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小学教育从《少年闰土》走近真实的鲁迅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选题的背景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母语教学中的不可缺席的灵魂。鲁迅经典就作品本身而言便具有:忧愤深广的深化情思、超拔非凡的艺术成就和文体实验的巨大功绩这三种素质。然而鲁迅教学的现状却是的处于“越位”和“错位”尴尬境地。长期以来,鲁迅教学被架在深奥难懂的意识形态高度,鲁迅本人也被人们定位成:现代圣人、革命斗士的民族英雄的形象。让学生走进了鲁迅除了阶级斗争的思想之外,似乎没有别人思想情感的死胡同。在这个担负着“鲁迅教学”启蒙工程却又被鲁迅研究专家们遗落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们带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刻板印象,乏味枯燥地进行着固有模式的教学。不得不说鲁迅的启蒙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1)泛政治化教育使教学习惯于用抽象的政治观念和阶级观点分析作品,离开鲁迅思想的特殊形态,以机械的政治模式来规范鲁迅作品的思想意义,分裂鲁迅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以思想分析代替艺术分析,忽略了鲁迅作品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价值,抹杀了鲁迅作品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掩盖了鲁迅真实的思想。(2)机械灌输与僵化的教学模式把人物的分析千篇一律,抽去人物的“本质特征”,忽略人物的多元性,剥夺了学生探索的机会和过程,把丰富的鲁迅作品教学变得模式化、简单化。(3)教学滞后于学术研究,跟不上时代步伐。小学语文界在学术问题上与鲁迅研究的学术界存在着脱节,使得鲁迅研究的新成果未能及时进入鲁迅启蒙教学中,教学与研究缺乏沟通与合作。这样的情形让人深思:鲁迅教学是否和时代接轨,人们到底认识一个怎样的鲁迅,在新时期,我们用什么去解读这位“爱”与“诚”的先驱。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快速变化的历史时代,人才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日益成为人才素质的核心,由此,从教育的内涵上讲,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培养适应和创造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了教育系统的肩上,尤其是小学启蒙阶段的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里的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意识到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如何让这位被定位为“现代圣人”的鲁迅先生真正的走进孩子的世界,让人们除去光环后体会“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去感受鲁迅的真实意图。还原一个爱与诚的鲁迅,让孩子真正的对鲁迅可亲、可近、可爱,让学生通过对鲁迅教学的影响,全面而多元化地感受鲁迅带来的人文化关怀,让孩子通过学习,对鲁迅有独特、生动、鲜活又极具个性的情感体验。我们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初识鲁迅”单元的重点课文《少年闰土》出发,从经典著作本身,编者意图以及教学等方面深入的研究。以《少年闰土》纵向和横向为经纬,反思鲁迅教学的现状与弊端。让小学的鲁迅教学地跳出意识形态的框架,还原给学生一个真实生动、有趣本真的鲁迅。选题的意义:1.语文教学与人的成长;鲁迅经典存在着一种“生命原理”而没有说明的东西,是“诚”与“爱”的文学态度,它构成了鲁迅思想与文学的基本出发点。文学在鲁迅那里首先不是一种实体性的文学活动,而是一种原理性的文学态度,这种原理性的文学态度便是“诚与爱”。鲁迅认为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与爱,——换句话说,便是深中了诈伪无耻和猜疑相贼的毛病”。鲁迅“诚与爱”的思想不仅仅与鲁迅自己的个人体验有关,同样也构筑于他对民族奴役的历史认知之上。在“诚与爱”的缺失中,对“瞒与骗”的社会现实愤怒憎恶之下,鲁迅深刻的把他的这种“诚与爱”的文学态度所表现出的一种深厚而博大的生命情怀寄情于作品当中。而这,才是语文教学里应当被发掘,重视的问题。使学生在成长之初的启蒙阶段,便对社会有初步的认知,构建“立人”的基本前提。“诚与爱”的态度作为一种机制性的文学原理,以启蒙之声的姿态呼唤初识鲁迅,初读经典的孩子。2.《少年闰土》教学现状的改变。当前《少年闰土》的教学大致总的来说可以归类为如下几方面有所侧重:1、体会语言文字的鲜活和凝练2、理解故事,理清思路,有概括文章结构的能力3、结合插图分析人物感受少年闰土这个生动的人物形象。然而少有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对鲁迅这位作者本人深刻的体认。在孩子还没有真正领略过鲁迅文字魅力之前,就把一个伟大作家的牌子竖在孩子面前,抱着一种“读不懂鲁迅”的思维去解读鲁迅的作品。甚至把鲁迅洒落在《少年闰土》中的童心童趣构筑于简单意识形态的高度,比如“
