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20届)从《少年闰土》走近真实的鲁迅摘 要【摘要】43
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也是我们母语教学中的不可缺席的灵魂。然而鲁迅教学的现状却是的处于“越位”和“错位”尴尬境地。“鲁迅教学”启蒙教育的所处地位的重要性又往往被鲁迅研究专家们遗漏。本文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初识鲁迅”单元的重点课文《少年闰土》为例,反思鲁迅教学的历史与现状,从经典文本、编者意图以及教学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试图挣脱鲁迅教学中的意识形态束缚,还原鲁迅经典的本真意义,从而使学生走近充满人道精神的真实的鲁迅。【关键词】《少年闰土》;“爱”与“诚”;走近鲁迅。Abstract【ABSTRACT】LuxunismodernChinesegreatestwriterandthinker,alsoisournativelanguageteachinginnotabsentsoul.Butluxunteachingsituationisin"offside"and"embarrassingdislocation"."Luxun'senlightenmenteducationteaching"placeoftheimportanceofluxun'sresearchandareoftenexpertsomissions.Basedoncensusgrade6o'clock-"thefirstmeetingofluxun"units"theyoungRunTukeytextasanexample,thereflectionofluxun'steachingthehistoryandcurrentsituation,fromclassictext,editorintentionandaspectsofcurrentteachingresearch.Strugglingtobreakluxunteachingideologyinbondage,reductionofluxun'sclassictherealsignificanceoffull,inordertomakestudentsapproachedthetrueofluxun'shumanitarianspirit.【KEYWORDS】"TheyoungRunTu";Careandsincere;Approachedluxun.目录43
摘 要II"TheyoungRunTu"approachedfromrealluxunIIAbstractII目录I1鲁迅启蒙教学的意义21.1“课标”人文性与鲁迅单元的关系21.2鲁迅思想与儿童成长的关系71.3小学与中学鲁迅教学的关系102鲁迅启蒙教学的现状112.1教材教参112.1.1、鲁迅作品教材选编标准112.1.2、课改前后教材对比解读122.2教师教学132.2.1鲁迅教学现状及分析142.2.2鲁迅教学理解和解读162.2.3鲁迅教学的学生接受....................................................162.2.4教学模式与方法分析162.3《少年闰土》教学案例分析192.3.1《少年闰土》开篇艺术的比较202.3.2《少年闰土》文本重点的把握253鲁迅启蒙教学的策略373.1《少年闰土》现实意义373.2鲁迅启蒙教学策略浅析384结束语40参考文献41致谢辞4343
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母语教学中的不可缺席的灵魂。鲁迅经典就作品本身而言便具有:忧愤深广的深化情思、超拔非凡的艺术成就和文体实验的巨大功绩这三种素质。然而鲁迅教学的现状却是的处于“越位”和“错位”尴尬境地。长期以来,鲁迅教学被架在深奥难懂的意识形态高度,鲁迅本人也被人们定位成:现代圣人、革命斗士的民族英雄的形象。让学生走进了鲁迅除了阶级斗争的思想之外,似乎没有别的思想情感。在这个担负着“鲁迅教学”启蒙工程却又被鲁迅研究专家们遗落的小学语文课堂。《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意识到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如何让这位被定位为“现代圣人”的鲁迅先生真正的走进孩子的世界,让人们除去光环后体会“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去感受鲁迅的真实意图。还原一个“爱”与“诚”的鲁迅,让孩子真正的对鲁迅可亲、可近、可爱,让学生通过对鲁迅教学的影响,全面而多元化地感受鲁迅带来的人文化关怀,让孩子通过学习,对鲁迅有独特、生动、鲜活又极具个性的情感体验。而鲁迅作品对于教学而言,也有着巨大的意义,“对于当下的语文学习来说,鲁迅作品有利于学生阅读、反思,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艺术品味的涵养;对未来的发展来说,学生能通过鲁迅作品了解历史、社会和人生,感受社会的步履和语言的声音”张华.鲁迅作品教学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2).。1鲁迅启蒙教学的意义1.1语文课程的人文属性与鲁迅单元的关系人文,是指那些优秀的能够升华的精神和提高人的价值的变化。人文精神可以理解为人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活动及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人文内涵。具体说,就是指贯穿在人们的思维和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等。人文精神是鲁迅精神的实质。鲁迅43
先生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一些优秀成果,成为20世纪中国的文化巨人。作为民族原创性的精神源泉,鲁迅和他的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鲁迅启蒙教学中,只有立足现实,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才能真正理解鲁迅及鲁迅精神的实质,从而发挥其教育作用。鲁迅的思想总是同人生、同社会血肉相连,真实深切而又细致入微地反映出现代中国的民情与民心,同时向一切堕落的人性及其社会关系施行袭击。鲁迅先生被称为“民族魂”,用民族精神培育起来的灵魂才能够担负起振兴祖国的重任。从鲁迅作品本身讲,鲁迅的作品总是极力关注和表现社会嬗变、文化转型期人的精神困扰和出路的问题。从语文学科层面讲,母语教学、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人的精神的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科学,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新课程所倡导的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无不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把学生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来对待的人文教育思想。鲁迅作品能以其自身特有的魅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和生命价值,其本质就是人文关怀的彰显。《九年义务制课程标准﹒语文》(以下简称“课标”)以强烈的时代精神和人文知识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其鲜活的生命力和以人为本的时代特点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气象。由教师讲解为主的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模式开始受到挑战,发展学生独特个性、引领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知识成了新课改的主旋律。在第三学段中要求学生“在阅读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并且“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的感染和记录,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为阅读的要求。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造就学生的文化心理、文化习惯、文化气质,进行人文教育培植的重要过程。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情感经验与作品的个性、氛围、内涵相融合,由此才能潜移默化,进行文化濡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学生的鲁迅启蒙教学,关键是要突出鲁迅精神的实质——人文精神,让学生对鲁迅作品进行人文价值的认同,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初次的、完整的、多层次多角度的认识。同时教育部颁布的“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在新课标总目标的十条内容中,前五条都和人文性相关,分别是:43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我们可以从导语中初读感受人文化内涵和读写方法的要求安排:分为两段,第一段明确本专题我们要认识、了解鲁迅。第二段明确了要学习的读写方法: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让学生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即理解课文相关语句的深层意思)。第一篇便是大家都熟悉的鲁迅作品《少年闰土》。这个片断与原作主题并不相同。但就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来讲,无论脱离原作还是放回到原作中,主题并没有太大变化。鲁迅以单元的形式出现更加迫切地要求我们在摒弃“泛政治化”理念后,结合“课标”精神,重视鲁迅带给我们的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及人道主义精神。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层的直逼人性的东西,让学生走近鲁迅,亲近鲁迅与文化大师进行对话。同时联系现实,培养学生的人文品格,让学生以朝圣者一样虔敬的心情,接受文化的洗礼,获得人格的跃升,构筑激扬的生命。像“民族魂”鲁迅一样,自觉担负起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责任,为短暂的人生涂抹上富有意义的通透亮色。著名学者、文学史家严家炎先生也曾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的现象”转引自李明军:《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摭谈》.《语文教学研究》,2005年第9期。。然而,遗憾的是,在近年语文教育改革中,学生不爱读鲁迅的现象却丝毫没有改变。因此,精神要求鲁迅启蒙教学的突出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及人道主义精神。无论是生活道路的选择,还是文学创作的实践,鲁迅都始终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坚持走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鲁迅的创新精神也符合了课标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很根本的一条就是靠教育”。语文教学更是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鲁迅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思想上的创新。鲁迅作品中处处闪着创新精神的火花,体现了他对中国社会、民族前途等方面的独特认识。43
