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求诸己语文版《选读》系列课件之
你知道“求诸己”的意思吗?求诸己请求求得之于自己它,指代修身之道从题意:从自己那里求得修身成功之道。
出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15·21)解读: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即。名言佐证:⑴你是你唯一的上帝!——西谚⑵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求人求神不如求诸己!自信自强自觉自制自省
文白对读女生读原文,男生看原文;男生读译文,女生看译文。逐章推进,加深记忆!
名句集中诵读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⑶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⑷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⑸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⑹力不足者,中道而废。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名句背诵当堂检测⑴不患无位,;不患莫己知,。⑵仁远乎哉?我欲仁,。⑶子在川上曰:“,不舍昼夜。”⑷君子之过也,。⑸过也,;更也,。⑹力不足者,。⑺德之不修,,闻义不能徙,,是吾忧也。
教师检测学习效果并归类提升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⑴今女画⑶非不说子之道⑵君取于吴二、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句子类型句子类型⑴不患莫己知⑸德之不修,学之不讲⑵求为可知也⑹束带立于朝⑶求也何如?⑺巫马期以告⑷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教师检测学习效果并归类提升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⑴今女画女汝⑶非不说子之道说悦⑵君取于吴取娶二、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句子类型句子类型⑴不患莫己知否宾前⑸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宾前⑵求为可知也被动句⑹束带立于朝状后⑶求也何如?疑宾前⑺巫马期以告省略句⑷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省略句
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A.名作动B.名作状C.名作使动D.名作意动E.形作名F.形作动G.形作使动H.形作意动I.动词作名词J.动词作使动句子类型意思句子类型意思⑴修己以安人⑸尧舜其犹病诸⑵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⑹小人之过也必文⑶揖巫马期而进之⑺不善不能改⑷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⑻君子亦党乎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A.名作动B.名作状C.名作使动D.名作意动E.形作名F.形作动G.形作使动H.形作意动I.动词作名词J.动词作使动句子类型意思句子类型意思⑴修己以安人G使…安定⑸尧舜其犹病诸D以…为难⑵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B在心里⑹小人之过也必文A掩饰⑶揖巫马期而进之J使…上前⑺不善不能改E优点⑷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H以…为耻⑻君子亦党乎A偏爱
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①;不患莫己知②,求为可知③也。”【注释】①所以立:“立”和“位”通用,“所以立”即“所以位”,也就是担任职位的才能。②莫己知:“己知”即“知己”,因前面有否定词“莫”而倒装。③为可知:被别人知道的依据。
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关键在于练好内功孔子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申说这个话题呢?这大概与他一生追求“克己复礼”,周游列国而“累累如丧家之犬”,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分不开。可以说,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这是他终身未能解开的一个“情结”。不然的话,为什么一向微言大义的圣人在这个问题上竞如此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听来总让人感到是在自我安慰或自我解嘲呢? 不过,话虽如此说,但圣人自我安慰或自我解嘲所开的药方对于那些怀才不遇者,怨天尤人者倒的确能起到强心镇静的作用哩。 更何况,无论别人知不知道自己,了不了解自己,苦练内功,增强才干总是不错的罢。
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1)。”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2)。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注释」 (1)安人:使上层人物安乐。 (2)安百姓:使老百姓安乐
「评析」 本章里孔子再谈君子的标准问题。他认为,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乐,所以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于治国平天下。
【读解】儒学的进修纲要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说:“修己就是修身,安人就是齐家,安百姓就是治国平天下。安人安百姓都建立在修身的基础之上。” 这么说来,《大学》所列的修、齐、治、平进修阶梯,实际上上已由孔子在这里亲口说出来了。 那一段是不是儒学进修的纲领性文字呢?这当然也不是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不过,从我做起,首先解放自己,然后是家人,然后是全社会的人,这倒正是儒学的进修历程。 一言以蔽之,由内而外,由己及人,修身正己而天下平。
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注释」(1)徙:音xǐ,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评析」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读解】圣人的忧虑圣人的忧虑当然都是他所处的时代的反映和社会现实的照,不然的话,他忧虑什么呢? 更进一步说,圣人所忧虑的四种现象实际上又不只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才有,而是每一个时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可能出现的过病。 不讲品德修养,不讲学问,不讲正义的原则,不改正缺点错误,只讲金钱,只讲赚钱之术,唯利是图,有钱就是大哥。这些现象,难道我们还见得少了吗?“读书热”在哪里?“学问热”在哪里?“雷锋精神”又在哪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更不用提了! 所以,圣人真是“一肩挑尽古今愁”,连他的忧虑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他的救世主义的精神,至今不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吗?
