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春风》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2、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3、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教学难点】1、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分析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2、孔子为何要“与点”?(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发表不同见解,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文本,掌握重点文言知识1、诵读感知,用原文语句回答:(1)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2)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志向的?【补充材料】“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论语·公冶长》)2、质疑解答,归纳状态形容词。(课后练习)(1)“率尔”的“尔”何意?找出文中和它用法一致的词。(2)请同学们归纳已学过的有关形容词词尾的例句。(3)《论语》中重视用形容词描摹情状,除了这种带形容词词尾结构的,还有的则是叠音词,如“文质彬彬”,“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请同学们对《论语》中已学过的这类状态形容词作归纳。二.理解课文内容这篇文章的中心话题是“谈志”。【问题】既然孔子认同前三子的志向,那为何对待前三子和曾皙的态度截然不同?文中曾晳的志向是什么?他的志向和前面三人的志向有什么不同?【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这一入世精神的,而曾晳的志向历来则有两种理解。1、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礼治”的最高理想。曾皙所言句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风咏而乐的图画。孔子的太平社会就是行仁复礼恢复西周以来君臣有序的等级制度,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和谐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教导子弟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三子者言志,或言使有勇,或言使足民,或言为小相,都非常契合孔子实现理想的现实步骤,曾皙则用非常感性的图景表达了这一志向。【补充材料】历代学者的相关言论:①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杨树达《论语疏证》)②曾皙对孔子言其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曰:“吾与点也!”鲁设雩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风干身也。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风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审矣。(王充《论衡·明雩篇》)2、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归隐的人生境界。孔子一方面主张积极从政,另一方面,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情况下又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甚至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示想要放弃追求去过一种清淡自适的生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此次谈话时孔子已经60多岁,孔子一生奔走列国,四处碰壁,最后只得回到鲁国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晚年的孔子对世道看得已经很清楚了,他决意不再求仕。而孔子之所以赞赏曾皙所言之“志”的关键就在于曾皙所说正合于“天下无道则隐”。曾晳的无意用世之言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共鸣。【补充材料】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微子》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可见孔子的“求仕”是有原则性的。“求仕”是为了“行道”、“行义”。能“行道”、“行义”.则出仕做官。不能“行道”、“行义”则去之。为了实现理想,为了弘扬大道,孔子不动摇,不怨尤,终生积极乐观。他虽叹惋过“莫我知也”。但接着又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可进可退、唯“义”是存的人生态度,安贫乐道的生活追求,对照一下曾皙所描绘的暮春逸游图,其表达的情志和精神世界何其相似!曾皙“歌咏先王之道,而归夫子之门”,正是孔子退隐传道的生动写照。3、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此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解读。他说,曾皙的理想看起来不过是“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四书集注》),好像他做的都是些日常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曾皙的内心是完满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这就比另外那三个人想从事一个具体的职业,在那个职业上做出成绩要高出一个层次。 这就是孔夫子说过的“君子不器”。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他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 三、拓展延伸1、本文既是弟子和孔子的“侍坐”,又是一次颇有情趣的教育活动。作为教育家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2、本文中孔子的四个弟子,你最喜欢谁?他具有什么性格特点?何以见得?
《沂水春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古汉语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文言句式。3、 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把握生动的人物形象。4、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5、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重点与难点】 1、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哂由”而“与点”?讨论结合孔子“礼乐治国”主张,深入了解其思想。 【课时安排】三课时【过程与步骤】一、导入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体会人物语言、神态。1.字音:乘 哂 俟 甫 相 铿 莫 冠 沂 雩 喟2.句读:由也 / 为之 赤也 / 为之小二、把握全文线索问:结合全文内容,填写下面空格,使它成为本文的线索。孔子□志——弟子□志——孔子□志明确:孔子问志——弟子述(撰、言)志——孔子评志 探究文本(一)第一部分:孔子问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一、字词、句式点拨:1.字词解释:侍坐、 居、 如、 或、以2.句式(宾语前置句): 毋吾以也。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过度】孔子不愧万世宗师,用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消除学生顾虑,创造一个轻松、亲切的教学环境。夫子“循循善诱人”,不直接提出言志的问题,而是从学生平时闲居所说的一句话“不吾知也”谈起。二、探讨:“不吾知也”;“如或知尔”——怎样看待这里的“知”与“不知”?1.资料: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不患莫己知也,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2.以上几句话都说要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不要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这些孔门弟子为何老说“不吾知也”?他们是否有违孔子教诲?明确:v 这里的“知”不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了解只是一个前提,被当权者赏识、重用,才可以一展所长,而“赏识”本就是“知”的引申义之一,如知遇、知己等。v 联系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无法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不难看出,弟子的闲谈牢骚也是孔子不得志的反映。v 是一群苦闷者的形象,有怀才不遇的情绪。3.