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最新模拟参考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庸之道》最新模拟参考答案

ID:1182820

大小:33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庸之道》“最新模拟”参考答案十九、23.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⑵以身作则。示例: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凡事都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做到不令而行。使自己成为老百姓的表率。24.不正确。“不讲原则,四面讨好”是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二十、23.⑴孔子认为应该与中道之士结交,至少也该和狂狷的人结交,因为他们做事积极向上,不做坏事,能对交往的人有一种正面的引导作用。⑵儒家认为礼的运用,最高境界是和谐。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能为了和谐而放弃原则,一味求和,我们应该把握好做事的尺度,求和谐而不能无原则的混同。24.“中庸”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把它看成“凡事处处折中调和“的“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选读》综合二十一、(2010学年学军中学第五次月考)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甲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23.⑴请写两个体现孔子中庸之道的成语。(2分)⑵结合两则文字,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2分)乙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形象的描述,也是他对君子人格的要求,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24.就上述论述,请你谈谈你的理解。(3分)23.(1)不偏不倚不瘟不火不即不离(2)统治者考虑自己利益时过于张扬,未能在自己利益与民众利益之间要寻求一种平衡关系,因为统治者缺乏“中庸”这一至德很久了,老百姓很久没感受到它了。24.成为君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的是对文和质的关系不偏不倚的把握。儒家讲“过犹不及”,太过于修饰和太质朴都不能算是君子,只有文与质恰当的调和,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因此“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二十二、2011年金华十校高考模拟试题(三)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甲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23.(1)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中的“是”实质上指代什么。(1分)(2)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孔子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原因。(3分)乙有人认为孔子的中庸之道,就是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孔子认为过犹不及,所以他不赞成偏激的行为,不论是偏左还是偏右,他都深恶痛绝之。这种中立不倚的人生立场,实际上就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表面上公允公正,事实上是四面讨好,自私伪善,明哲保身,对个人而言,会让人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对国家而言,会阻碍历史的变革与进步。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中庸之道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23.⑴“是”指代季氏超越等级享受歌舞(或季氏按天子的规格享受歌舞,直译“在庭院内用八佾奏乐舞蹈”不给分)。(1分)⑵孔子主张礼治(1分),认为礼治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按名分行事,就是要按规定的各个等级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1分),否则就会导致礼乐崩坏、刑罚不当、纲常混乱(1分),季氏的行为显然已经严重违反了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所以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24.不正确(1分)。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有原则的,他的不偏不倚是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或以仁)为原则的(1分)。他把四面讨好、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斥之为“乡愿,德之贼也”,并把一味谄媚的好好先生斥之为“同而不和”的小人,而对儒家的要求就是“唯仁人能好人,能恶人”(3分,举出课文的任何一点证明即可,1分)二十三、2011年绍兴市高三质量调测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答题。(4分)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23.⑴孔子在这里把“圣”当作“仁”的至高境界,他指出的推广仁爱的重要方法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作简要概括。(2分)⑵试联系已学内容,说说你对孔子倡导的“仁爱观”的理解。(2分)24.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大多数人信奉“金钱不是万能,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而孔子一味夸赞颜回的安贫乐道,视“富贵如浮云”,实在是迂腐悖时之论。请说说你的看法。(3分)23.⑴能近取譬,推己及人,从主观愿望出发,达到博施济众的效果。⑵孔子的仁爱观:是以孝悌为根本的,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孔子仁爱观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孔子更看重大节大信。24.孔子的义利观是见利思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即使在现代社会,理想的价值观是义利的统一;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两个要点:澄清孔子的观点;明确现代社会正确的观念。答出大意即可)二十四、(2010学年宁波市十校联考)阅读下面的三段文字,完成23—24题。(7分)甲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论语选读·君子之风》“志,慕也;道不可体,故志之而已。据,杖也,德有成形,故可据。依,倚也,仁者功施于人,故可倚。艺,六艺也,不足据依,故曰游。——何晏《论语集注》23.⑴“游于艺”可以说是孔子政治失意后的生活方式和心灵安顿方式,《论语选读》中有多处语句可以说是他“游于艺”生活方式的具体写照,请列举一处原文。(1分)⑵请简要说明“道”“德”“仁”“艺”四者的关系。