7-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评析」 从本章孔子的言论来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有其重要意义。
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1)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3),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4),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注释」(1)赋:兵赋,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2)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点,大致相当于后来城镇。有一千户人家的大邑。(3)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当时大夫有车百乘,是采地中的较大者。(4)束带立于朝:指穿着礼服立于朝廷。
「评析」 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在孔子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实际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6-12冉求曰:“非不说(1)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2)。”「注释」 (1)说:音yuè,同悦。 (2)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评析」 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读解】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走不走得到是能力问题,走不走却是态度问题。 画地为牢,裹足不前,这是知难而退,自甘堕落。所以孔子深恶痛绝,当面驳斥冉求的说法。 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背登攀。”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那,只要肯立志,坚决地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走到哪步算哪一步。换句话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事实上就总会有所收获。相反,凡事太功利主义,还没有开步就问终点何在,利益何在,期望值太高,太迫切,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结果便很容易画地为牢,自己把自己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甚至裹足不前,打退堂鼓了事。 冉求正是想打退堂鼓,所以圣人予以激励,要求他开步向前走,哪怕“中道而废”,也比停步不前好。
9-17子在川上曰;“逝者①如斯②夫!不舍昼夜。”【注释】①逝者:指流逝的时光。②斯:这里指“川”,即河水。
【读解】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 孔子一方面感叹时光易逝,往事难再,另一方面以水为喻,勉励我们进德修业,都应该像那永不止息的河水一样,孜孜不已,不舍昼夜。 无独有偶的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曾感叹道: “人的脚甚至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体会与孔子是相通的。 他们所发出的感叹,在历史的甬道中回响,至今仍不绝于耳。而这种感叹所包含的意义,还可以从各个方面延伸,引发我们思考宇宙的奥秘,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如此等等。那可真是亘贯古今的一大感叹啊!
9-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评析」这就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后生可畏一方面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在成长。”另一方面是“人到中年万事休”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既是鼓励,又是鞭策。 鼓励年轻人珍惜青春的宝贵时光,茁壮成长,掌握足以让老一辈感到可畏的本事。鞭策年轻人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不要虚度了青春年华,到中年时仍默默无闻,一无所成。 说到底,还是下面这一段著名的话概括得好: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泽东) “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正是“后生可畏”的生动形象写照。一日之计在于晨,抓住了晨光,后面的事情就大有时间可做了啊!
17-22子路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译文】孔子说:“整天吃得饱饱的,一点也不肯动脑筋,这样的人可真是无聊啊!不是有下棋之类的游戏吗?玩玩这些,也比一点不动脑筋好啊。”
【读解】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孟子说得更为尖刻:“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膝文公上》) 虽然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一个是仁者叮咛,一个是智者雄辩,但两人所表达的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要求有所学,有所思,有所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反对好吃懒做,消极无聊地打发日子。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能够真正做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什么也不想的人其实是很少的。说不定这本身还是一种难能的修养,一般人就是想修还修不成的坐定功夫呢?倒是在经济发达,生活超过了温饱线以后,一些人无所事事,闲得无聊,似乎采纳了圣人的建议,没日没夜地打起麻将来了。圣人若是知道了这情况,会不会感到哭笑不得呢?
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评析」 古往今来,人们往往能够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与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上从内心去责备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错误,不去认真检查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这是一种十足的伪君子。孔子说他没有见过有自知之明、有错即改的人。其实,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我们见到的伪君子这种人还少吗?
【读解】自我批评的难得不知孔子怎样看待他的优等学生之一曾子,因为我们已经听曾子说过他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的话(《学而》)。 或许说是说,做是做,在孔子的眼里,就连曾子也还是做的不够好也未可知。 当然,这都是我们的猜测。话说回来,自我批评本来也就是不容易做到,就像魏文帝曹丕在他那篇著名的《典论·论文》里所说的那样,人往往“暗于自见,谓己为贤”。只看到自己好的一方面,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或者如“文化大革命”中的群众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还只是第一个层次上的问题。第二个层次上的问题是,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但不愿意正视,不愿意作严肃认真的自我批评,或者,用孔子的话来说,不愿意“自讼”------自我诉讼,自己审判自己,这实际上牵涉到感情与理智的问题。就理智的冷静分析和批判而言,人往往也会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也认为应该自我批评并加以改正才好。但就感情的倾向而言,人总是习惯于自己原谅自己,自己为自己找出一些辩护词,最后是自己做了自己的法官,作出“无罪释放”的判决。
抽烟、酗酒、睡懒觉、打麻将,所有这些不良嗜好之所以得以普及,都是人们对自己作出“无罪释放”判决的结果。至于其他方面的种种问题,更加抽象,是非界线更加不清的问题,那就更是容易自我安慰,自我谅解,因而也就不可能“自讼’的了。 由此看来,圣人说他没有见到过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而作自我批评的人,也不是完全不着边际的夸大之辞。 因为,自我批评的确是非常难得的啊!