鲁迅的人道主义精神主要表现为对生命意义的关怀和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维护。鲁迅在回答青年应当向什么目标前进这一问题时,说:“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全都踏倒他。”《坟•未有天才之前》.《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鲁迅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生存和幸福的关注。小学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童年的记忆总是五彩缤纷的,对孩子鲁迅启蒙的教学,应该更加鲜活,有阳光一些。因此在鲁迅启蒙教学中突出鲁迅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是符合课标精神的,具体地表现在对生命意义的关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最早关注到生命意义、注重生命价值的作家之一,并且对人的精神自由与解放的不懈追求。鲁迅倡导的立人——立国的思想,始终强调一个“人”字,鲁迅认为,追求精神自由与解放正是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捍卫。1.2鲁迅思想对儿童成长的关系鲁迅精神里存在着一种“生命原理”就是“诚”与“爱”的精神,它构成了鲁迅思想与文学的基本出发点钱理群.与鲁迅相遇,[M].三联书店,2003.。文学在鲁迅那里首先不是一种实体性的文学活动,而是一种原理性的文学态度,这种原理性的文学态度便是“诚与爱”。鲁迅认为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与爱,——换句话说,便是深中了诈伪无耻和猜疑相贼的毛病”。鲁迅“诚与爱”的思想不仅仅与鲁迅自己的个人体验有关,同样也构筑于他对民族奴役的历史认知之上。在“诚与爱”的缺失中,对“瞒与骗”的社会现实愤怒憎恶之下,鲁迅深刻的把他的这种“诚与爱”的文学态度所表现出的一种深厚而博大的生命情怀寄情于作品当中。而这,才是语文教学里应当被发掘,重视的问题。使学生在成长之初的启蒙阶段,便对社会有初步的认知,构建“立人”的基本前提。“诚与爱”的态度作为一种机制性的文学原理,以启蒙之声的姿态呼唤初识鲁迅,初读经典的孩子。鲁迅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文学家兼思想家,以其难测深广的无边的爱施及儿童,他翻译了众多的作品,又创作了许多为儿童喜闻乐见的作品,可见于他文集中的有关儿童文学思想是十分丰富深刻。鲁迅思想博大而精深。在儿童教育方面,鲁迅亦有其科学而精辟的见解。针时封建社会压抑儿童、摧残儿童的旧教育体系,鲁迅从儿童自身特点出发,在创作和评论中,提出了许多使儿童健康成长,成为解放的人的新思想。鲁迅认为,儿童文学应该是儿童的美的天使,犹如其比拟的“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儿童文学应该满足儿童“爱美的天性”43
,给儿童带来美的享受,义要诱导儿童“以新的眼睛和新的耳朵,来观察动物、植物和人类的世界”,让“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以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这一儿童文学思想统摄、渗透在鲁迅先生对儿童文学的各种具体看法。《狂人日记》又以一声“救救孩子”的呐喊,揭开了鲁迅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舞台上奠基人的一幕。在新文化运动的强大推动下,儿童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位现代文学的开拓者,有着浓浓的儿童情结。他辉煌的人生,与孩子有着不解之缘。他热烈的爱,执著地关注着儿童和儿童教育并为之做了许多实际工作。他对儿童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同时又是至始至终的。从最初以立人为本,把儿童作为振兴民族的希望所在,到后来关注儿童的自身成长,关注儿童未来人格的形成,注重儿童健全人性培养的真正的终极关怀。“五四”时期的“儿童本位”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不是建立在教育哲学的思想根基之上,而是建立在人生哲学的思想根基之上黄红春.论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中,[J].南昌大学学报,2005.。它的产生虽然受到杜威“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哲学以外的西方思想的影响,但更是“五四”时期文学领袖对封建思想文化、封建儿童观进行反思和批判之后所进行的创立自身价值系统的理论操作。鲁迅指出:“人自朴野至于文明,其待遇儿童之道,约有二级。最初曰养育。更进,则因审观其动比既久,而眷爱益深,是为审美。更进则知儿童与国家之关系,十余年后,皆为成人,一国盛衰,有系于此。”姜德明主编胡从经选编.胡从经书话下,[N].北京出版社1998.在《随感录二十五》中又一次写道:“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他们大抵有了孩子,尊为爹爹了,便可以推测他儿子孙子,晓得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国的情形。”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鲁迅提出了这样的思想:“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可见,鲁迅一开始关注儿童问题,就是把儿童当作未来,当作发展,当作希望,把儿童问题由家族关系上升到人类关系。为了“救救孩子”,鲁迅先是从家庭这一社会最基本的细胞着手,主张先从父母解放各自的子女做起。封建传统观念从家庭本位出发,认为儿童只是成人的附属品,无视其独立的人格和新生命的价值。而鲁迅认为父子关系只是一种自然的伦理关系。从整个人类生命延续的角度来看,父既是人之父,又是人之子,每个人“43
只是生命的桥梁的一级,决不是固定不易的。”他认为父亲生养孩子淡不上有恩,因此,鲁迅反对那种“责望报偿,以为幼者的全部,理该做长者的牺牲”的思想。在他看来,父子关系是一种“离绝了交换关系利害关系的爱”由此鲁迅对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孝”给予了批判,指出其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围绕“启蒙”、“立人”思想,鲁迅又在新的角度上认识到要真正做到“解放”孩子,光靠父母的“理解”、“指导”还不行,他在深入观察社会现实后提出:“觉醒的人,愈觉有改造社会的任务”1919年10月,他在写作《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时已经认识到杜威实用主义中的部分错误。他觉得教孩子“锢闭”或“恶本领”都不行。鲁迅痛心地看到:“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鲁迅认为孩子的世界与成人不同,“他健康,活泼,顽皮,毫没有被压迫得瘟头瘟脑”。“但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是好像鱼之在水,游泳自如,忘其所以的,成人却有如人的鬼水一样,虽然也觉到水的柔滑和清凉,不过总不免吃力,为难,非上陆不可了。”看得出鲁迅是真切地了解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他十分重视玩具、游戏和儿童读物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在文章《玩具》中他极力称赞制造玩具的天才。鲁迅虽然不是儿童文学作家,但他提出的“以幼者为本位”的儿童观,赋予了儿童文学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理论基点。大量的儿童文学现象的塑造又成为诸多“救救孩子”的时代呼声中的一个最强音。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崛起于“五四”前后的“新儿童观”的倡导中,以鲁迅为始作俑者,而以“文学研究会”的儿童文学实践为中坚,其所追求的为人生、重教育的文学思想,被称为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鲁迅方向。受杜威“儿童本位观”的影响以及当时从发现“人”的目的出发,鲁迅对儿童文学的重视无疑是对中国传统的儿童观的严厉声讨与抨击,这恰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纲常礼教的批判相呼应。并且在创作上,鲁迅怀着对儿童的真挚关爱和无限的希望,通过对中国现状和出路的深入思考,塑造了具有不同精神风貌的儿童形象,以此来唤起民众的觉醒,实现“立人”的目的。鲁迅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从民族未来的起点出发,虽然一开始走进化之路,主观愿望部分地脱离了现实实际,但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阶级观念的深入,鲁迅在“儿童本位”寄于了希望,他找到更好的方式去爱儿童爱“人”。鲁迅对儿童寄寓着的理解、热爱和期待。对五四时期“儿童本位论”的认识不仅有助于梳理五四前后的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及由此开启的中国新文学的部分脉络,而目对理解鲁迅性格热情、柔和、宽容执着的另一而,更全而地把握鲁迅思想的“爱”与“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时期特别需要“爱”与“诚”的教育,正如43
