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一)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庸之道》(一)

ID:1182824

大小:26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庸之道》(一)  《〈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  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文本1.诵读感知 《中庸之道》(一)  《〈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  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文本1.诵读感知   2.整体感知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德  中行  中礼  中和  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  二、深入探究文本1、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2、探究文本。  “中德”:探讨“民鲜久矣”的原因。  “中行”: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讨论“乡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中礼”:结合《沂水春风》,具体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中和”:  收集并交流有关“和”的熟语、格言;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的含义;  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 ,说明理由;  联系生活或具体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三、补充阅读关于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会:“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下面逐项说明之,希望有助於“很好地解释一番”。  允执其中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是谓尧、舜、禹三位传说中的圣王,都以中庸之道为传世之宝,授受之际,叮咛告诫也。  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的“两端”是指矛盾对立的两极,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诸片面,必须“叩其两端”,从两端中作出优化选择,即求中是也。这就是说,在一个命题涵盖范畴的极端情况之间,总可以找到一个“发而中节”,契合事物本质特征,整体效果最佳,各方接受程度最高,恰到好处的优化解答,这就是中。  一旦得中,即“致和”,或称“致中和”,与上文借无线电学名词用的“调谐”同义;这里的“和”,亦即“和谐”或称“和合”。“和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中者,天下之大本也”。《论语。雍也》乃有高度评价“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孔子思想大本大源考》的“思想实验”中谈到:如将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 为对立面的调谐和变革,其中变革是手段,变革的目的是追求调谐,而不是为变革而变革。调谐不仅是变革的目的,即便变革本身或即事物发展和运动的过程,也应讲究和追求调谐,以减少损失,提高效率。  先秦时代,许多学派都研究过事物对立面的调谐和变革的关系。其中道家认为祸福、正奇、善妖等对立面之间可以反覆无条件转化,颂扬弱胜强的转化,但不明确变化的目的性;法家则强调对立的绝对性,主张强凌弱,大制小。儒家观念与他们不同,以实现调谐为变革的目的,也以调谐为变革的高明手段。“允执其中”就是调谐观念在方法论范畴的表述方式,也是中庸思想的高度概括,贯彻於儒家的全部理论和实践。  《荀子。宥坐》篇记载孔子在鲁桓公之庙,看到欹器,有感而发的故事。夫子问守庙者:“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听说过“宥坐之器,虚则欹,满则覆。”於是让弟子注水试验,可见“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这里说的“虚”和“满”都是两种极端倾向,宥坐之器因而产生“倾斜”和“倒覆”的现象,只有“中”才能正,“守中”为“聪明圣智”之举欤!  如前所述,作为“调谐”的“和”,是包括人际、人与自然,人自身生理和性灵,以及万物之间的一切相互关系的优化相处原则;仁学讲求的中庸之道,追求的主要是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调谐。尚“中”致“和”,做人要中,处世要中,思虑要中,审事要中,惟中是求,惟中是律也。  过犹不及这个中的位置究竟该如何界定呢?  《论语。先进》中记载着孔子和子贡的谈话。子贡问老师,子张和子夏谁优胜?孔子说子张显得过头,子夏有些赶不上。子贡就说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孔子的答覆是“过犹不及”。  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确切位置,是优化选择决定的,座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置”。从数学观点加以譬解,这个中并非意味变量在坐标区间的几何中点,而相当於微分学对应函数最佳极值的特定位置,无论左偏右离,都不如这个中位的效果最好。[1][2][3]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