19-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在“晋灵公不君”的故事中,士会劝晋灵公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所谓暇不掩瑜,日食月食,太阳月亮暂时好像被黑影遮住了一样,但最终却掩不了太阳月亮的光辉。君子有过错也是同样的道理。有过错时,就像日食月食,暂时有污点,有阴影;一旦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君子原本的人格光辉又焕发了出来,仍然不失为君子的风度。
另一方面,对于一个有地位的君子,也就是领导人来说,就像太阳、月亮一样,居于高处,并且大家都看惯了他光辉的形象,不像一般人,亮不亮没关系,反正也没人注意。居于高位的领导人一旦犯错误,很容易被大家发现,就像太阳、月亮一样,稍有有一点点黑,就被人们觉察到了,所以尤其需要谨慎,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当然,你一旦改正错误,那也很容易被大家发现,因为大家都仰望着你嘛。
以上两方面就是子贡说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的意思。不过,孟子认为,古代君子的过错的确如子贡所说,像日食月食一样,但他所处那个时代的所谓“君子”,却是将错就错,文过饰非,已完全没有“日食月食”的风度了。(《孟子·公孙五下》) 孟子距子贡的时代并不很遥远,而我们今天距孟子的时代却是远之又远。“君子”之过,是如日月之食让人仰望,还是将错就错,文过饰非呢?
19-8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读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就是圣贤也仍然要犯错误。关键是看你对待犯错误的态度,就从这态度上又可以看出你的品德修养。孔子已经反复说过:“过则勿惮改。”(《学而》)、又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都是要求我们犯了错误要勇于改正。
小人文过饰非这里子夏又从反面告诉我们:“小人之过也必文”小人犯了错误是一定会文过饰非,不愿意承认的。这种不愿意承认的心理,一方面是面子问题,由于不好意思而加以俺饰,另一方面是心存侥幸,以为人家发现不了而加以掩饰。结果往往是欲盖弥彰,自欺欺人,在错误的泥坑里越陷越深,以至达到不能自拔的程度。 所以,当你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而犯了什么错误时,一定要想想自己是要做君子还是做小人。如果不做小人,那就不要文过饰非,而要勇于承认并加以改正。
7-31陈司败(1)问:“昭公(2)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3)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4),君子亦党乎?君取(5)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注释」 (1)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详,也有人说是齐国大夫,姓陈名司败。(2)昭公:鲁国的君主,名裯,音chóu,公元前541---前510年在位。“昭”是谥号。(3)揖:做揖,行拱手礼。(4)党:偏袒、包庇的意思。5)取:同娶。
「评析」 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孔子却说他懂礼。这表明孔子的确在为鲁昭公袒护,即“为尊者讳”。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原则,所以他自身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事实上,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
闻过则喜鲁昭公违背了同姓不通婚的规矩,所以被陈国的司寇认为不懂礼。 看来,古人还懂得同姓不通婚的优生学哩。 当然,我们在这里不是讨论优生学的问题,而是讨论孔子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就高兴的问题。 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跳起八丈高,横眉毛竖眼睛就不错了。哪里还会有什么“有幸”的感觉呢?不过,仔细想想孔子所说的话,想想他为什么会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便感到“有幸”,的确也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自己有了错误别人能指出来,总比自己有了错误没有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指出来好啊。尤其是做领导的,做师尊的如果没有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指出缺点错误,那你多半都已成了孤家寡人了罢。须知,“孤家寡人”是皇帝的自称,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在这个早已废除了帝制的民主时代,你能够生存得下去吗? 所以,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地位的人,当听到别人指出你的什么过错时,一定不要恼羞成怒,暴跳如雷,而要学习学习圣人的涵养,闻过则喜,把它当作一件“幸事”接受下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使自己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而不是一个可怕的人,一个没有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提意见的人。
14-2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评析」 这句话极为精炼,但含义深刻。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乎应当有所警戒了。
课文研读宏观解读(1)设问:“求诸己”其实讲的是一个人的自觉性问题,联系课文,请说说这种自觉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2)学生思考探究并交流。“练习”解读先自主思考,后合作交流、教师点正,解决课本中的“课文解读”一、二、三
以自觉求学为荣,以不学无术为耻以自觉修己为荣,以放纵自己为耻以自觉趋义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自觉求仁为荣,以贪生害仁为耻以自觉努力为荣,以自暴自弃为耻以自觉惜时为荣,以虚掷光阴为耻以自觉行动为荣,以行尸走肉为耻以自觉改过为荣,以文过饰非为耻《求诸己》中的“八荣八耻”
微观解读——孔子注我,我注孔子(1)设问:从文中任选你感受最深,最有话说的某一章或某一句,能够联系历史或现实或自己的成长故事,作出自己的解读。(2)学生思考并写下思考要点,然后开展互动交流。
教师示例【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5·27)
【读解】古往今来,人们往往能够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与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上从内心去责备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错误,不去认真检查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马克思主义的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这是一种十足的伪君子。孔子说他没有见过有自知之明、有错即改的人。其实,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我们见到的伪君子这种人还少吗?