鲁迅说:他相信孩子渴望自由地阅读,快乐地阅读。因此,他十分强调自由阅读带给孩子的精神快乐。他主张儿童根据兴趣闲杂地读书,同时提倡读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边读边思,有一种批判的眼光,而不是一概盲目地囫囵吞枣。鲁迅的思想里面是以“立人”为核心的。“人立而后万事举”。“立人”,也就是人的全面彻底解放,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精神自由,指向个体人格的现代化。“立人”当然得从“人立初”始。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他抛弃了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白板说的观点和中国的一句古话“人之初,性本善”有点相似的意思,而作为人心理的成长之初,接受鲁迅的“爱”与“诚”,对孩子心灵一生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1.3小学与中学鲁迅教学的关系从初中到高中的语文课本,鲁迅的小说、散文、杂文的数量最多,课件鲁迅在教育、文学、文化中至高无上的位置,一代又一代的教学家多么深切地期望青年学生能够认识、学习这位伟大的先驱。遗憾的是,很大一部分学生读不懂鲁迅,甚至不喜欢鲁迅。就是中学语文教师,真正懂得并讲好鲁迅的,也是凤毛麟角。师生中普遍存在着难教,难学的困境,在中学校园中,鲁迅是孤独的、寂寞的。更多的老师,是站在自己理解的角度处理鲁迅教学,很少有认真的去探索鲁迅及其鲁迅教学的深层次内容。而学生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痛苦品读遥不可及的鲁迅。学生虽然非常努力的学习鲁迅,但总难以走近鲁迅,难以理解关于鲁迅的作品,给人以一种隔膜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一些现成的问题和答案,抱着这样的态度,把鲁迅作品当做一种知识来学习,自然不会主动地去接触阅读鲁迅的作品。对鲁迅产生兴趣。鲁迅,这样一位时代理论的思维高峰,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坛都有深远而巨大的影响。鲁迅说,他是青年们的朋友。为什么如今的青年不愿意接受这位朋友,值得我们深思。中学语文教师都拿“鲁迅”没办法,小学语文教师就更不用谈。中学生都读不懂鲁迅,小学生就更是免谈了。据调查显示:中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迅的途径,69%的同学选择了“教科书”。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学生是通过小学教科书第一次接触鲁迅,第一次认识鲁迅。从阅读心理来讲,第一次的印象,对今后的学习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最基本的事实,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哪个时期,无论哪个版本,无论哪个地区,“鲁迅教学”43
的启蒙都在小学语文课堂。让学生从小学就开始了解这个少年鲁迅,了解温情的鲁迅,为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好“前理解”。小学阶段学生初次接触鲁迅,是我们扭转鲁迅教学的好时机。国民教育的基础阶段,虽然小学生的认识观还未定型,但是这个阶段的认识却为以后的思想认识奠定根本的基础。在“鲁迅教学”启蒙工程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这样一个重视“第一印象”的环境里,必然对以后的“鲁迅教学”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让鲁迅研究专家深人小学语文课堂,关注“鲁迅”启蒙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小语界对鲁迅教学研究的加强,对孩子亲近鲁迅,认识一个“爱”与“诚”的鲁迅尤其重要。2鲁迅启蒙教学的现状2.1教材教参教材是学校课程最重要、最直接的育人载体,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历来受到古今中外专家、学者的关注。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片面强调突出其中的某一个方面。这就是新时期的“三维一体”目标。相较以前的《大纲》可以看出,过去“双基目标”中所提到的“语文能力”包含其中。这样的改动,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在实用之外的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课程目标的通过三个维度方面来解读对语文素养的总认识。首先是“知识与能力”。信息化时代,要求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所理解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更是将知识转化为人际交流、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其次是“过程与方法”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越来越重视通过语文实践来提高语文能力,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带来的乐趣,学会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再次是加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之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这是语文教育目标的一个维度,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思想性强的特点。科学地把语文课程的从学理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了43
语文教学中的多种关系,完成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多元文化与优秀民族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的结合、学生主体与尊重文本并存。新版的人教版教材,在六年级上册鲁迅以单元的形式出现。力争使专题内容科学、丰富,便于教和学。与其他专题不同的是“初识鲁迅”专题以人物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鲁迅既可谓文坛巨匠,又可谓一面民族旗帜,能借助文质兼美的一组课文,让小学生尽己所能地了解、认识鲁迅,其意义不言而喻。小学生可以在语文学习中了解鲁迅。有人认为,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着太过高深的内涵,理解他的人格也需要相当的背景知识。小学生不可能理解他的作品,也不可能体会到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要他们了解鲁迅,会使他们误读鲁迅,甚至起到反面的作用。我们认为,这不能构成小学生不能“学习鲁迅”的理由。首先,无论是谁,对鲁迅的了解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就算是鲁迅研究家,也不断经历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其次,每一代中国人,都有太多的理由去走近鲁迅。小学生了解鲁迅,不在于他们能够了解的多全面、多深刻,而在于有了解、接近的机会。另外,我们以前的教材中有不少关于鲁迅的课文,这些课文对小学生来说,难度适中,而且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安排一个关于鲁迅的专题,整个单元都在讲鲁迅,编排的课文能够文质兼美,切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异质性,有可教、可抓、可学之处;专题的其他内容安排精当,做到科学、丰富、有吸引力,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肯定。根据小学生的普遍认知能力、接受能力是我们最多考虑的因素。老师们将要看到的这一组教材,由《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四篇课文组成。整组教材的编排体现着全册教材的特点,同时也有独特之处。在“初识鲁迅”这个单元,教参的解读也非常的科学:在岛屿部分导语:分为两段,第一段明确本专题我们要认识、了解鲁迅,第二段明确了要学习的读写方法: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让学生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即理解课文相关语句的深层意思)。而第一篇课文编排的是鲁迅的作品,大家都熟悉的《少年闰土》。它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这个片断与原作主题并不相同。但就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来讲,无论脱离原作还是放回到原作中,主题并没有太大变化。后三篇是从不同角度写鲁迅的文章。第二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的回忆性文章《我的伯父鲁迅43
先生》。通过儿童的目光去看鲁迅,同时因为身份的缘故,课文中不乏浓浓的亲情。课文内容易于为小学生接受。第三篇课文,是青年眼里的鲁迅——《一面》,主题是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和帮助。选入教材时对原文的文字和内容都进行了处理。第四篇课文《有的人》对鲁迅的一生做出了总结和评价。并且通过“资料袋”“阅读链接”“连接语”“注释”等作了其他一些安排,在整套教材的体例之内,尽量使本专题的内容丰富起来,便于教和学。比如第一篇课文后安排了“资料袋”。资料袋的编写尽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去除常见生平简介中的冗余信息,力争对教与学均有所帮助。这里有“他一生创作和翻译了很多作品”这样一句话,但在后面列举的作品中并没有例举译作。我们有意识地对后面的课文中出现的几部作品作了注释,学生可以从侧面了解鲁迅在作品翻译方面所作的工作。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对《表》《小约翰》的注释,《一面》中对《毁灭》的注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安排了“阅读链接”,是两个片断,第一个片断语言通俗易懂而又精炼、传神,既可帮助加深对鲁迅的了解,同时照应本专题“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这一读写点;第二个片断与课文内容照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阐释,又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课后练习题的编写既注意把握、体现课文特质,又注意结合单元学习重点。如,《少年闰土》课后题,“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该怎么理解?”照应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一单元读写点。口语交际•习作:亦与本单元内容相关联。口语交际“留在心里的印象”,有几个要点:“第一次相见时的情景”“(第一次相见时)他留给你的印象”“后来相处中发生的事”“你对他印象的变化”。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个交际话题的设计,与课文内容是有关联的,比如《少年闰土》《一面》。习作内容有两个,可任选其一。第一个要求写人,可以运用本单元以及以前学到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第二个是续写,写事为主体,亦可表现人。因此教参在教学目标、方法、要求考虑到了学生,教师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因素使教者有有教的激情,学者有学的热情。我们既关注内容,尽力使内容丰富多彩,也关注语言文字本身能够凸显了鲁迅的基本思想,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鲁迅单元的学习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鲁迅,走近鲁迅,并且使学生能够在语言文字上、在读写方法上有所获益。让小学生在一定的基础之下开始认识鲁迅,对孩子进行鲁迅的启蒙教学,又是为后续的中学,高中的鲁迅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基础不仅仅在课文的只言片语,更是对鲁迅,从人的角度去认识,了解他。从情感上来认识一个真实的鲁迅。43