鲁迅和闰土最终不能在一起时因为阶级的不同”、“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的凋敝和农民遭受残酷压迫”、“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等等。我们往往重视了闰土而忽视了鲁迅,更加忽视了鲁迅用饱满的热情给读者“诚与热”的精髓。因此摒弃鲁迅教学上存在的弊端和思维定势,探索鲁迅教学的新模式和新道路,站在鲁迅精神和鲁迅文化的高度来教学,不仅仅是对鲁迅作品文学价值的肯定,更是鲁迅启蒙教学迫在眉睫的任务。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1、鲁迅启蒙教学的意义1.1、课标精神与鲁迅启蒙教学1.2、鲁迅思想对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1.3、小学鲁迅启蒙教学与中学的关系2、鲁迅启蒙教学现状2.1、教材教参2.1.1、鲁迅作品教材选编标准2.1.2、教师对鲁迅作品之初体验2.1.3、小学鲁迅作品教参解读2.2、教师教学2.2.1、鲁迅教学出现的问题、原因2.2.2、教师对鲁迅作品的侧重点2.2.3、鲁迅教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分析2.3、学生认知2.3.1、学生对鲁迅作品本身的认识2.3.2、学生对鲁迅教学过程的体验2.3.3、鲁迅教学后学生个性化接受2.4、《少年闰土》教学案例比较研究2.4.1、文本挖掘的深度与侧重点2.4.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反应2.4.3、课后学生对鲁迅作品的认识3、鲁迅启蒙教学重新解读和定位3.1、鲁迅的“诚”与“爱”思想与儿童成长3.1.1、“五四”时期的相关杂文解读
3.1.2、“五四”时期的“儿童本位”论3.2、鲁迅启蒙教学的基本策略3.2.1、采摘与应用鲁迅研究新成果3.2.2、高度和方向下的新视野的解读3.2.3、行走于文学审美与鲁迅教学中3.2.4、走向实际人生的《少年闰土》4、结束语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研究鲁迅启蒙教学一路走来的历程,通过作品本身与当时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来探索21以世纪鲁迅教学的新动向。重点解读如《少年闰土》等传统经典篇目在选材、改编、文本所传达的意图、教学等方面来分析鲁迅形象在不同时期历史年代的变化情况。分析鲁迅接受史对鲁迅启蒙教学的影响。2、通过对鲁迅启蒙教学: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的研究,解读鲁迅启蒙教学的现状。分析不同时期教师在鲁迅启蒙教学中的解读、分析、教学上的异同,探索新世纪教师对鲁迅教学存在的困惑,寻找突破瓶颈的关键点,改良教学方式方法。并根据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3、鲁迅经典研究已经呈多元化趋势,作为鲁迅启蒙教学领域必然有新的解读和定位。对鲁迅作品的审美阅读心理和方法的研究去探索鲁迅作品中的“爱与诚”思想,给鲁迅启蒙教学一个全新的角度和视野。让鲁迅教学不再刻板,意识化和生疏,还原学生一个生动有趣、真实大胆的鲁迅。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索,深入对鲁迅作品的解读,了解现阶段鲁迅作品的研究现状。并且通过历史资料的查询,对《少年闰土》以时间为轴,对其选材,意图,政治影响,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2、比较研究法。搜集鲁迅作品中大量的典型教案,对教材解读进行比较。同时对鲁迅作品同其他作家作品之间的比较;不同时期专家学者对鲁迅作品的比较深刻认识其中现状、缺陷、问题。3、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的方式就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类。4、访谈法。就出现的作品解读、选编、教学、学生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对鲁迅及鲁迅作品的解读,解决鲁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10年6月,考虑研究方向,收集有关资料,确定论文选题,并初定论文题目。