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沂水春风名师导航内容感知《论语》全书共20篇。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只语。只有本文结构首尾完整。孔子问志,四个学生述志。子路抱负远大,信念坚强,但不够谦逊,口气太大,夫子岂能不笑?冉有走向另一个极端,过于谦逊,认为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孔子也不满意。公西赤年龄较小(当时十八岁),善于辞令,但也过分谦虚,孔子同样不满意。只有曾皙的回答赢得了孔子的称赞:“吾与点也!”而孔子赞成曾皙的缘由,是我们深入思考的关键所在。曾皙同冠者、童子一道“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为的是陶冶情操,进而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志趣。孔子强调礼治,曾皙描绘的画面,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追求的礼治社会的美好图景。全文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在我们眼前信手勾勒出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文章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本文不仅体现了《论语》蕴藉含蓄、简淡不厌的语言特色,代表了全书的文学成就,而且可以说是魏晋时那种速写式的轶事体小说的滥觞。基础梳理一、重要字词1.字音字形曾皙(xī)千乘之国(shèng)饥馑(jǐn)夫子哂之(shěn)以俟君子(sì)铿尔(kēng)撰(zhuàn)莫春(mù)冠者(guàn)舞雩(yú)喟然(kuì)2.通假字鼓瑟希,铿尔(通“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莫春者(通“暮”,晚)唯求则非邦也与(通“欤”,语气词)3.重要词语居则曰:“不吾知也!”(闲居,平常)子路率尔而对曰(轻率)摄乎大国之间(夹)因之以饥馑(叠加,增添)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等待)舍瑟而作(站起来)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仅仅,只是)吾与点也(赞成,同意)4.一词多义5用心爱心专心
5.词类活用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端、章甫: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鼓瑟希(名词活用为动词,弹奏)风乎舞雩(名词活用为动词,吹风)异乎三子者之撰(动词活用为名词,陈述的话)三子者出,曾皙后(名词活用为动词,留在后面)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相、大相)二、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毋吾以也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求!尔何如夫三子者之言何如2.介宾短语后置以吾一日长乎尔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异乎三子者之撰浴乎沂,风乎舞雩三、文化常识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冠者:成年人。古代子弟到20岁时行加冠之礼,表示已经成年。附古代年龄称谓:襁褓:不满周岁。总角:幼年泛称。5用心爱心专心
垂髫之年:指儿童。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女子十五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加冠、弱冠:二十岁。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古稀之年:七十岁。四、《论语》名句识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句段剖析1.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剖析:孔子的问话,意在诱导、启发学生各言其志,有打消学生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表现了作为长者的孔子的随和、谦虚的性格。2.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剖析:子路的回答,充分表现了他的志向远大、信心十足,这自信的回答与他急躁、坦率、毫不谦让的性格相得益彰。3.(冉有)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剖析:冉有的回答彬彬有礼,极其谦让: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并且还只能解决吃的问题,礼乐教化的事还待君子。这既和他的性格有关,更主要是他从老师的笑中意识到了老师对子路的批评,懂得了“为国以礼”的道理。4.(公西华)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剖析:公西华的回答更加的谦虚,甚至不敢说“能”了,只是“愿意学着做”一个小小的官。究其原因,一是受老师和冉有的影响,二是由其性格身份决定:他虽也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但年龄最小,与子路、曾皙相比小二十多岁,按儒家礼法,他自然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知道怎样说话,这也就形成了他谦虚礼让、善于辞令的性格。5.(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剖析:一连串的动作,刻画了曾点的从容、坦然、识礼,写足了与众不同的悠然、沉稳和自信,为其与众不同的“志”的描绘作铺垫;也巧妙地交代了当时谈话的和谐、融洽的氛围。曾皙的回答不是像前三人那样用理性的语言直接回答,而是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盛世安乐图: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怡然自得,欢歌笑语,乐趣融融。这正是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蓝图!6.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剖析:孔子的“感叹、赞许”,说明了曾皙的治国思想完全符合孔子的“为国以礼”的治国主张,也透露出孔子晚年隐居避世,对太平快乐、悠然恬淡生活的无比向往。结构图解沂水春风5用心爱心专心
审美鉴赏含蓄蕴藉的先贤论志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先进》篇的一章,虽然文字不多,篇幅不长,但首尾完整,形象鲜明,通过对话表达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文章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地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即论志。论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谈理想。《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鲁莽的性格。子路所说的“千乘之国”,在当时大约是中等偏小的国家,万乘之国如晋、楚、齐、秦等才是大国。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侮,内有饥荒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用不了几年工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义。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子点了名以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他们两人所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本质上和子路所说的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态度要谦虚谨慎得多,语气要委婉得多。他们认为自己只能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这样一个小诸侯国或大夫封地里做点具体工作;或使百姓富足,或可折冲樽俎。至于礼乐方面的熏陶和教育,那是只能另请贤明了。冉有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说“愿为小相”。显得那样平易、谦和,称得上是孔门弟子中的彬彬君子了。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但却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孔子说:“吾与点也!”明确表示了他的思想倾向。人生理想是个总的概念,包含着政治上的追求和道德上的修养两个方面。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理想虽不尽相同,但都侧重于政治方面。曾皙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在眼前平易事中为我们信手勾勒了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5用心爱心专心
合作探究【问题】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孔子是一位具有真正博爱之心的人,他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国家的百姓,爱自己的父母兄弟,爱自己的朋友,即便对待自己的弟子,他也表现了极其无私的爱。而且他对弟子的爱,从来就不是自上而下的施舍,而是平等的友爱,甚而至于是敬爱。请以“孔子——伟大的老师、伟大的朋友”为话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导思: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孔子用自己的亲身实践真实地验证了这一点。他不仅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也是所有有志于教育工作的人学习的榜样。探究:第一步,摘录《论语》中孔子施教的片段,搜集《史记》中“仲尼弟子列传”。第二步,分组研读摘录、搜集到的材料,将材料分为若干片段,然后选取印象最为深刻的片段,通过小组进行讨论,体会孔子及其弟子谈话的内容、场景氛围以及人物的心情、语气。第三步,根据第二步的讨论,将孔子施教的某个片段改编成戏剧,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进行表演。第四步,将孔子的施教与我们今天的教学进行对比,看一看有何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真切地感受孔子的伟大。第五步,写一篇小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5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