2.1.1、鲁迅作品教材选编标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按专题组织单元,力争使专题内容科学、丰富,便于教和学。正如五年级上册编排了“走近毛泽东”,希望小学生可以借助这组教材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有更深入的了解;“初识鲁迅”这个专题以人物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把鲁迅这位文坛巨匠,作为一面民族旗帜,借助文质兼美的一组课文,让小学生尽己所能地了解、认识鲁迅,其意义不言而喻。由此,人们会想:了解鲁迅,不一定要通过专题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将有关的语言材料分散安排到教材中,学生也可以在学习中了解鲁迅。和鲁迅相关的课文,在现行非实验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中也有编排,如,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组、第六组分别编排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第十二册选读课文中编排了臧克家的《有的人》封建华.小学语文中鲁迅教学的反思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不过,专题学习可以产生“整体效应”。同样一篇关于鲁迅的课文,放到不同的专题中,是一个个分散的点;与其他课文放在一起,可以使它们在前后关联中形成一个“整体”。在这样一个“整体”中学习不同的内容,不仅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了解鲁迅,而且可以使相关内容形成“合力”,更便于达成教学目标。其次,以专题形式编排,便于在教材中整合其他相关内容,补充相关材料,更易于使鲁迅的形象更立体、更丰富。非常明显的是,六年级鲁迅单元与五年级教材相同,本册教材每一个专题都有“双专题”性质,即从人文内涵和读写方法两方面安排学习内容。每一个专题从导语到课文,从课后思考题到连接语,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思考、有练习、有应用;后面有总结、有拓展,整组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具体到“初识鲁迅”单元,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编排。那么鲁迅篇目存在于小学语文的选材标准是什么呢?从心理学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角度来说,六年级的孩子已经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律的进行学习活动。并且能够促进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儿童能够阅读较复杂的作品,并对喜欢的作品做出简要地分析。封建华.面对鲁迅,小学生又该如何接受[J].教学与管理,2009(5).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想象的有意性、创造性和现实性的成分日益增长。进而使儿童的情感的内容、深度也从不同程度增加,尤其是各种高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在不断发展着43
,在这个时候进行鲁迅启蒙教学是非常合适的,把鲁迅的人道主义关怀融入到学生的成长生活当中去,让孩子认识一个真实的鲁迅,为后期鲁迅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同时,新课改以后,鲁迅教材以一个单元的形式,就鲁迅的相关文章进行了资源整合,收取了经典的鲁迅作品《少年闰土》和其他与鲁迅相关的作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需求,只有满足了儿童的需求,小学语文教学才能更好的收到效果。2.1.2、课改前后教材对比解读课改前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对比。课改前《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故乡》的节选)、《给颜黎民的信》、《三味书屋》、《在仙台》(《藤野先生》的节选)课改后人教版大纲本(以单元形式出现):《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鲁迅教学”首次以“主题单元”的方式进入教材。在六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初识鲁迅”单元概括中是这样阐释的:“他挥着如掾大笔,投身唤醒民众、解放民众,争取科学、民主、独立的革命大潮中;他终其一生,不断对专制社会以及附庸其上的文化礼教的黑暗进行毫不妥协的批判;他坚持社会正义的立场,为受到损害、屈辱的弱势群体伸张正义,他就是鲁迅。鲁迅是谁——‘他就是祥林嫂、闰土、孔乙己以至阿Q这些被压迫者的同情者和代言人,是一位永远站在平民视角,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大声疾呼的平民作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需要走近鲁迅先生。”在这段文字中,既强调了鲁迅作为时代先锋的伟大,也突出了他是一个“平民作家”,小学阶段的“鲁迅教学”终于告别了传统意识形态化的僵硬解读,开始“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43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本教科书从书本走向儿童生活,着力探索学科结构体系的创新和教材组织方式的优化,在教材设计上突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构建新的教材结构体系,在学生的心理结构和学科知识结构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以便形成最佳结构,发挥最大的功能。这套教材在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构建儿童心理化的教材结构。课改后,鲁迅作品,以一个单元形式出现在了人教版小语教材的六年级上册,化整为零,重建了鲁迅作品的结构体系,这既是和学生的心里结构和学科知识结构的结合,也能够从儿童的心里特点出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孩子接受鲁迅的启蒙教学,把鲁迅“爱”与“诚”的思想当作的重要内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因此,让学生在学习鲁迅作品不是枯燥的知识性的吸取更是对这位中国现代文化奠基人的认识,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不仅仅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更重要的是感受到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还原鲁迅的真实品格,接受鲁迅鲜活而具有人性化的“爱”与“诚”的熏陶。让学生在成长成人之初,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性引导。新教材注重教材内容的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加大了拓展教材内容的来源和范围的力度,力求构筑开放的教材内容体系,提供尽量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兴趣和需要;发展为教材内容的拓展带来的有利条件,从而使教材内容呈现出新颖性、即时性等新的特点。不必让老师拘泥于“鲁迅”之外的各种伟大的光环之中,反对教师“唯本而教”,学生“唯本而学”,“还原真实的鲁迅”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且更是应用于课堂之中的最生动,最鲜明,最感人的点点滴滴之中去王富仁,最是鲁迅应该读──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报,2001.。让鲁迅与当代的少年儿童做朋友,让鲁迅这位世纪伟人也共同迈上时代的步伐。2.2教师教学在近年语文教育改革的讨论中,许多人都对鲁迅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更多的一线老师还是积极肯定鲁迅启蒙教学的意义的。并且对学生高一级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鲁迅这位“五四”以来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家,他的思想与文学是一份无法回避的世纪精神遗产苗金燕甘超,中学语文中鲁迅作品的教学问题,[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然而不少教师照本宣科,没有处理好教材、教参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让学生通过作品和鲁迅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自然学生没有自己的精神体会和感悟,仅仅局限在一些名词名句等知识性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鲁迅的真正伟大之处:他是一个真的人。这无疑成为学生亲近鲁迅的一个突破口。作为一个天真烂漫十二三岁的孩子,最希望获得,也最易被感动的,便是这种精神上的‘真’。鲁迅曾说:“中国人向来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自己也不觉得。”钱理群.鲁迅与九十年代北京大学生[M].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因此,鲁迅是恨“瞒”与“骗”,最期望“爱”与“诚”。在鲁迅教学课堂中,43
