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评析】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周礼”,倡行“仁、义、礼、智、信”,但听说他的学生们在鲁国的情况后,便赶紧打道回府了。孔子说这段话时,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所以,孔子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但同时又指出学生的问题:行为粗率简单,还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志向远大而狂放不羁,年轻人有远大的志向是好事,稍微狂一点也不要紧,但千万不能不能过度倨傲而怠慢。学生文彩不凡,学有所成,但如何对世事加以裁定、判断就很难了。世事每一瞬间都在动;怎样把握世事的变化,这不是读点书就可以解决的,非有几十年艰苦的亲身经历,不能做到事理合一。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评析】子路到处观察、察看,甚至人死之后的情景他也想观察、察看,孔子说子路“不得其穷尽也。”意思是说,他对任何事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然而,我们人类知识有限,不可能穷尽任何问题,所以,孔子说子路“不得其死然”,就是叫子路不要去钻牛角尖。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尽管他非常刚强。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师之爱生,人之常情。孔子的这种担心,就说明了这一点。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评析】私有制的发展,使人们热衷于名誉利禄地位,以至于根本不讲修养自己的品德。在这样混乱的社会环境中,孔子只好安贫乐道。真正要做到安贫乐道,不被名誉利禄地位所诱惑,是很难的。孔子认为只有自己和颜渊能做到。子路在一旁沉不住气了。因为子路好勇,所以子路问谁能与老师你共同指挥三军?但孔子的回答亦出乎子路意料之外。孔子不赞成单纯的勇,如暴虎冯河,乃是有勇无谋的做法是不能成就大事的。真正的勇敢者是应该有所恐惧,恐惧以后才能想办法克服困难。能够而且善于谋划,并能使谋划之事得以完成,才能算是勇者不惧。所以指挥三军打仗也轮不到你子路。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评析】孔子先用责备的口气批评子路。音乐是人的情感的抒发,是祭祀仪式上情景的烘托与渲染,穷尽弹琴的技法那是不能叫音乐的。这是对子路的激发和勉励。当其它门人都不尊敬子路时,他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尚未入室,还差一点精深。其他弟子不敬子路,则说明了他们的愚蠢,孔子后来的这句话其实也就是对他们的批评,对子路的肯定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是比较客观的,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反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评析】孔子担心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打算乘筏到海外去。子路能不能跟随孔子出海呢?孔子认为不行。因为子路虽然有勇,然而无谋。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都会有若干次选择,每次选择都很重要,不会选择将一事无成。有许多人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想选取好的,而厌恶平淡的,殊不知,很多事情盛极必衰!到底选择什么,这就需要智慧了。而子路所缺乏的就是这种智慧。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评析】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是卫国的美女,当时把持卫国朝政,而且据说名声亦不大好,因此对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大高兴。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据后代儒家讲,孔子见南子要“约之以礼”,即是以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人。因此,人类发展到今天,才出现了对在任统治者的监督制度,这是科学的,必然的。但在2500年前,对统治者是没有任何监督制度的。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评析】颜渊死了后,孔子很哀叹,颜渊的一生,是值得上天和我们所有的人赞誉的,他不幸短命而死。如果上天没有忘掉的话,就应该让他早点出仕,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情了。如果上天没有忘掉的话,就应该让他继续活着,好让他终有一天为大家做点贡献。他“好学”的精神确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学习的。首先要好学,然后学而多思,思有所行,一个人也就能寻求到他的人生目标。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评析】孔子为失去了这样一个好学的学生而痛惜不已,能真正地好学的人是不多的,现在这个好学的人,这个“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的颜回死了,这当然会令人痛惜。孔子自己的儿子鲤死了,也没有这样伤心痛惜,因为只有颜回这样的人才值得伤心,才值得痛惜。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评析】古代的礼节规定当有病的人睡在家里时,探望病人一般不进屋去慰问,尤其是长辈和领导。如果是君主来探望,病人就要搬到南面的窗户下,让君主从南面看他。当时伯牛家以这种礼节表示对孔子的尊敬,孔子认为不敢当,所以只从窗口伸手进去握住病人的手。本节所着重的是孔子前去探望病人一事,从中体现出的“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说明】环境能改变人们。长官的职责就是要创造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都能够得到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子游在当了武的行政长官之后,便开展了礼乐教化,意在用礼乐环境来影响人们。阳货手握重权,没有用礼乐来教化人民,而子游只管理了一个小地方,却用高度的文化礼乐来教化人民,差别很大。从本节又可看到,孔子的教育方法是活泼泼的,他到武城,一见面就与子游开了个玩笑。但子游很认真,马上就质询孔子。孔子马上承认说我刚才只是开了个玩笑,承认了子游是对的,并且要弟子们向他学习。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评析】颜渊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这是颜回对孔子的仰慕。人的学问是有止境的,但孔子的谦虚好学,却是将自己的心胸敞开;只有具有一定的空间,才能源源不绝地装进新知识,所以他的学问知识就是没有止境的。