2、2010年6-7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选择指导老师,师生交流初步确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3、2010年7-8月,在短学期收集文献资料,准备好开题报告书4、2010年9月8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6、2010年9-10月,结合教育实习,收集和调查各方面资料,展开调查研究,完成2000字的文献综述和实习调研报告,11月下旬上缴。7、2010年11月-2011年3月,完成论文初稿,上交老师进行修改。8、2011年4月初,完成毕业论文的修改稿,同时着手完成外文翻译两篇。9、2011年4月底,完成论文的定稿,由指导老师评阅签订意见后上交系部;开始准备答辩报告。10、2011年5月,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刘发建著,亲近鲁迅,[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钱理群著,与鲁迅相遇,[M].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3]钱理群著,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高旭东著,走向二十一世纪的鲁迅,[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5]林非著,鲁迅与中国文化,[M].学苑出版社,2000.[6]李怡著,为了现代的人生——鲁迅阅读笔记,[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7]王丽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8]钱理群著,鲁迅作品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马会敏,《少年闰土》教学反思一得,[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0]常崎郑召著庄玮译,故乡的二重性及希望的二重性,[J].国外鲁迅研究,1991.[11]刘丽艳、王勤涛.《少年闰土》教学纪实与评析,[J].黑龙江教育[12]郑益民,对少年闰土教参资料的一点看法,[J].阅读教学,1994.[13]曹新发,黑_白_红_鲁迅作品色彩运用及其意蕴,[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4]曹年生,论《呐喊》、《仿徨》中的少年儿童,[J].渤海学刊,1986.[15]孙艳秋,鲁迅思想和作品中的仁爱情怀,[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8.[16]苗金燕甘超,中学语文中鲁迅作品的教学问题,[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17]徐峻峰,用变序法教《少年闰土》,[J].阅读教学,2003.[18]黄伟达,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语言变化,[J].九江师专学报,2000.[19]孟繁华,“到城里去”和“底层写作”,[J].文艺争鸣,2007.[20]王富仁,最是鲁迅应该读──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报,2001.[21]鲁容,二十一世纪鲁迅的命运,[N];北京日报,2000.
[22]邵瑜莲,"不合时宜"的鲁迅,"合乎时宜"的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06.[23]徐灵燕,鲁迅言语个人风格中的谐趣感,[D]杭州师范学院,2006.[24]彭定安,鲁迅: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N].辽宁日报,2001.[25]高旭东,走向21世纪的鲁迅,[N].文艺报,2001.[26]王玺璋,浅谈鲁迅小说中的故乡情结,[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7]高韩,托起明天的太阳——鲁迅的儿童观和教育思想,[J].安徽文学,2010.[28]丁辉,今天如何读鲁迅,[J].民主与科学,2010.[29]熊海滨,朴实灵动,趣满课堂--《少年闰土》教学与点评,[J].江西教育,2007.[30]刘发建武凤霞,与鲁迅的童年相遇--《少年闰土》教学实录与评析,[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7.[31]何莉君,鲁迅错了吗?--《少年鲁迅》教学反思,[J].今日教育,2006.[32]潘平,敢拿鲁迅与闰土的人生做比较--《少年闰土》教学反思,[J].小学语文教学,2004.[33]王传贤刘颖姣,回归经验世界尊重独特体验--《少年闰土》教学纪实与评析。[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06.[34]张丽民,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形象--《少年闰土》教学浅谈,[J].青海教育,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