师与生无形中产生了许多的隔膜和抗拒,太多的假话、空话、大话。如何引导学生对鲁迅进行独立的思考,把他看作是朋友,和他进行自由、平等的心灵的交流与对话,引导学生尊重鲁迅的意见、经验与传统,在鲁迅的启示下,认真地思考,真正把鲁迅的“爱”与“诚”内化为学生属于自己的独立的个体精神。2.2.1鲁迅教学现状及分析首先,教材教参对鲁迅教学的影响鲁迅作品主题的深邃意蕴,丰富的象征性,措辞的艰深多义及含蓄晦涩的语言风格,加之20世纪末对鲁迅的“众说纷纭”,都增加了学生学习鲁迅作品时的难度。鲁迅作品思想内容过于深刻严肃以致使青年学子望而生畏不易生发亲近之感乃是最重要也最常见的原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感知的主要对象是语文教材中那些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心理的催化剂和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建国以来,鲁迅先生的一切均为政治教育的工具,小学语文中的鲁迅教学也不例外。鲁迅教学成为政治思想的教育武器,长期以来存在着用政治观点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去分析鲁迅作品,去分析鲁迅李海林指出多年来的鲁迅作品教学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离开鲁迅思想的特殊形态,以机械的政治模式来规范鲁迅作品的思想意义;二是分裂鲁迅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以思想分析代替艺术分析,或者离开思想内容做单纯的写作方法分析;三是离开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具体情况,以简单的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理论解释历史现象李海林.《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存在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1989年第10期.。建国以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通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一共有十套。省市自编的小学语文教材和实验教材,无确切的统计数字。这些教材体现了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要求,而选文上少有变化,主要集中在《少年闰土》、《踢“鬼”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给颜黎民的信》、《在仙台》。尤其是《少年闰土》,几乎每本教材都有收录(只有1958年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没有)。封建华.小学语文中鲁迅教学的反思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43
这些篇目既有局限性,又具单一化,严重影响了对鲁迅的认识和鲁迅的作品教学,而大凡涉及到鲁迅的文章,必是讲读课文即考试课文,这几乎成为不成文的惯例,只要是鲁迅,考试试题中必涉及。这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用武之地之大,不可想象。教参成了一家之言,全国没有哪位教师敢于讲授自己的观点,因为在试卷上,标准答案只有一个,即以教参为准则。这种单一的教材体系严重限制了对鲁迅的再认识和作品教学,抑制了学生对鲁迅的热爱。所以说,小学语文鲁迅教学在五十多年的教学历史中,单一的教材体系,僵化的教学模式,教材的频繁变动,雷同的篇目选择和教参内容,相似的鲁迅形象,这种鲁迅教学远离了学生的心。那么,教师在鲁迅教学中的有那些问题?1、神化鲁迅,把鲁迅的作品当作教条。长期的政治影响,鲁迅被神化了,偶像化了,鲁迅的作品成了教条,为政治服务成了阅读的目的.如教《药》就是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教《阿Q正传》就是批判精神胜利法,教《孔乙己》就是批判封建的科举制度,教《祝福》,有老师到现在仍教条化地认为,小说的主题就是批判政权,族权,夫权,神权。显然与鲁迅先生的原意相去甚远。2、简化鲁迅,把鲁迅作品单一化,片面化。长期以来,学生学习语文习惯于教师讲定论,结论,教师教语文也习惯于搬教参中的条条框框,“通过什么反映什么,批判什么,赞美什么”就成了归纳中心思想的千篇一律的模式。而教参,多年来都没有任何变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并没有转化成教学资源,过时的陈旧的言论充斥其中,教师就把这过时的结论灌输给学生。对待鲁迅改革国民性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现,我们往往无法正视或不敢正视。教师一方面要跟着升学这个指挥棒转,另一方面也很少关注学术界的最新成果,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呆板僵化,阅读教学中,主题译释仍是照以前的观点。3、浅化鲁迅,由于课程任务繁重等各种原因,教师在进行鲁迅教学时,也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基本上采取了照本宣科与机械僵化的图解模式理解。因此,教师对鲁迅的认识是浅显的,对鲁迅的教学也浮于表面。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单向的向学生灌输。即使是提问学生也反复猜测老师的问题答案。把教参当做唯一的标准,盲目拔高生搬硬套鲁迅作品,并且统一标准答案的和教师刻板的教学模式下,只能给孩子一个表面的,片面的鲁迅。自然也严重地妨碍了学生全面、深刻、正确地理解鲁迅,学生很难把一个文化的斗士生活化。也很难理解鲁迅通过文章所述说的“爱”与“诚”为准。自然便对鲁迅敬而远之、望“鲁”生“畏”了。43
4、僵硬教学神化,简化和浅化鲁迅都导致了鲁迅教学的僵硬化。教师依照教本和教参来进行鲁迅教学,无法突破教参的依赖,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把教参当做唯一的标准,盲目拔高生搬硬套鲁迅作品,并且统一标准答案的和教师刻板的教学模式下,严重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火花,和学习鲁迅作品的兴趣教师没有认识鲁迅的本来面目。当然不能揭示、描绘出一个血肉丰满、有情有欲的作为鲜活生命个体的真正鲁迅的心灵与形象。没有这样的理解,自然不能把真实的感受传授给课堂上的学生,激发起学生阅读鲁迅、走近鲁迅的浓厚兴趣。更不用说理解、接纳、认同鲁迅,并最终将之转化为珍贵的人生精神资源。教师的僵硬化教学自然没有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兴趣,进而不能引导学生全面、深刻、正确地阅读鲁迅作品,吸收并继承鲁迅宝贵的思想、文化精髓,僵硬化教学无疑会促使学生更加疏离鲁迅。2.2.2鲁迅教学理解和解读长期以来,在观念的制约下,教师对语文教育的改革习惯于在方法、模式上探寻,希望有一种简单便于模仿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语文教学的捷径。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鲁迅作品教学的探索中,也过于重视教学行为方法的革新,很少注意到作品主题意义的重新挖掘,长时间地沿用一套固定的、与鲁迅研究的前沿成果相去较远的主题话语,过于重视对政治意识形态层面的把握,缺少对人性主题的挖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揭露封建教育制对儿童的摧残等。这种政治意识形态层面的解读不能说不正确,但与学生理解的生活相隔太远,于是造成阅读的两极化现象,一方面是教科书和教师告诉学生鲁迅作品如何伟大;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兴趣不大、评价不高。这使我们的课文单调起来,最终无法与时代碰撞出火花。”王大荣,新教材,你好!你是谁?[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3,6.这样的鲁迅是远离人群的“英雄”、“伟人”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教师很难认识到,作为民族原创性的精神源泉,鲁迅和他的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性内涵。伟大的鲁迅和普通人也没有什么两样,他瘦瘦的,眼窝深陷,留着一撇小胡子,一米六零左右的样子。“鲁迅是在有生之年就极负盛名的人中的一个,但他并不和大多数名人一样,改变自己,约束自己,使自己更像名人,鲁迅我行我素,随心所欲。他是一个七情六欲俱全,嘻笑怒骂随时的人。鲁迅比起其他名人、伟人更像凡人,是凡人的伟大,伟人的凡人。”钱理群.鲁迅与九十年代北京大学生[M].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2.3鲁迅教学的学生接受一、“回到鲁迅那里去”“回到鲁迅那里去”,王富仁先生提出43
了三点一、将中国政治革命与中国思想革命区别开来,用思想革命的标准研究鲁迅作品,不用政治革命的标准直接衡量鲁迅文学创作的思想价值和意义;二、回到鲁迅作品的本身去,首先理解鲁迅的创作意图,不用我们自己的主观意图强行要求鲁迅的文学创作;三、尽量将鲁迅作品思想意义的分析与其艺术上的创新结合起来,不仅就思想淡思想。的目的在于纠正教条主义的阐述造成的歪曲,从鲁迅的文本中去寻找真实的鲁迅。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就是让学生了解少年时期的鲁迅,了解温情的鲁迅,为学生更好地阅读鲁迅作好“前理解”彭定安,鲁迅: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N].辽宁日报,2001.。“回到鲁迅那里去”也就是回到文学本体,回到鲁迅本体,而不是用观念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去解读鲁迅。科学表明童年的记忆或事件对长大后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说,小学阶段的鲁迅教学为中学甚至大学乃至后半生会留下深远的影响和烙印,尤其是本阶段对于鲁迅的认识会在脑海中烙下一个深深的鲁迅的影像。所以,给学生介绍作为少年时期的鲁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相信会受到学生欢迎。从鲁迅的儿时讲起,给学生带来一位温情的鲁迅,这是了解鲁迅的基础。二、建构起接受主体与鲁迅文本之间的对话。接受美学肯定了读者在实现作品意义中的作用,语文教学也是对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鲁迅教学也是鲁迅的接受。教材中的课文,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分析,同样是含有潜在意义的文本。课文的读者——学生,处于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主体来进行。因此,在鲁迅教学中要建构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之中才能产生,他是作者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释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因而,接受美学重视读者,重视读者的审美经验。所以在鲁迅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强调对话,就是要接受主体自身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体会课文,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化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接受美学重视读者,因此在阅读中也强调读者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新课程标准》接受了接受美学的观点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应让血色很难过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43