(3分)乙从何晏《论语集注》的解说来看,仅仅研究“艺”不足以立身成名,只是自身娱情遣兴方式而已。如果“游于艺”把持无度,在人生追求不可得而失意沉沦的情况下走向极端,就会玩物丧志,反而有损“道”“德”“仁”。24.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游于艺”的生活方式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23.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⑵①四者分为两层次:就孔子而言,道、德、仁是第一位的追求,相对于前三者,“艺”属末事。 ②孔子一以贯之的“道”以及“夫子之道”的“道”均指“仁”。“仁”的具体表现即“德”。三者一义。③“艺”是实现“道”“德”“仁”的具体手段之一。24.不正确。⑴孔子是在不放弃对“道”“德”“仁”的追求的前提下“游于艺”的。⑵“游于艺”能完善自我人格,有利于推仁行道。⑶“艺”中的“礼”“乐”是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与“道”“德”“仁”是统一的。⑷孔子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论语·泰伯第八》)二十五、名校()创新卷二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甲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23.⑴“过犹不及”体现了孔子什么哲学思想?(2分)⑵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例分析为什么“过犹不及”。(2分)乙鲁迅在他的《一点比喻》中说:使他们得以聚在一起的中庸距离,就是“礼让”和“上流风习”。这个“中庸距离”对豪猪们来说是他们彼此之间的适宜的间隔,以这距离,它们能够过得最平安。(但这只适于豪猪之间)假如豪猪之间夹着一个别的,并没有刺,则无论怎么叫,它们总还是挤过来。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中庸”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23.⑴中庸的哲学思想。⑵比如射箭,箭没有射到靶子,与箭越过了靶子,结果都是一样的无效。24.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这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理想。五四时期,包括鲁迅在内的一批知识分子,把“中庸”理解为一种老奸巨猾、不讲原则的恶习,这误解了“中庸”。二十六、名校(镇海中学)创新卷三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甲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乙子曰:“管仲之器①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③,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④,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⑤,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注]①器:器量,气度。②三归:市租。③摄:兼职。④树:动词“立”。⑤反:通“返”。坫(diàn):古代设于堂上供宴饮时放空酒杯用的土台子。何晏《论语集解》:“反坫,反爵(酒器)之坫,在两楹之间。人君若与邻国君为好会,其献酢(zuò)之礼,更酌,酌毕,则各返爵于坫上。”23.上述两则文字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又分别有什么理由?(4分)24.从这两则文字中,我们发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仁爱观?(3分)23.⑴管仲是仁者,管仲不知礼。⑵孔子认为管仲是仁者,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的手段维护了华夏的统一,使百姓免受异族的统治。孔子认为管仲不知礼,原因是国君的门前建有照壁,管仲也在自家门前建有照壁;国君为了两国的友好,宴请别国国君时,设有回放酒器的土台,管仲的家里也设有这种土台。这种做法有违君臣之礼。 24.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节小信。这表明孔子在仁的问题上是知权达变的。二十七、名校(杭州学军中学)创新卷五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甲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23.⑴文中指代“和”的代词有(2分)⑵就本段你感悟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看法。(2分)乙“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家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凡事都要讲和谐。要做到以和为贵,就应当调和各种矛盾,就应该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只有这样,才能和气生财,和平共处,才能走向社会大同。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和”的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23.⑴“斯”和后面的两个“之”⑵①和为贵。强调人们应该和谐共处,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这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②以礼节之。和谐应该是有礼仪节制的,也就是要符合中庸之道的要求,这样的和谐才是稳定的,这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24.不正确。儒家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儒家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二十八、2011浙江高考《考试大纲》(押题卷八)甲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3.⑴有子认为,做人的根本是什么?⑵结合有子的观点,分析其中包含的儒家“仁”的思想。乙如果对别人的父母、兄弟、姊妹、朋友充满爱,那么他也一定会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朋友有很深的感情。正如孔子所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爱天下,爱国家,爱社会,就不会成为空洞的口号。24.上面这段话对儒家“爱”的思想认识是否正确,请简述理由。23.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⑵“孝”“悌”“仁”的根本。一个人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尊敬,对朋友友爱,立足这一根本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不会犯上作乱。推而广之,民众就会服从上级而不会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24.不正确。孔子讲“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先“笃于亲”,然后“民兴于仁”,君子厚待父母及亲族,社会就会兴起仁爱之风。儒家之爱,讲究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由亲至疏,提倡先私爱,然后博爱。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