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还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但不愿意正视,不愿意作严肃认真的自我批评,或者,用孔子的话来说,不愿意“自讼”——自己审判自己。就理智的冷静分析和批判而言,人往往也会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也认为应该自我批评并加以改正才好。但就感情的倾向而言,人总是习惯于自己原谅自己,自己为自己找出一些辩护词,最后是自己做了自己的法官,作出“无罪释放”的判决。赌博、拍马屁、挑拨离间、贪婪、酗酒、睡懒觉……所有这些不良现象之所以得以普及,都是人们对自己作出“无罪释放”判决的结果。由此看来,圣人说他没有见到过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而作自我批评的人,也不是完全不着边际的夸大之辞。因为,自我批评的确是非常难得的啊!
一位盲人站在马路边,有人紧走几步想搀扶他过斑马线。盲人笑了笑,拒绝了:“不麻烦你,你能送我一程,可你不能送我一辈子呀!”他轻点木棍,小心翼翼地自己向前走去。遇到困境,总是环顾左右、希望别人拉自己一把的人,可能会较快地脱离暂时的不幸,但人生还有无数的困境在不远的前方等待着,他们一旦失去外界的援助,大多会在困境中不能自拔,甚至自甘堕落。因此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注定要靠我们自己一步步走过去。没有谁能做你永远的救星,即使是我们最亲近的父母。 如果以“做自己的救星”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你能举出哪些例子、引用哪些名言,会写成怎样的作文?
苏东坡有一次和佛印禅师交谈,苏轼问:“人人皆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念谁?”佛印答道:“念观世音菩萨。”苏东坡诧异道:“为何亦念观世音菩萨?”佛印回答说:“求人不如求己。”佛印禅师的话在于启发苏轼及后来学佛者,修习佛法主要还得靠自力,要自己去真修、实悟,别人是替代不了的。
有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菩萨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这人问:“你是观音吗?”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别人不如求自己。”
有一位大师学过移山大法,有人央求他当众表演一下。大师坐在一座山的对面,口里念念有词:“山过来,山过来”,念了半天山也没动,人们异口同声地问:“大师,山怎么没过来?”大师边念边慢慢向山走去,近距离地面对着大山站住,然后问大家:“各位,这回山到底有没有过来?”大家一听觉得很诧异,这时大师讲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就是我几十年练就的移山大法。”有一位大学生在上课时听不懂老师的话,他曾经一度很懊恼。后来他想,既然“山不过来”,那就“我过去”吧。从此以后,他从一个字一个音开始,努力去听懂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并成了这门课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有一种植物叫茑(niǎo),它的身体又细又柔软,自己无法长高,只能沿着别的高大的植物往上爬,长得枝盛叶茂,茑的果实红而黑。一天,一个过路人见了茑,摘了一个果实吃。“真甜啊!长得也漂亮!”他夸茑说。茑听了十分得意。后来,一个木匠上山砍树。他看了看被茑缠绕的那棵大树说:“这棵树做房梁正好!“木匠拿出斧头,砍起树来。“他会连我一起砍断!”茑很害怕,它想离开大树,可是它平时缠得太紧了,现在想离开也做不到了。最后大树倒下了,茑也跟着断了。有人感叹说:“如果茑能够自己生长,就不会遭到刀劈斧砍的横祸了。”
郑板桥说: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老子,不算是好汉。蒙田有言:“我不很在乎我在别人心目中是如何,而是更重视我在自己心目中如何。我要靠自己而富足,不是靠求助于人。”
苦难中,我们自救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高二也许,理想正搁浅在现实的彼岸;也许,人生路上梦想将会夭折;也许,成功之舟还在流浪,飘荡。人生往往是这样,充满了艰难和苦涩。于是我们累了,倦了,失意了,彷徨了,我们寻觅着,救命稻草在哪里? 是父母亲吗?不是。父母两尺长的胳膊哪里挽得住我们万里长的人生路?我们总要走出父母的羽翼庇护。是老师吗?不是。老师带着我们通往人生智慧之门,可是开启那扇知识大门的,终归是我们自己。是朋友吗?不是。朋友可以相互扶持走一段路,但是踩在崎岖的人生路上体会坎坷的,终归是我们自己的脚。是陌生人吗?更不是。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可能会帮你一时,可是人生旅途中,我们能邂逅到多少好心的陌生人呢?