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学生不仅要博学多闻,而且还要用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时地自我反省,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评析】子贡是很善于自我控制的,并没有因为别人的赞扬而沾沾自喜。子贡知道自己的深浅,他用围墙作比喻,说自己被别人看,一眼就可看穿看透,太浅薄了。而别人看孔子,是很难看穿看透的,即使是得其门而入,那里面也如宗庙般层屋叠嶂,使人无法看透其深浅。子贡这话,有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味道。而看不穿看不透,又怎么能评价他呢?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说明】叔孙武叔抬子贡而贬孔子,就在于他不识深浅。别的贤能的人还是可以知道深浅的,可以超越他。而对太阳和月亮呢?无法知道其深浅,因此也没有路可以超越它们。因此,对于不了解的,就不要妄加评论,更不要诋毁和诽谤。就象现代许多知识分子,一谈到宗教,就说是迷信,一讲到《易经》,就说是算命,其实他们根本不懂得宗教和《易》,就妄下评论了!这其实是不会自我控制。若是能自我控制,虚怀若谷地学习,也就不会诋毁和诽谤其它学问了。
二课: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三课: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三课: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四课: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五课: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十三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夫子哂之。“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练习二
综合考虑:子路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他可以当面顶撞孔子,对孔子的言行表示不满,可以在听到表扬以后毫不掩饰地面露喜色,可以在众多的学生中抢着第一个回答问题。子路的形象所以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在记述时注意捕捉能够表现其性格的言论行动和神情态度。如:当面议论孔子“有是哉,子之迂也”,表现他的鲁莽直率;在听到孔子赞扬颜回时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表现他的争强好胜。其中不少情节带有喜剧色彩,使读者增加了阅读趣味,也使子路的形象显得憨直可爱。练习二
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是《论语》口语化特点之一。练习三体会《论语》的口语化特色
练习四对古人的名字关系有初步了解宰予,字子我:予、我同义,都代指第一人称。子,男子尊称。樊须,字子迟:须、迟同义,都是等待的意思。端木赐,字子贡:赐、贡同义,贡也是赐的意思。仲由,字子路:由、路义相关,由,遵从,遵循。道路是人行走时所遵从的。孔鲤,字伯鱼:鲤、鱼义相关,鲤属鱼类。杜甫,字子美:甫、美义相关,甫为男子美称。白居易,字乐天:居易、乐天义相关。居易即安居的意思;乐天,乐天知命的意思。经典中这两个意思常常并举。
练习四对古人的名字关系有初步了解韩愈,字退之:愈,进,胜过,与退意义相反。柳宗元,字子厚:元,始,与厚义相关。宗,尊崇,遵行。欧阳修,字永叔:修、永同义,都是长的意思。叔,表示排行在后或稚幼。苏轼,字子瞻:轼、瞻义相关。轼,车前横木,可供凭依以瞻望。轼虽非车最重要的部件,但也为车所不可或缺,能使车的形体完备,增其观瞻。苏辙,字子由:辙,车辙,与仲由字子路义近。
孔子能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和谐、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孔子不摆师道尊严的架子,总是与学生亲切交谈,共同讨论问题。他们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教学相长。在这种讨论中,学生无拘无束,毫无压抑,畅所欲言,极有利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纵观《论语》,我们会看到,许多有关学、政、礼、仁等方面的重要思想,都是在这种谈话教学中得出来的。有时,孔子提出一个题目,让大家各抒己见,自己也参与进去,并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先进》篇最后一章,写孔子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学生各言其志时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在学生面前摆学术权威的架子,这才有利于各展风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子路、冉有、公西华讲完之后,曾皙表示自己的想法和他们三人有所不同。孔子鼓励说:“何伤也?亦各言其志也。”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这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兼容并包、体系庞大的特点,也表现了孔子博大的胸襟。容人容己,方才博得学生的敬仰和爱戴。孔子心胸博大坦诚,对学生无私无隐。对生无隐,不私其子,即使现在,也不易做到。探究:孔子师生关系练习一
“有教无类。”不论什么人,只要送上一点象征性的见面礼,孔子都会接纳为学生,悉心教导。“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些学生有的来自达官贵族,有的来自贫家寒门。孔子对富贵子弟与寒门学生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只要他要求上进,孔子都热心教导,只看到他的进步,不计较他的过去。有各种天资缺陷各种毛病的学生,孔子同样悉心教导。明确他们的不足,在教学中有侧重点地给以弥补,使他们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如,头脑不聪明、反应迟钝的曾参,后来成为一代儒学大师,名垂千古。在教学中,孔子希望学生能提出不同意见,欢迎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提出批评,并虚心接受批评,真诚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后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听到别人的正确批评,不狡辩,不气急败坏,而是感到很高兴。因为批评你就是促使你洗去瑕疵。"回也非助我者也,与吾言无所不说。"颜回是德行第一的学生,但由于他对孔子的话无所不悦,从不提出不同意见,孔子便感到有些美中不足。没有谁会一生不出错,"过,则勿惮改。"改正了错误,且"不二过",会更显圣人本色。孔子因这种闻过则喜、勇于认错的精神,更得学生的敬仰,子贡评论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对孔子来说,最大的乐趣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在他的门下聚集了大批精英。每当看到这些,孔子都会喜上眉梢。对弟子的优点,对弟子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不加掩饰的加以赞扬。评价子贱:"君子哉若人!"评价冉雍:"雍也可使南面。"评价颜回:"贤哉,回也!"评价闵子骞:"孝哉闵子骞!"评价南宫适:"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孔子善于抓住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加以表扬。有一次,鲁国重建叫长府的金库。闵子骞认为这样会劳民伤财,便说:"照着老样子下去怎么样?何必重修呢?"孔子马上称赞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现在,我们都在倡导赏识教育。孔子的这种教育其实就是赏识教育。让学生在赞赏中,充满自信,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不断进步。