由问题2进一步深化,既然处处碰壁,为何还要假设“如或知尔”,提出言志的“何以哉”?(结合前面学过的关于儒家“入世”的《论语》章节,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确:真正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种担当精神,以天下为己任—— “兼济天下”;一种执着精神、坚韧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二部分:四子述志一、诵读这一部分,概括原文,说说四子的“志”各是什么,孔子作何反应?明确:子路:治理危难中的国家,“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小国,“可使足民”,礼乐则“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夫子的反映——孔子哂(微笑)由而与(赞同)点。【过度】从文中可以看出,对于四子的回答,夫子有明显态度反应的是对子路和曾皙两人;而且对这两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孔子何以有这样的反应,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课的重点所在。先来看看子路。 探究文本(二)(一)子路述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1.谈谈印象中的子路的形象。(联系前文所学内容,学生评说,教师补充)资料:“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 冠雄鸡,佩豭(jiā)豚”。(子路生性粗鄙,好逞强斗胜勇,志气刚强直率,曾戴着公鸡的羽毛,佩着公猪的牙齿等表示示强之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闵子侍侧,誾誾(yín)如也;子路,行行(hàng)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论语·先进》明确:——子路是好胜、勇敢、率直、刚烈的。2.着眼文本,结合上面的分析认识,诵读子路的话,体会子路的言行。(1)动作:率尔而对——轻率地回答 急切地抢答,激昂的神情,慷慨陈词。(2)语言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是浅层目标,中心问题应该指向“志”——“以礼治国”)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假定这样一个背景,想说明什么? 以治理充满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局面,以显示其的才能。乱世英雄,力挽狂澜才够气魄 ——子路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和自负。B、如何治理,子路说:“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为何要强调“有勇”和“知方”? “有勇”——抵御外患; “方”者,道义、信义是也。“知方”,是否符合孔子的治国主张?(联系第一课《为政以德》,背诵“子贡问政”章) 孔子的治国主张:“为政以德”、“为国以礼” 所以,子路治“千乘之国”,强调“知方”,正是秉承了老师对百姓“教之”、使“民信之”的礼治要求。资料:儒家的礼乐治国v 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sì)而耕也。《礼记·礼运》v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礼记·经解》v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记·祭统》v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曲礼》v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v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3.子路自信满满的,他真有实现抱负的才能吗?
资料:(孟武伯打听子路的本领。)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可以让他主持这里的军政工作)。《论语·公冶长》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可以让它管理政事吗)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仲由果断,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于此,可见子路是有才能的。4.既然子路有才能,内容又符合孔子的礼治主张,那为何还要“哂由”?这里的“哂”有何意蕴?v 首先,关于千乘之国,孔子是有其自己的设想的:资料: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原来夫子自己说过和子路类似的话。子路的敢于担当、勇于任事的志向未尝不是孔子自己心中的追求抱负。所以,这里的笑含有赞许之情。v 其次,夫子“哂由”,更重要的是因为子路说的时候的态度。“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让”,作何讲? ——谦让。 这里,孔子更多的是笑子路太率直、不懂谦让,有点浮夸的性格。v (总结)所以,宋代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评道:盖许其能,特哂其不逊。 【过度】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白了夫子何以“哂由”的原因。孔子对冉有、公西华所述却没有表态,那么这里有个问题: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所述的志符合孔子的一贯的主张吗?明确:符合!三子的志向正是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体现。资料: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设问:三子之志既然符合孔子主张,而曾皙讲玩和乐,孔子却赞同曾皙,这是为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打动了孔子。下面重点来分析曾皙言志。 文本探究(三)(二)曾皙述志“点!尔何如?” 鼓(弹奏)瑟希(同“稀”),铿尔(拟声词词尾,同“然”),舍(放下)瑟而作(站起来),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讲述)。” 子曰:“何伤(妨害)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名作动,吹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赞同)点也。”
一、“鼓瑟兮,铿尔,舍瑟而作。”——别人上课,他奏乐,被点名回答问题,还不紧不慢地做了一连串结束弹奏的动作,才站起来回答。想想,这是个怎样的人?明确:悠闲自得、潇洒从容而充满雅趣。 看似无所用心,没有参与前面的讨论,却能够准确把握前面的谈话内容,且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异乎三子者之撰”。二、探究:曾点之志——“沂水春风”的情境1.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这诗意的情境: 示例:春回大地,舒适宜人,生机勃勃的大自然,风华正茂的青年,领着一群欢快的少年逍遥自在地到郊外游玩。好山好水,美不胜收;临风浩歌,其乐无穷。 突出与天地相吐纳的胸次;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2.前三子皆言治国安邦之志,惟曾点讲玩和乐,以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却对曾点大加赞同,“我与(赞同)点也”,这该怎样理解?(此处重在学生自主发挥,对文本可作多种解读,要在言之成理,教师引导、点拨,并着重强调曾皙之志合于孔子“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但同时注意鼓励多种意见并存。)几种分析示例:A、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可以看作孔子“礼治”的最高境界。B、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的心情契合,也符合其“无道则隐”的主张。C、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D、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在山水中吟咏抒怀,正体现了孔子所提倡的君子之风,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也。3.在问题2的基础上继续深化,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曾点的话正是说到孔子的心坎儿上了,然而孔子为何“喟然叹曰”,可否换成“欣然笑曰”?明确:不能。 虽有崇高的政治主张,美好的理想社会蓝图,但现实却令他苦闷。周游列国,却四处碰壁,身心俱疲。面对当时的乱世,这一声“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曾点所描绘的那样一种其乐融融、老少皆安的境界,终究只是可望不可及的暂时的自我陶醉!【课堂延伸】根据下列对联,说说其涉及的典故内容。东鲁春风吾与点南华秋水子非鱼【课后作业】本文中4位弟子个性鲜明,各有特色,你欣赏其中的谁?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400字。题目可以是: ****** ——读《沂水春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