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诗人和书法家。
张思德同志是中共中央警卫团的战士,16岁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一直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直到在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他虽然只活了29岁,但他短暂的一生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一生。知识链接
整体感知1.本文的文体有什么特别之处?这篇课文和我们之前所学文章的文体都有所不同,是议论文。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
2.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每个自然段向我们讲了什么问题?第1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第2自然段:写“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第3自然段:写“我们”要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而坚持好的,改正错的。第4自然段:讲“我们”要搞好团结,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第5自然段:再次号召人民要团结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课文解读1.学习第1自然段。(1)第1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队伍的根本宗旨,张思德同志就是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典范之一。
(2)通读全文,说说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段话放在文章开篇,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主题。
(3)从本段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并勾画出其重点词语,说说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本段第二句与中心联系最密切,讲的是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就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2.学习第2自然段。(1)朗读课文,画出第2自然段的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先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再具体讲什么样的人的死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3)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4)为什么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时为人民的利益工作,为民族的解放战斗,最后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所以他虽然一生中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因此说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3.学习第3自然段。(1)读第3自然段。说说这段是围绕哪句话论述的?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2)这一自然段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论述的?通过举例和逻辑严密的一组复句加以论述。
(3)研读复句: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思考以下问题:①找出这段话中的关联词,并在书上点上着重号。
因为……所以(因果)如果……就(假设)只要……就(条件)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这段话一句紧扣一句,层层递进,联系非常紧密。先讲不怕批评,再讲不讲究批评的对象和方式方法。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4)毛泽东为什么在演讲中提到李鼎铭?该地方采用的是举例子的方法,以李鼎铭提出的“精兵简政”为例,进一步说明: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的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4.学习第4自然段。(1)读第3自然段。说说这段是围绕哪句话论述的?解放全民族,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2)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做?“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
5.学习第5自然段。(1)我们要为什么样的人开追悼会?做过一些有益工作的人。(2)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
这篇课文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发扬张思德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敌人。课堂小结
结构图示为人民服务提出观点——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具体论证——得出结论寄托哀思——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死的意义——为人民不怕牺牲面对批评——为人民不怕批评面对困难——为人民搞好团结
当堂测试联系课文,结合现实,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死的意义”。我们应该全面地、辩证地理解“死的意义”: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是光荣的,但应当减少不必要的牺牲。抗日战争时期,为解救中国人民于危难之中,牺牲是在所难免的,这样的死是死得其所的;在和平时期,则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为人民服务与珍惜自己的生命并不矛盾。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