。所以在鲁迅的作品阅读中,扫除了文字障碍后,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把作品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结构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起来。当接受主体对文本的理解明显违反作品的结果规定时,教师的任务是指导、点拨、启发他们正确地参与到作品的再创作中,从而建构起接受主体与文本对话。以学生为接受主体,学生自主探索,不是教师撒手不管,而是辅导学生自己去理解作品。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鲁迅的前阅读以及对鲁迅作为文学现象的本体认识水平要求是很高的,也要求教师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在教学中建构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延伸鲁迅的课外阅读,用心灵去感受少年鲁迅,用生命去体悟鲁迅的文学世界,也是对鲁迅的接受封建华.面对鲁迅,小学生又该如何接受[J].教学与管理,2009(5).。2.2.4教学模式与方法分析教师普遍觉得鲁迅作品教学已成为一个难题,很难获得鲁迅启蒙教学的成功。抓住了鲁迅作品教学中的主题——“立人”,自己先感受到鲁迅的“爱”与“诚”。再让他的学生去感受鲜活的鲁迅。他在学生的生命和鲁迅的生命之间找到了一个契合点,于是鲁迅的生命命题成为了学生的生命命题,当二者之间真正展开着心灵对话时,鲁迅对生命的体验和理解、对价值的判断、对人类的情怀就会与学生的心灵碰撞,烛照我们的当代生活。在鲁迅教学中对人性主题的把握,重点把握教学思想的人性化,是贴近孩子生活的事情。在教学目标上把鲁迅和鲁迅作品教学放在了一个当代化的环境中,即鲁迅是作为活生生的人与我们同在的,他不是高高的神坛上浑身披挂的“思想神”,而是与我们同时代的,可以进行心与心交流的朋友,而且在伟大的鲁迅面前,我们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让学生非常亲近这个天真可爱的少年,人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精神皈依的共同家园,人性的沟通能创造刘发建.亲近鲁迅,[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重视鲁迅教学中人性主题的挖掘,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鲁迅教学的现状。不仅让学生认识完整的活生生的鲁迅,进而亲近鲁迅,变老师要学生读鲁迅为学生自己要读鲁迅,真正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有利于在作品的思想和形式的教学中找到一个艺术的焦点,使学生在理解言语形的同时同步感悟作品的言语内涵,改变长期以来鲁迅作品教学中内容和形式分离的局面,使鲁迅教学与课标精神完美的结合。鲁迅是语言艺术的大师,因而,鲁迅作品中的人性内涵总是埋藏在作品深处,我们必须层层揭开或是生活的,或是意识形态的面纱才能发现其丰富、立体。同时,鲁迅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对鲁迅的理解是没有止境的,它永远只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例如《故乡》主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从社会意识形态的层面,认为鲁迅是在揭露“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对农民压迫的社会现实;进到人性的层面,则认为作品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由于社会地位的变化和时空的间隔而造成的精神隔膜;再进一步,结合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在物质高度发展的社会中找寻不到精神家园的恐慌。曹新发.黑_白_红_鲁迅作品色彩运用及其意蕴,[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3
挖掘鲁迅作品的丰富内涵,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有不断发展的眼光,多读鲁迅原著,及时了解鲁迅研究的最新成果,使鲁迅作品的意义得到更科学的合理的阐释。选择适合学生年龄梯度的人性主题不是所有的鲁迅作品都适合中学生读的,鲁迅先生也曾说“拿我的作品给不到二十岁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李海林.《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存在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1989.,知识和阅历的限制必然影响着学生对鲁迅作品中人性内涵的理解。但“人性”是一个具体内涵极为丰富的命题。我们可以降低要求和层次,将鲁迅作品中学生所能够吸取、接受的意识加以解读,从而进行更加适应孩子身体的鲁迅启蒙教学。我们完全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选择那些能为某个年龄段的小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的、能引起他们对自身状况的思考而获得更多的作为“人”的意义的作品。还可以考虑一篇作品不一定要求一次就到达最深的理解层面,而是允许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常读常新,对照着自己的生活时有体悟。结合教材合理考虑鲁迅作品中人性主题,创建适合学生人性发展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为起点。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让学生和鲁迅站在同一地平线上进行心灵的沟通或碰撞。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都要立足文本,立足于语文学习的本位。在鲁迅教学中抓住人性主题,让学生感受丰富的人性内涵,并被其感染,也学会怀疑,以他人的生活来反省自己以及自己的生存状态,获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一切都是通过文本中的言语形式的传载来实现的,没有文本就没有语文,也就没有语文教学。孙艳秋,鲁迅思想和作品中的仁爱情怀,[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8.这种学习方法的选择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朗读、练习等方法,也可以是现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对话教学等方式。并不—定用现代的方法就是对学生独立个体的尊重传统方法就是“填鸭”、灌输,就是对学生个体的不尊重。传统的方法运用得好一样能给学生以震撼,达到心灵上的共鸣,现代的方法运用得不好,即使形式上有“对话”、“探究”的名称,学生也还可能是课堂上的局外人。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小学生在阅读鲁迅文白相杂的文体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再让他们背负沉重的思想内涵,阅读就完全丧失了乐趣。譬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鲁迅谈“碰壁”和面对车夫时的“深深叹息”这两个片段,也就是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教师在处理这两个内容时,往往习惯性地把鲁迅的“横眉冷对”的斗士形象硬生生地搬出来,孩子们就只能仰视鲁迅而不能亲近鲁迅,一种没有情感积淀的仰望只是一个生硬的姿态而已。43
孩子们不是不能理解鲁迅的深沉,只是受到阅历和历史的限制,无法完全地体悟和消化。我们应该也必须站在孩子们的立场来重新展开对文本的解读,对目标的设定。不再强求学生对鲁迅精神的深入理解,而是通过寻找适合的切入点,寻找与孩子们能发生共鸣的细节。让孩子们通过“我”听到闰土的诸多趣事而感受到“我”的羡慕与向往,让孩子们通过周晔的眼睛看到如同自己的伯父一般亲切但又带着特别的鲁迅,引导着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本的思考,对意义的体悟,对作者的好奇。张华.鲁迅作品教学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2).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先生提出这样的观点:“在我看来,鲁迅这样的经典作家的作品,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一次性读懂,完全理解的,而是要‘有所懂,也有所不懂’。因为鲁迅作品是要终生读,而且是常读常新的,因此中学阶段读鲁迅,主要是懂得一个大意,能够有点了解,有点感悟,这就够了。”钱理群,把鲁迅精神扎根在孩子心上[J].语文学习,2002,6.事实上,认识和读懂鲁迅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小学阶段只是这个“认识”的起始环节,它固然很重要,但是它远非终点。2.3《少年闰土》教学案例分析作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唯一一篇鲁迅创作的作品,《少年闰土》的教学总是受到更多的关注。《少年闰土》是节选自鲁迅自传体小说《故乡》中的一段插叙文字,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唯一收录的鲁迅作品。人教版新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主题就是“认识、了解鲁迅”,四篇文章,第一篇就是《少年闰土》,后三篇都是纪念鲁迅的文章。从亲近鲁迅的文字入手,去感悟鲁迅,这种安排显然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虽然鲁迅的头上带着许多的“家”,但在语文课堂,他首先应该是文学家。我们语文课就应该引导孩子细细品味鲁迅的文字,去亲近鲁迅。解读文本,尤其是解读名家名作,很容易犯“先入为主”的毛病。语文教学一旦主题先行了,孩子们创新学习的大门就此关闭。我们并不能因为鲁迅是大文豪,在孩子还没有真正领略过鲁迅文字魅力之前,就把一个伟大作家的牌子竖在孩子的面前。这样只能在孩子的心底种植麻木。这恰恰是与鲁迅“立人”思想背道而驰。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讲,你可以带着虔敬之心阅读鲁迅。但这个时候,我们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来思考,因为孩子是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字,鲁迅的文章到底有怎样的滋味,还得从阅读《闰土》开始。43
