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五四制)沪教版语文六下《沂水春风》word说课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2(五四制)沪教版语文六下《沂水春风》word说课稿

ID:1183354

大小:14 KB

页数:2页

时间:2022-07-1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教材《沂水春风》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读类《选读》中的第十三课。《选读》不像以前的语文教科书那样,分成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这本教科书分为十五篇,没有单元的划分,而且篇与篇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能说,《沂水春风》主要是描述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志向的一篇文章,是整本《选读》中集中阐述志向的文章。整篇文章分成三部分,即问志、述志和评志。为了突出课堂重点,我在上课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把孔子对三子的评价由文章最后提到了三子述志之后,也就是说,是将三子和曾皙做了一个比较。我个人觉得,这样处理教材,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三子的志向和曾皙的志向、孔子的理想之间的差距,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目标和他的终极理想。所以,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并讲后两者作为课堂教学的难点,重点突破。二、教法关于《选读》,《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一书中,提到它的教学目标是:“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思考人生价值何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在具体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力求引导学生从三子之志入手,明确他们的共同点,然后描绘沂水春风图,概括曾皙的志向,并从孔子的点评中,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希望学生能本着探究的精神,从文字中发现文本的深层涵义,在师生互动中,层层深入地将课堂的和谐、三子的神态、曾点的洒脱、孔子的感叹发掘出来。三、学法我授课的班级是高二文科班,语文成绩一般,但对《论语》的学习还是有很大的热情的,这从他们每次朗读时,声音都很响亮可以看出来。根据这个特点,在学法指导上,我加强了课前预习要求,明确规定上课前必须自学全文,小组落实重点文言知识,提高文本熟悉程度。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同时师生合作,分配任务。预习时,文言基础部分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检查预习情况,监督反馈;上课时,教师引导、点拨,适当发表倾向性言论,学生自主探求、认真研习,深入理解文本;复习时,教师讲解练习题重难点部分,对错误较集中的知识点再次进行落实,学生查漏补缺,补充预习和课堂中落实不到位的知识点,加强对文言基础和课文内容、思想、特点等的掌握。四、教学过程《沂水春风》这篇课文我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今天这个课时是研习文本内涵,另一课时则是练习讲评,落实基础知识。为了深入理解文本,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步骤:1、课堂导入。我设计了一段能引起学生兴趣,并明确指向课堂内容的导入语,希望借这个导语,能在一定程度上给这堂课定个感情基调,同时顺利地引入到新课教学中。2、整体感知。这是对文本的一个熟悉过程,用朗读全文和概括文章内容两个步骤完成。这个环节比较简单,主要是为下面的对比探究做铺垫。3、对比探究。这个环节是课堂重点,计划用时25分钟。这里有三个对比,一是三子之间的对比,一是三子和曾皙之间的对比,还要一个是孔子对三子之志的评价和对曾皙之志的评价的对比。三子之间的对比主要是从文本中寻找信息,而他们和曾皙的对比还要结合对“ 沂水春风图”的想象和概括。孔子对他们不同的评价不管要理解文本中相关语段的意思,还要明确他一贯的治国策略和终极政治理想。经过这个环节,学生对整篇文章应该能比较深入地理解。4、总结反思。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希望学生反思整个课堂学习,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知识储备,对文本进行个性解读。做到既深入文本,又出乎文本,完成知识的迁移。五、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上,我主要是设计了一个表格,以此来展示教学流程和思维流程,既对主要教学内容起一个概括,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的思维。我觉得用表格式的板书设计,能比较明确地展示出各个环节的进行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掌握教学内容,也便于他们的记忆。六、反思整堂课上下来我个人觉得学生比较配合,师生互动开展得不错,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基本完成了对这节课的预设。最大的问题我感觉在于拓展不够,基本上只是立足文本,没有结合课外知识进行适当拓展。从课堂反映可以看出,学生文史知识掌握得并不充足,这就使得他们在分析、概括时只能拘泥于文本,而无法结合课外知识,根据历史背景、时代特点,将自己对文本的感性理解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而我在上课时,没有给予学生适当的课外资料补充,这说明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还不够,这是以后要改进的地方。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