但是,孔子的赞赏不是盲目的,该表扬的表扬,不该表扬的不乱加表扬,否则就是误导。当学生有了错,他也会予以批评。学生宰予,极善言辞,是言语科高足,但华而不实。早被孔子看在眼里。有一次他白天睡懒觉,孔子大发其火,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何诛?”冉求做季氏家臣,为季氏搜刮了大量财富,孔子对此极为不满,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批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再如"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孺悲曾向孔子学过礼。后来他做了坏事,孔子便借他来访的机会,劝告他。托病不见,又鼓瑟唱歌让他知道自己并没有病。这些批评非常尖刻,毫不了留情面。唯其如此,才会醍醐灌顶,令他们猛然醒悟,痛改前非。对学生的一些小毛病小错误,孔子批评得则较温和较委婉。有一次,鲁哀公问宰我作社神的牌位是用什么木头做成的。宰我告诉他,夏朝用松木,殷朝用柏木,周朝用栗木。到这里已经答得很完美了,他却又几加了一句,说周朝之所以用栗木,意在使百姓战栗。孔子听说这件事对宰我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虽宰我多说了几句,但并无大错,所以孔子没有过于责备。子贡平时喜欢议论别人的是非长短。孔子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赐呀,难道你就那么好吗?我却没有这闲功夫。委婉地劝戒子贡,要把精力用在提高学问道德上,不能整天评头论足。
有些学生聪明而又调皮,喜欢提一些难题,或者刁钻或者别有用心,来难为孔子。孔子都以其崇高的人格魅力、超人的智慧和渊博的知识令其折服。有一次,宰我问:"有仁德的人,如果告诉他,井下面有仁人,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为什么要这样呢?君子可以让他远远走开,而不可陷害他;可以欺骗他,而不可愚弄他。子贡提的问题非常含蓄:"这里有一块美玉,把它收藏起来呢,还是找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一听就知道所谓美玉是指自己,便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张认为善人异于常人,求学求道的方式也应异于常人。他便问孔子善人之道。子张这个人聪明过头,非常狂傲。孔子一听就知道子张想走捷径,便对他说:"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才智再超众,也要与一般人走一样的路,脚踏实地,刻苦勤奋才行。
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老师也不能谦让。当师生观点不同时,他们会争论。子路当了季氏家臣,想让师弟子羔任费宰。孔子觉得子羔还没有学好,不当出仕。虽然在学问上有批评有争论,在生活中,孔子对学生是十分关心的。有一次,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侍立两侧,一个个仪表堂堂。孔子非常高兴。但看到子路刚强的样子,他又非常担心:“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不幸言中,后来,子路在卫国内战中,被剁成肉酱。冉耕得了不治之症,孔子去看他,伤心地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英年早逝,孔子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子哭之恸。”由此可见,孔子爱生如子。由于孔子悉心地教导、诚挚地关怀,以及他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学生们尊敬他,爱戴他。他得了病,子路为他祈祷。叔孙武叔等人诋毁他,子贡坚决为他辩护。孔子死后,学生们为他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才挥泪而去。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谨记老师的教诲,终生实践着他的思想,传播着他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学说——儒学,使孔子的思想光照千秋,名垂万代。说说: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
臣闻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道者万世亡(无)弊,弊者道之失也(弊端是因为失去道造成的)。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受到偏废不予施行)之处,故政有眊(mào昏暗不明)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矣。……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繇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孔子在《春秋》中所主张的诸侯不应专权,都应受统于天了,是天地的恒久规范,古今普遍通行的真理。现在作师的传授的道不同,人们持的主张不同,各家都坚持着各不相同的方向,目的也不相同,因此皇上无法保持统一;礼法制度时常变更,下边的人不知如何遵守。我认为凡是不属于六艺(诗、书、易、礼、乐、春秋)之类,孔子思想的,都断绝其道,不使它们发展。这样,邪僻的学说就灭息了,然后纲纪、准则才能统一,才能明确,民众才能知道如何遵从。道理来自于天,天永远不会变,道理却会变补充材料
