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鬼神而远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重点掌握“敢、务、敬、与、追、归、文章、畏、愬、肆”在文中的意义。2.理解“子不语怪、力、乱、神”“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和“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含义。3.初步理解孔子“重人事,敬鬼神,听天命”的实用理性与天命观。【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堂礼仪;师关注全体。2.呈现“【教学目标】”并点明文字、文章、文化三个教与学的层面。二、落实(一)文字目标落实1.呈现“【教学目标】l”。2.生动笔找出原文及翻译,正音,明确词义。3.师列举并解释“敢问、不务正业、肃然起敬、与会、追忆、殊途同归、后生可畏”等生活用词,明确可用现代汉语进行组词再用义项迁移的方法翻译大部分古文。(板书:组迁法)(二)文章、文化目标落实1.呈现“【教学目标】2”。2.文本研习(1)子不语怪、力、乱、神。①呈现“②(7.21)”(课文第2章,《论语》第7篇第二十一章,下同)。②和“怪、力、乱、神”相对的是哪四个字?③引导:力,强力的目的是什么?用什么可以使人心悦诚服?才和德哪一个更重要?乱,叛乱,背叛导致的动乱。和背叛相对的是什么品质?和“天下大乱”相对的表述是什么?。谢氏日:“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朱熹《论语集注》)明确:常、德、治、人(板书)。(2)务民之义。
①呈现“③(6.22)”。②“务民之义”是什么意思?“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该遵循的礼法”是什么?(活动:生谈后补充。)《札记·礼运》:“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明确:(翻译《礼记》这段文字)慈、孝、良、弟、义、听、惠、顺、仁、忠,是道德的具体品质。(板书:⑧)③孔子为什么致力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建设?请大家联系“常、德、治、人”四个字之间的关系思考。明确:人人道德,天下太平。④礼是道德概念的行为化。道德不是一个虚幻的概念,而是对每个人的行为做出了具体的规范,什么时候面对什么人该怎么做都有具体的规定,具体的道德品质表现在行为上就叫“礼”。(板书:①)怎么个具体规范呢?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成《弟子规》,分别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的守则规范。节选《弟子规》以管中窥豹: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称尊长,勿呼名;路遇长,疾趋揖,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全体学生一读,生谈理解后二读。)明确:道德的实体是人们的言行,它以具体的行为礼节贯彻落实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⑤中国古代社会是较为封闭的村落熟人社会。每个人的行为符合了大家共同的期待就符合了道德的要求,此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曾子日:“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礼记·大学》)谓人的言行总是处在众人的监察之下,如有不善,无法掩盖。(3)敬鬼神而远之。①呈现“③(6.22)”和“②(7.21)”。②孔子不谈论强力、叛乱是因和他的价值观相背离,那孔子为什么也不谈怪异和鬼神?先看孔子对鬼神的态度如何。
活动:生翻阅找到“敬”和“远”。生谈相不相信鬼神并说明理由,师从中把握生对鬼神的态度及缘由,为后面的讨论做好铺垫。③孔子为什么秉持“远离”鬼神的态度?明确:“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板书:重人事)④既然孔子主张“远离”鬼神,为什么又说要“敬”即“严肃、慎重”地对待鬼神?引导:关注第五章“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明确:“慎终,追远”指向“民德”。“敬鬼神”即“敬道德”,道德修养高了,社会自会安定有序。所以第四章注释中一再强调“诚”,祭祀最重要的是虔诚,是内心的道德修养,而非鬼神是否存在。⑤为什么“慎终,追远”就可以让百姓的道德趋于仁厚?引导:回顾“务民之义”,从“鬼”的含义人手;回顾《陈情表》对“孝”的表述;联系生活中有效却原理不明的生活经验。明确:“慎终”是“孝”的体现,“夫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孝”是维持天下长治久安最核心的道德品质,必需加以强化。“追远”还出于在小农经济的形态下人类对世界认知的局限,为了生存必需继承祖先探索出来的生存经验,这些经验有效但往往无法解释,此时最好的态度是加以继承,并持有敬畏之心。(板书:③⑩)(带着理解全体再次诵读6.22和7.21。)(4)死生有命,富贵在天。①呈现“⑩(12.5)”。②2013年3月贝克汉姆在与北京大学学生见面会上展示了自己的文身:“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原文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课文译为“死生有命运主宰,富贵由上天安排”。既然如此,孔子为什么还要周游列国推广自己的学说?为什么还有三千弟子追随他?为什么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学习《论语》?这句话到底该怎么理解?我们先把课文对“命”和“天”的解释做一个梳理。天,天理,即君君臣臣等伦理纲常和仁义礼让等道德规范;有时指决定人类社会吉凶祸福的所谓“天理”“天意”。明确:“死生”和“富贵”是人类社会的概念,所以可把“天”解读为“君君臣臣等伦理纲常和仁义礼让等道德规范”。而“命”始终没有具体的解释,从第8章推测“命”是一种大于人事力量的力量,但孔子似乎对“命”
抱有十足的信念,仿佛命运始终站他一边,这可理解为是一种道德确认与自信。似乎遵从天理就可获得上天的保佑,这一点从子夏劝说司马牛的话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天命依然指向道德的修养,但不等于道德的修养。③呈现“⑦(16.8)”及其解读:孔健(孔子75代孙):上天是永恒的,与生俱来的命运是不可逆转的,唯修德或能有所助益。天地如衡,人居其间。正则安,危则覆,不可无畏。有德之长者,是不可轻慢的,因为他是你品德的镜子,是你修身养德的导师。圣哲的警戒是深刻的,发乎至情,达乎幽微,是历经沧桑的睿智,是洞穿时空的彻悟,不可无畏。诵读:带着理解全体诵读原文及解读。在儒家看来,“天”是有意志的,它可以主宰人事,主宰众生万物的命运,把“天”看成是至高无上的决定人间祸福的神秘力量,所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且儒家学者认为“天”是正义的,是惩恶扬善的,认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得罪了上天,连祈祷的地方也没有了;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之分,只福佑有德者。孔子把“天命”和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为了得到天的福佑,避免天的惩罚,君子之人就必须修己以敬,并“施实德于民”。(赵宗乙《论语解读》)诵读:带着理解全体诵读这段文字。明确:“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并非说人的未来完全由上天决定,在孔子看来要努力提升自我内在的道德修养,这样上天才会保佑你。孔子的听天命(板书)实为听从道德的召唤。(三)文化目标落实总结:综上所述,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道德的修养,后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造成了中国泛道德的文化性格。课后链接选读:1.他强调“知生”与“事人”的世俗性的重要,把过于迷信鬼神的行为,看成是不理智的表现。2.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既不是一种热衷于追求神启的宗教哲学,也不是旨在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知性哲学,而是把人作为主要对象,以整合社会为目的,阐明人生精义为要旨的德性哲学,或人性哲学。苏格拉底的“爱智”和孔子的“尊德”,恰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对各有所重、相依互补的价值归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刘蔚华《儒学与未来》)诵读:带着理解全体诵读这两段文字。(四)走出文本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传》)
一本书:李泽厚《论语今读》,实用理性。总结:哲学家、美学家、中国思想史学家李泽厚先生著有《论语今读》,把《论语》一书解读为四个字:实用理性(板书)。推荐各位课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