虽不能说鲁迅的文字很适合孩子的胃口,但《闰土》的确是孩子们进入鲁迅精神世界的一扇绝好窗口。教学鲁迅,我们又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名家名作的品析。我们知道,鲁迅的作品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之所以具有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或缺性,不单纯是站在文字艺术的角度来思考的,而是文字的背后蕴含着独特的鲁迅精神和思想。所以,从一定层面讲,《闰土》的教学,担负着“鲁迅精神和鲁迅文化”的启蒙。长期来,鲁迅在中小学语文课堂的遭遇可以说是“叫座不叫好”,大家都知道鲁迅很重要,学习鲁迅的文字是中小学语文课堂不可回避的现实。但是,鲁迅的文章难学,鲁迅的文章难教,又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小学语文是儿童语文,一切的教学都必须是建立在儿童的思维水准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那么我们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博大深邃的鲁迅精神和鲁迅文化能否与我们的儿童语文融为一体。《少年闰土》是一个孩子从心底里发出来的,对自由、玩耍、亲近大自然生活的无限向往,以及渴望真心伙伴,这样的童心真情表白,对伙伴的羡慕、敬佩和好奇之心的倾情倾吐,这些真情和当下在沉重学业负担挤压的孩子们的心情是完全“共鸣的”。“我”的渴望,就是同学们的渴望,“我”的心声,就是课堂里孩子们的心声。鲁迅的文字穿越近一个世纪的时空后,仍和当下的孩子心灵相通,童趣相映。鲁容,二十一世纪鲁迅的命运,[N];北京日报,2000.但长期来,我们却置文中“我与闰土”水灵灵的童真和课堂里孩子们火辣辣的童心于不顾,一味的要逼着孩子们去体味所谓的“鲁迅对黑暗社会和封建教育的不满与控诉”的冷冰冰的深刻含义。所以说,没有童心是无法亲近鲁迅的。鲁迅撒落在《闰土》文字中的“童心、童趣”是随处可见的:“我日日盼望新年”中,对闰土热切期盼的眼神,“我和闰土不到半日便熟识了”的一见如故,“我和闰土短暂生活”的亲密无间,“我和闰土分别时”无可奈何的大声哭喊……所以,紧紧把握鲁迅的这颗童心,是我们引领孩子走进鲁迅文字最关键的一步。刘发建.亲近鲁迅,[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北师大王富仁教授说:如果我们突破了“学习鲁迅等同于接受某种附加于其上的观念”这种机械的认识,鲁迅作品恰恰是好懂的,“因为鲁迅的作品里,充满着人性的语言,是与人的最内在的感受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内在感受与儿童感受事物的方式,与普通人感受事物的方式最接近”,“在现代文学中,像鲁迅这样以人性、童心去感受世界的作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这正是对人的基本要求,要从直感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王富仁,最是鲁迅应该读──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报,2001.43
2.3.1《少年闰土》引入研究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用于一节课或一个问题的开头.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对所要学的内容或问题产生好感,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在教学过程中举足轻重,它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创造才能,能给学生以强烈而深刻的印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起思考欲,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作为鲁迅启蒙教学的开篇之作,如何引导孩子认识鲁迅,不仅仅是一个过程,更是教学艺术。下面展示了三个《少年闰土》的教学片断,进行对比:教学片段一: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闰土喜爱的感情1.(多媒体出示图片)教师描述画面后板书课题:少年闰土师:一提起少年闰土,在老师的脑海中就浮现中这样一幅神秘的画面(出示多媒体图片):在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三十年过去了,在文中我的记忆里面闰土的印象还是这么深刻,相信你们也会和老师一样。打开书我们边读边标记,看看作者都写了哪些事情,边读边说说你们的感受。学生自由读。师:我们共同来学习少年闰土。板书:少年闰土2.快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师:讲了几件事?生:讲捕鸟,拾贝壳,管西瓜的事。……教学片断二:二、学生质疑,以学定教 师:今天我们学习《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是从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节选下来的。当时的“我”是一位富家少爷,闰土是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我和闰土却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时隔三十年,“我”再回故乡,遇到闰土,感慨万千,于是记起往事,写下了《少年闰土》。43
生1:少年闰土。我是带着回忆的口吻去读的。 生2:少年闰土。我是带着怀念的心情去读的。 师:想想,“我”会回忆些什么?又怀念闰土的什么呢? 生3:我是带着疑惑的心情去读的。我搞不明白三十年过后,作者为什么还要去写少年闰土? 生4:我也想知道少年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也带着疑惑的心情在读。 生5:我也不明白闰土是一个穷孩子,“我”是富家一位富家少爷,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好朋友。我会带着怀疑的心情去读。三、自读课文,初步解疑 1、师: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从课文中能不能解决你的疑问。并且边读边画出含义深刻的语句和不懂的问题。 2、师:先说说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或画出了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熊海滨,朴实灵动,趣满课堂--《少年闰土》教学与点评,[J].江西教育,2007.教学片断三:师:今天我们学习《少年闰土》。你们预习的时候对作者鲁迅作了哪些了解呢?(一生朗读了课文后面的资料)师:这篇课文选自鲁迅小说《故乡》。老师发现课文中有两个字写错了。你们有没有发现啊?(生惊讶)大家把课文从头到尾细读一遍.不着急.要找大文学家鲁迅的“错别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是“希奇”的“希”字,我感觉应该是“禾”字旁的“稀”。师:还有一个,刘老师给大家一个提醒.就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生:是项带银圈的“带”.应该是戴红领巾的“戴”。师:对.应该是这个“戴”。鲁迅的文章也会有错别字,是不是意外呀?可见.我们不管读什么人的文章,都要学会独立思考。在鲁迅那个时代。“希”和“稀”、“带”和“戴”都有,那时它们可以互相通用。所以当时鲁迅这样用不算错别字。但是我们今天如果再这样写,算不算错别字呀?(生答“算”)43
师:对,因为时代不一样。我们不能用今天的规则去要求过去的鲁迅。我听许多人都说,读鲁迅的文章。味道不那么好。你们觉得怎么样?生:鲁迅的文章。读一遍不是很有趣,但是细细品味,我觉得带着一些特别的东西.他用了很多故乡的语言.比较可爱,比较民族。师:比较可爱、比较民族都读出来了。把掌声送给她。生:我觉得鲁迅的文章有点难懂。师:有点难懂.读起来有点不太顺。我们来看个片断。(出示: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这一段你来读一读。你有什么感觉?生:我不能理解他用破折号是什么意思?师:对呀,这里我也困惑,为什么用两个破折号呢?生:我觉得第一个破折号是递进的意思、,第二个破折号是转折的意思。师:这里的双破折号用法很特别,相当于括号。破折号中间的话表示对前面话的注释。明白了吧?读鲁迅的文章。正如这两个孩子所说.初读味道感觉一般.细细地品进去,还真有点味道。我们今天就要来细细品读他的文章。不是因为他伟大而要来品读,而是因为他的文章有味道我们才来品读。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生:“我”和闰土这几天里知道了别人不知道的一些稀奇事……师:这个同学特别强调“我”和闰土。为什么?生: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师:嗯。你关注到文体的叙述特点。这是选自鲁迅小说《故乡》当中的一个片断。小说是虚构的.小说中的主人公不能看为作者.鲁迅和文章当中的“我”不是同一个人。今后读小说时要注意。但是我们为什么很容易把文章当中的“我”看成是鲁迅,因为鲁迅是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创作的“闰土”,借这样一个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我们都知道,《少年闰土》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是一篇讲读课文。全文2200多字,分17个自然段,五个大段。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思路,教师引导,分清段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因此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在积极主动地学。43