苦难中,我们惟有自救。只有奋勇向上,才是强者的风范;只有自强不息,才是勇士的姿态。我们没有救命稻草,能救我们自己的,只有自己。 霍金在读大学的时候,身患绝症,美好的前途眼看着将要成为泡沫,谁来救他?他自己!他以常人难于想象的坚韧和努力,才把他摆渡到宇宙,和黑洞打交道,成为闻名世界的科学家。 勾践从一国之君沦为夫差的阶下囚,忍受着吴人的羞辱和嘲弄,谁来救他?他自己!勾践卧薪尝胆,十年隐忍,振兴国家,才一雪前耻。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他不会留一个子儿给自己的孩子,可能正是因为他知道父母的财富并不能给孩子的人生铺就金光大道,孩子人生中总要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险阻,而遇到困难,能救他们的,只有自己。 跌倒了,我们自己爬起来,并像皮球一样跳得更高;失意了,我们自己安慰自己,并勉励自己奋勇向前;苦难中,我们自救。惟有这样,承载着理想的人生之舟,才会远离现实堤岸,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万事靠自己 人生是属于自己的,无论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去解决,去主宰。如果一个人养成了严重的依赖性的话,可以这么说,他的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的。 所以,我认为,万事靠自己,这个世界才属于自己。 万事靠自己,才能生存于这个世界。因为你靠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存本领,你会积累一点一滴的生存经验,你才有能力去应对生活中遇到的每一次挫折。当你跌倒时,自己爬起来;当你遇到荆棘时,自己砍掉它;当困难接踵而来时,自己去解决。 苏东坡,一代文学大师,创下历代贬官最远的记录,但他在磨难中走向成熟,毅然寄身于自然山水,收获了变通豁达的人生智慧;贝多芬,一代音乐大师,二十九岁不幸 遭遇失聪,但他从痛苦中抬头,勇敢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奏响了举世震惊的命运交响曲。
万事靠自己,才能生存于这个世界。一旦遇事自己解决,才会养成一种自主自立的能力。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永远有人为你铺路,有人替你提携,有人给你照顾。人生必须要走自己的路,别人不会照顾你一辈子,人生走到某个阶段终究要挑起大梁,面对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此时的你,不靠自己又能靠谁? 小布什年轻时曾经卖过石油,也给别人打过工。要知道,他们家族拥有大片农场,资金雄厚,他大可不必那么辛苦地赚钱糊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他明白,只有靠自己,得来的一切才是属于自己的,他只有这样才能磨砺自己,在真正意义上生存并发展下去。之后他步入政坛,竞选为美国总统,这应与他年轻时事事靠自己的良好习惯分不开。 一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必须依靠自己。而别人只能是给你一些辅助作用,当困难摆在眼前时,相信自己的能力,勇敢地去把困难解决,这样你的收获不仅是成功,而且更多的还有你的能力、经验和信心。
现在的独生子女依赖性极强,遇到事情总盼望着家人与别人来替他们解决,以致现在出现了一大批“高智低能儿”,这是多么可悲与危险啊!这就是遇到困难求人不靠己的后果啊! 万事靠自己,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当然“求己”并不是完全不需要依靠别人。依靠自己,潜心修炼,这是取得成功的关键;用哲学的观点看,自己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但我们同时又需要依靠他人,依靠外在的知识、物质条件等,这也是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支持力量,是事物发展变化的重要外因。“求己”是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来克服我们遇到的一个个困难,通过自己的刻苦奋斗来达到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求诸己我们今天要学的“求诸己”,就是明确怎样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君子,使自己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