生和死是非常重要的展现礼乐的一个时刻,那么,在颜回死的时候,孔子有什么表现?天丧我哭之恸对颜回之死:悲痛欲绝催人泪下
2、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强调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应该有所节制,悲哀而不过分伤痛,一切情感的外现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但是在这里,孔子却“哭之恸”,这又是为什么呢?颜渊何以能得夫子如斯之叹?(1)“天丧我”、“哭之恸”痛惜,对颜渊寄予了很高的期望(2)“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与”:因其心态而惺惺相惜,欣赏安慰。爱惜,赏识。
联系课外讨论(1)“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好学(2)“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善于学习、聪明勤奋追求仁德“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3)“无伐善,无施劳。”颜回其人(4)“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实践仁德(5)“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安贫乐道
颜回对待孔子(6)“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理解孔子,坚信孔子学说孔子看待颜回(7)“(颜回)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二而死。”——《孔子家语》早逝的缺憾
小结:在孔子心中,颜回是贴心的:他不仅好学,而且善学;不仅有仁德的理想,而且在生活中能够长期的实践仁德,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能够在其他人对孔子之道产生怀疑的时候,仍旧坚信孔子的学说,不愧为孔子的知音——这样的颜回在七十二贤人中首屈一指,这样的颜回也让孔子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但这样贴心贤能的、能够准确解释自己学说的颜回却是早逝的,孔子又如何不悲痛呢?故而孔子甚至发出了“有恸乎?”的感慨,认为自己这种哀痛放在颜回身上是一点都不过分的。孔子眼中心中的颜回:孔子垂泪因颜回,伯牙焚琴为子期
颜回看待孔子(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1、循循善诱、善于引导的老师2、学问、道德、修养高不可攀的老师唯有赞美、崇敬和追随
颜回输冠联系课外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颜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和颜回从德行上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师生和乐相知的画面,具体表现为:孔子爱颜回,颜回敬孔子。
孔子和伯牛探究文本(三)
(6.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段话如何表现孔子对伯牛的爱?对伯牛患疾完全是痛苦无奈的心理,表现了对学生的爱惜与鼓励。
孔子和子游探究文本(四)
(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这段话如何表现孔子对子游的爱?对子游礼治武城表示由衷赞美,对自己则是知错能改。
孔子和学生群体探究文本(五)
(5.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这段话如何表现孔子对所有学生的爱?孔子并非对某一个特定的学生爱,而是爱他所有的学生。因弟子志向高远斐然成章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因弟子狂放不羁、尚不知“约之以礼”而牵肠挂肚。
子贡和孔子探究文本(六)
(19.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1、因为子贡的这段话,后代将师门称为什么?颜渊赞美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那么子贡心里是如何评论孔子的呢?子贡看孔子门墙宫墙之喻——比喻孔子学说的高深,说明自己不如老师(孔子)
2、子贡擅长辞令,曾有“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之功,在维护老师的形象上,他是不遗余力的,请你结合本章内容谈谈子贡的说话艺术。明确:叔孙武叔借提高子贡而贬低孔子,子贡清楚地认识到他的用心,巧妙地以宫墙作比,指出他不得其门而入,对孔子根本不了解,结尾用反语,表面平和,实为坚决。
(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在这段话中,孔子又是如何评论孔子的?子贡看孔子运用丘陵和日月的对比,表现了孔子的学问道德之高深,同时也表现了对孔子的尊敬。说明毁谤仲尼只不过是自不量力。
孔子和弟子的关系孔子爱弟子:尊重学生 引导学生忧学生所忧 乐学生所乐……弟子敬孔子:至尊至敬——敬其善于诱导、诲人不倦、学识渊博、品行高深、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总结亦师亦友,和谐融洽
在林语堂看来,孔子的可爱之处甚多,其中幽默和近情是最为突出的。他说:“夫孔子一多情人也,有笑,有怒,有喜有憎,好乐,好歌,甚至好哭,皆是一位活灵活現之人的表记。”他概括孔子的杰出之处在於:一是道德感,這是現代人最缺乏的;二是人生态度,是一种对人生和生命的热心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格物致知式的悲剧精神;三是捷、达、雅的文体風格,一種智慧的思想風格。
于丹认为《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读《论语》时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使用和缓的,因循有道德,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的教学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这样的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的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成语积累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斐然成章: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杀鸡焉用牛刀: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原形容颜渊对于孔子之道的赞叹,后指努力攻读,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极高水平。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理解并积累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