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求诸己(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不舍昼夜 舍:停止B.小人之过也必文文:少,小C.君子亦党乎党:动词,偏袒,包庇D.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讼:责解析 B项文:文饰,掩盖。答案 B2.对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解说正确的一组是( )(4分)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解析 ①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②助词,“的”;③④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答案 A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4分)A.君取于吴,为同姓B.非不说子之道C.孙以出之D.力不足者,中道而废解析 A项“取”通“娶”。B项“说”通“悦”。C项“孙”通“逊”。答案 D
4.下列句子与“不患莫己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4分)A.学之不讲B.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C.叶公问孔子于子路D.子将奚先解析 C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其余是宾语前置,与例句相同。答案 C5.名句填空。(6分)(1)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__________,__________。”(2)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不舍昼夜。”(3)子贡曰:“君子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过也,____________;更也,__________。”答案 (1)不患莫己知 求为可知也 (2)逝者如斯夫 (3)如日月之食焉 人皆见之 人皆仰之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可使治其赋也 赋:赋税B.百乘之家家:大夫的封地C.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说:称赞D.君子亦党乎党:结党解析 A项赋:兵赋,这里泛指军政。C项说:通“悦”,喜欢。D项党:偏袒,包庇。答案 B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4分)A.B.C.D.解析 D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A项所以:用来……的/……的原因。B项其:代词,他/代词,我。C项与:介词,和/动词,交好,结交。答案 D8.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名望,有没有官职,都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要有学识,有修养,有才能,能够胜任各种工作。这说明了孔子在人生追求中重真才实学而淡泊名利。B.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时,认为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管理外交。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都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C.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作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D.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孔子却说他懂礼。这是孔子在“为尊者讳”。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原则,所以他自身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他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说,“丘也幸,苟有
过,人必知之”。事实上,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解析 A项中“孔子……淡泊名利”错。答案 A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力量不够的人,会在半路上因为走不动而停下来。现在你却画地自限,原地不动。(2)我真幸运,一旦有了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②无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粱肉。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③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④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雨。令柏遽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公出舍,损肉撤酒。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橑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②敝撤:艰难的样子。③乐:喜欢、乐意。④康:大路。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致能歌者 致:使……到来B.徒行见公曰徒:步行C.兼于涂而不能逮逮:赶上D.委之百姓委:任命解析 D项委:致送,交给。答案 D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4分)A.B.C.D.解析 A项介词,被/动词,拜见;B项停止/副词,太;C项代词,他(晏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均为副词,才。答案 D1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4分)A.(但)无乐有上矣B.(景公)令趋驾追晏子其家C.惟夫子之令(是听)D.后(于三日)者,若不用令之罪解析 A项补出的应为“百姓”。答案 A1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 )(4分)①遂分家粟于氓。②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③请身而去,遂走而出。④公出舍,损肉撤酒。⑤三日,吏告毕上。⑥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D.③④⑥解析 ②百姓的心理。④景公的行为。⑤官吏汇报情况。答案 C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B.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C.景公降尊纡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D.晏子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解析 B项“从谏如流”不当。答案 B【参考译文】景公时,连绵之雨下了十七天。景公日夜不停地饮酒。晏子请求分发粮食给百姓,请示了多次,但景公没有答应他。景公命令柏遽到各地巡查,让那些善于唱歌的人到宫中。晏子听说后,很不高兴,就把自己家中的粮食分给百姓,把盛粮食的器具放在田间的小路上,步行去见景公说:“大雨下了十七天了,毁坏屋室数十处,挨饿的贫民有数家,老弱的百姓,受冻没有衣服,挨饿的没有糟糠,艰难地无路可走,四下里无处倾诉。但您不抚恤他们,整天饮酒,让宫中快乐不停。马吃官府的粮食,狗也吃得饱饱的,宫中妻妾有充足的米肉。狗马妻妾,不也太优厚了吗?贫穷百姓,不也太轻微了吗?因此乡里穷困而无处倾诉,就不会喜欢国君;人民挨饿而无处诉说,就不会喜欢国君。我晏婴随同百官,致使百姓挨饿受穷而无处倾诉,让国君沉湎于欢乐而不抚恤百姓,是晏婴的大罪啊。”叩首拜了两拜,请求让自己离开,就转身而去。景公随后跟随着他,一同走在路上但没有赶上他。命令加快速度追到晏子家中,没有找到晏子。晏子家的粮食全分给了百姓,盛米的器具放在了路边。景公驱车追赶,在大路上赶上了晏子。景公下车跟晏子说:“我有罪,你背弃我不管,我就不能约束好自己,难道你不顾念国家百姓吗?希望你心中还存有我。请让我拿出国家的粮食财物,发放给百姓,至于多少轻重,只听任你的命令。”就在路上叩拜晏子。晏子才返回。他命人访察百姓,家有布缕之源而没有粮食的,让他们有整月的供应;没有来源的,让他们有一年的粮食;没有积蓄的百姓,发给他们柴禾,让他们结束久雨之灾。让柏遽巡视百姓,发现屋室不能抵御雨灾的,给他们银两。访问百姓缺少财物的情况,三天完成。拖后的,如果百姓没有财用就要担当罪过。
景公走出屋子,撤掉酒肉。三天后,巡吏把情况全部上报:贫民一万七千家,用掉粮食九十七万钟,木柴一万三千车;房子毁坏的有两千七百家,用掉银两三千。景公从这以后在宫室内节省饮食,不弹琴瑟,不摆设钟鼓。晏子让景公身边那些用歌舞让国君快乐的人离开宫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