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庸之道》课件

ID:1182794

大小:479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庸之道《论语》选读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中间派)、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课文注解)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中庸至德第1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9)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治理公正的,官爵俸禄是可以推辞不受的,雪白的锋刃也是可以踩踏闯过的,但中庸之道是很难做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经常是:“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聪明人容易过头,愚蠢者往往不足;好人容易过头,不肖者容易不足。 第2章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11.16)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子张才高意广,为人进取,敢作敢为,而流于冒进;子夏笃信谨守,不敢作为,而流于退缩。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意为子张做得过头,子夏做得不够。当子贡问他“然则师愈与”时,孔子毫不犹豫地下了一个结论:“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与做得不够,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没有做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宋时秦桧的私人密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丞送来一卷地毯,大小尺寸与密室地面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可谓马屁拍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狡猾的秦桧想到,这人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到自己密室地面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就不在话下了。没过多久,送他地毯的这个人就被秦桧除掉了。为人处事要把握好分寸,过犹不及。 第3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君子在为人处世时,“义之与比”,把义为处世的准则,既不亲近谁(“无适”),也不疏远谁(“无莫”),以此显示中庸。 第4章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与狂者交往,可使人积极进取;与狷者交往,可使人守节自洁。终归比与看似颇有德行的乡原先生交往,强上千百倍。狂者在处世上可谓“过”,而狷者在处世上可谓“不及”,君子在修道进德时,若能不狂、不狷,这样离中庸不远了。 第6章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君子是以义相处的,君子之间没利害关系的冲突,在“淡如水”的交往中,故能和谐;而小人以利相处,只是短时的混同,一旦有利益冲突,便会反目,故不可和谐。 2002年10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布什总统图书馆发表演讲阐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他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003年12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说:“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他认为,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国际社会化解矛盾。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第5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有子认为,不能单纯地为追求“和”而“和”,“和”还必须受到“礼”的节制。如毛竹有节,虽是一气相通,却是上下有别。好比君臣、父子、夫妇至为亲密,然双方必须有别,有所节限,如此方能相与成“和”。由此看来“言和,必和顺于心,当使人由之而皆安,既非情所不堪,亦非力所难勉,斯为可贵。” 第8章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孟子也认为“乡原”者,“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意思是说好好先生最能掩蔽自己的罪恶,以致令人无法举出事实来诽谤他,也找不到缺点来讥讽他。“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由此可见,乡原者是同流合污,媚世伪善之辈,以“无德”伪装为“有德”,甚至乱德惑众,确实是“道德的破坏者”。 第7章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一乡之人应有好人坏人之分,不过是比例的大小而已。一乡之人都喜欢他,好人喜欢他,恶人也喜欢他,此人便有与恶人同流合污之嫌,或有“苟容”恶人之举,便讨得恶人之欢心。一乡之人都厌恶他,恶人厌恶他,本应是“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为“好人”一个。然而好人也厌恶他,此人便有“乖世戾俗之嫌。善人不之好,见其无可好之实。”可见,中庸者决非是同流合污之徒、阿世媚俗之辈,是持有是非原则之人。 第9章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17.24)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乡原者奉行无原则的机械调和的处世方法,而中庸者不这样(“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兼有一定的是非原则,爱憎分明,正如孔子所主张的“以直报怨”和他所说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结合《论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例1:孔子对“文质的关系”(第六课12.8章)的看法,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孔子认“质”与“文”两者不可偏废,“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过与不及”皆为不妥,只有“文质彬彬”,和谐搭配,才能成就君子。例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第十一课11.22章),也是体现中庸思想的。孔子认为冉求做事退缩(“不及”),所以要促一促他,使他接近于“中行”;仲由勇气过人(“过”),所以要压一压他,也使他接近于“中行”。可见,孔子在教育学生时,依据中庸而“裁之”的。 结合《论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例3:“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第八课4.26章),如何与国君相处、与朋友交往,孔子也用中庸的尺度加以引导。如果与国君相处过密,则蒙受羞辱的日子不远了;如果与朋友交往过密,则遭受疏远的日子也不远了。孔子认为交往不能太“过”,体现了他中庸的思想。例4:孔子的中庸思想,还体现在“以直报怨”上(第八课14.34章)。君子用正直来报复仇怨,“不因怨加刻,亦不因怨而反有所加厚”;不挟个人恩怨,不“以怨报怨”,也不持虚伪之德,不“以德报怨”:“不过也不及”,以“适中”来处事。 总结大家对孔子中庸的认识,可谓初“得其门”,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需不断去体会、去运用。纵观孔子的一生,是践行中庸之道的一生,学生对他的评价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可见,孔子是一位据有中庸“至德”的圣人。 文言知识归纳 通假字1、乡原,德之贼也原:通“愿”,谨慎老实。2、恶徼以为知者知:通“智”,聪明。3、恶不孙以为勇者孙:通“逊”,恭顺,谦逊。 词类活用1、必也狂狷乎狂狷:形作名,狂放的人,狷介的人。2、小大由之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古今异义词1、有所不行不行:行不通。2、不以礼节之礼节:礼仪,节制。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同:不混同。不和:不和谐。4、恶居下流而讪上者下流:地位低下。5、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以为:把……作为。 特殊句式1、义之与比。2、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宾语前置句 特殊句式1、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定语后置句 特殊句式1、乡愿,德之贼也。判断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