董仲舒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人,“少治《春秋》,孝景(汉景帝)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汉书·董仲舒传》)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者”。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此后,他先后担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晚年“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杂以阴阳五行说等,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联系在一起,形成新儒学思想体系。体系的中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假借天意把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绝对化、神圣化,还提出了三纲五常,并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有所揭露,提出“限民名田,以澹(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的主张。在教育方面,他认为应以“教化”为“堤防”,立太学。《春秋繁露》是他的著作。董仲舒帮助汉武帝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使儒学得以改造、发挥并取得独尊地位,是为此后两千年以儒学为正统之滥觞。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及其评价汉初,为了恢复社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实行无为而治、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净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武帝即位后,社会经济已有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从政治上和思想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更适应汉武帝时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于是,汉武帝开始提倡儒学,“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而延聘“儒者数百人”,引起天下学士“靡然向风”。公元前140年,武帝召各地贤良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其中包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说:“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对《春秋》“大一统”思想加以发挥,认为政治法纪上的大一统,必须是思想上的统一。他提出的建议立刻得到武帝的赏识并接受。汉武帝下令正式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以儒学正式取代黄老,定为官方政治学说,实现了政治指导思想的转变。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指导下,在朝廷设五经博士。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和丞相公孙弘的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五经博士为教官,博士弟子为太学生。太学生经过考试,合格的便可直接授官。博士除参与有关政治活动外,其主要职责就是从事教育。博士弟子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以儒家经学为教育内容的封建官学教育的开始。儒学教育进而扩展到私学、蒙学和家庭教育各个领域,并且通过选士制度将培养出来的人才选拔到政府机构中来,这样,儒术就成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结束了战国时期各种学派互相争鸣的局面,儒学正式取代了黄老之学,儒学独尊地位被确立起来,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并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有利于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和封建大一统局面,因此,对维护上升时期的封建统治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这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但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④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应该弘扬。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重要内容?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学术界对董仲舒的不同评价一种评价:董仲舒的一生是治经著述、改造儒学、实践儒学的一生。他作为开一代经学之风的大师,广采博纳,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真正综合,建构起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特别是由于他首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武帝钦定,从此使儒学登上了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王座,与此同时,他还为西汉封建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政治举措上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改革措施。董仲舒的所有这些理论和实践活动,都适应了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因而巩固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西汉王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西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大意义。据此即可论定,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教育家。以上这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另一种评价:根据列宁“评判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衡量,不难发现,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比其前辈的哲学思想,在人类认识客观真理的问题上,不仅没有提供什么新的东西,而且还使人的认识更远地背离了客观真理。董仲舒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发生重大影响,主要原因是他编造了一套“三纲五常”封建伦理规范,高度地集中地反映了整个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因之,“三纲五常”这一封建道德规范,在汉以后整个封建社会里,不仅没有更换,而且在更换了新的哲学形态中,又得到了新的理论根据。这就是董仲舒学说在中国历史上,能够长期发生影响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