片断一是大多数老师上《少年闰土》的常态。抓住课文教材里有且仅有的两个插图,对孩子进行细致的描述,是一种环境的渲染,对文本的解读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但对孩子认识鲁迅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这样的教学之下。孩子只能认识一个生僻难懂,难以理解的鲁迅。或许知道鲁迅是一个文学巨匠,思想伟人。但思想上对鲁迅便从此敬而远之,有了隔阂。正如大多数教师所苦恼的一样为什么学生在课上都听懂了,做起练习来还是有许多不会的?还是不识鲁迅,更不用说对鲁迅有好感。徐峻峰,用变序法教《少年闰土》,[J].阅读教学,2003.因为教师在鲁迅启蒙教学之初便切断了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认识鲁迅的机会。片断二:教师在上课开始,便把整篇文章的大致情况写下来了。这样的处理不一定就很好,首先是让学生明白了整个事件的情况,课文便没有悬念。概括出自老师之口,也达不到学生练习的效果,使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便失去学习的兴趣。其次,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富家少爷和穷苦孩子并不一定能够让孩子有亲身的体会和感受。时隔三十年,对在座的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难以感同身受的事情。“自读课题,我想知道你是怎么读课题的?”这个问题,无疑是想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但孩子的情感毕竟是比较单纯,稚拙的,问题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自然不能带来很好的教学效果。和前面的两个教学片断相比较起来,片断三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执教者正是对鲁迅启蒙教学颇有研究的了刘发建老师。片段三中刘老师在教学之初的标题是:感受鲁迅文字的味道,这个便和前面两个老师的方向完全不一样。方向不一样,想的问题不一样,教给孩子的东西理念自然也不一样。刘老师分别用了以下三个步骤来吸引孩子的兴趣:1、了解预习情况2、读全文找错别字:希奇——稀奇;带银项圈——戴银项圈3、读鲁迅的文章味道好不好?第一个的目的很简单,是初知文章大意。第二步却是非常新颖,人人都知鲁迅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思想家,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有几个教师有心眼,敢大胆的向鲁迅的文章寻找错别字?一般的老师,连向教材质疑的心眼都没有,更不必说向鲁迅挑刺了。当刘老师提出:“这篇课文选自鲁迅小说《故乡》。老师发现课文中有两个字写错了。你们有没有发现啊?”时,生的反应自然是惊讶的。正是这种惊讶,引起了学生细读课文的兴趣。而刘老师的“鲁迅的文章也会有错别字,是不是意外呀?可见.我们不管读什么人的文章,都要学会独立思考。”43
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不依赖于教材文本,更是打破了孩子心目中高高在上的鲁迅形象,原来,伟大的文学家,也有写错字的时候,鲁迅也是普普通的人,这无疑是一条亲民路线,让孩子不再对鲁迅感到陌生和隔阂。同时后面的话,也为鲁迅和孩子进行了一个很好的解释,很容易让孩子接受。第三个问题自然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对鲁迅的启蒙教学来说,这样的问题起到了很好的教学引导作用。孩子今后对鲁迅亲不亲,有没有好感,全凭教师在这种细节问题上的处理。我们看见学生们提出了自己真是的想法:比较难度,读起来吧顺。刘老师先是肯定这种普遍的反应。紧接着就是将文中的难句进行了细致分析,深入浅出,让孩子明白,这些难句并不难读,进而通过学生的回答,让孩子们认识到:“读鲁迅的文章。正如这两个孩子所说.初读味道感觉一般.细细地品进去,还真有点味道。我们今天就要来细细品读他的文章。不是因为他伟大而要来品读,而是因为他的文章有味道我们才来品读。”刘发建武凤霞,与鲁迅的童年相遇--《少年闰土》教学实录与评析,[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7.他没有把鲁迅深层次的挖掘下去,也没有把那些难懂的观念灌输给学生,仅仅是点到即止,给学生一个初识鲁迅的印象。这个好的印象,这如孩子的铺路石,已经足够了。这样观点不仅仅让孩子接近了鲁迅,认识了鲁迅,也引导孩子是真正的品读巨人的文章,而不是一个阶级文化的代言人。2.3.2对《少年闰土》文本重点的把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少年闰土》也是一样。鲁迅作品历来被中小学语文老师视为“拦路虎”;第二,《少年闰土》篇幅太长,难处理;第三,新教材触碰的人少,容易创新。何莉君,鲁迅错了吗?--《少年鲁迅》教学反思,[J].今日教育,2006.《少年闰土》却是传统课文,创新难!作为一篇经典的篇目,教师们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参考用书》中教学建议中便详详细细地列出了8点。针对教参的指导,张丽民老师是这样做的:师:每位作家都有自己写人的独到之处,鲁迅更是具有他的独创性。下面就请同学们围绕“鲁迅是怎样描写人物的”这个问题,用你喜欢的阅读方法,选择你喜欢的句段。(学习并小组汇报)生1:我学的是鲁迅描写闰土外貌这部分内容。从“紫色的圆脸,明晃晃的银项圈”这两个词可以看出闰土是个健康、可爱的孩子。生2:鲁迅在描写闰土时只用了“圆脸、小毡帽、银项圈”这几个词就把他的特点写出来了。我平时写作文总是面面俱到,导致主题不突出,而且非常哐罗嗦,今后我也要学习鲁迅抓人物特点的写法。生3:我也喜欢这一外貌的描写,我已经把它背下来了。(背诵)师:你真爱积累,相信你今后的作文一定会越写越好。43
师小结:这段描写闰土外貌的语言虽然文字不多,却把一个健康、活泼、可爱的少年,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正是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抓住人物的特点,用简炼的语言去描写。《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对闰土的外貌描写可谓简洁而精彩。在授课时,教师一边紧紧抓住文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一边又跳出文本拓展延伸,大胆、巧妙地引用了《故乡》这篇课文,让学生从对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写人的独到之处,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人物的外貌描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发建老师的《少年闰土》片断教学师:出示: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这一段你来读一读。你有什么感觉?生:我不能理解他用破折号是什么意思?师:对呀,这里我也困惑,为什么用两个破折号呢?生:我觉得第一个破折号是递进的意思、,第二个破折号是转折的意思。师:这里的双破折号用法很特别,相当于括号。破折号中间的话表示对前面话的注释。明白了吧?读鲁迅的文章。正如这两个孩子所说.初读味道感觉一般.细细地品进去,还真有点味道。我们今天就要来细细品读他的文章。不是因为他伟大而要来品读,而是因为他的文章有味道我们才来品读。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生:“我”和闰土这几天里知道了别人不知道的一些稀奇事……师:这个同学特别强调“我”和闰土。为什么?生: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师:嗯。你关注到文体的叙述特点。这是选自鲁迅小说《故乡》当中的一个片断。小说是虚构的.小说中的主人公不能看为作者.鲁迅和文章当中的“我”不是同一个人。今后读小说时要注意。但是我们为什么很容易把文章当中的“我”看成是鲁迅,因为鲁迅是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创作的“闰土”,借这样一个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刘老师用了以下几个分节进行分析:二、初识闰土1、 默读课文填表:闰土可爱形象 我发现闰土是那样的 43
闰土稀奇故事 2、 师生交流、提炼小标题(1) 在沙地捕鸟——雪地捕鸟(2) 海边拾贝壳——海边拾贝(3) 瓜地管查、瓜地捉查——瓜地刺查、月夜刺查(4) 看潮汛后的情景——潮后奇景、潮汛观跳鱼三、乡下少年闰土的故事1、闰土和我比,身上有一种特有的东西,是什么?2、教学“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只看见高墙上死角的天空。”(讲闰土,讲我)四、永远忘不了的画面1、我最难以忘记的是哪一件事?我一想到闰土,脑海当中首先出现的画面是哪一幅?2、指名读第一段。3、还忘不了什么?五、三十年后再相聚1、猜猜几十年后他俩再见面,鲁迅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2、出示《故乡》片断(略)。你听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觉?3、读原著《故乡》。我们可以从以上的“二、初识闰土”、“三、乡下少年闰土的故事”、“四、永远忘不了的画面”和“五、三十年后再相聚”这四个板块,清晰的看出刘老师上课的结构完整,思路清晰。鲁迅作品难教已经成为共识,但刘老师不这么认为,我想在刘老师心里鲁迅不仅是属于成人的,同时也属于我们的孩子。为了澄清多年来对鲁迅作品的偏识,同用自己的教学来作为最有力的证明。刘老师从感受鲁迅文字的味道开始,实事求是地通过举例让孩子来认识鲁迅文字的深奥——破折号的连用。并且把重点放在对几件事情的概括性训练上,体现出语文的训练意识。这个教学环节显得十分简洁明了,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我们没有看到分角色朗读,没有看到微言大义的反复追问。不少教师在上这类课文的时候,经常反复吧一句话从文章中剥离出来,用放大镜进行细细咀嚼再给孩子品读。刘老师刻意不用烦琐的分析让鲁迅文字变味,不让孩子感到费解。对于文中最难理解的那段话——“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只看见高墙上死角的天空。”刘老师没有多加阐释,都是让学生来说,孩子们通过鲁迅和闰土生活背景的比较,并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轻而易举地达成了对文字意义的理解。43
课文以画面来开头,并且在文本中,以插图的形式出现月夜刺猹,这是鲁迅三十多年来难以忘怀的画面。刘老师引导孩子们细细品读这段文字的多种味道,有猹的可爱,有对闰土的思念,有对自由的渴望,有对家乡的思念。并且故意设置阅读悬念,让孩子们猜测:几十年过后,“我”和闰土相见时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由次出示作品原话,再次品读文字的味道,孩子在心里自然会产生读一读原著《故乡》的强烈欲望。刘老师教学鲁迅作品,没有成人的说教,而是充分遵循孩子的学习心理,让孩子凭着原初经验自由阅读,去触摸文字中跳动的童心。只有用孩子的童心才能理解作品主人公的童心,童心相通,才能更好地亲近鲁迅和他的作品。在小学阶段的“鲁迅教学”中,能让孩子们懵懂地感悟到这个作者和这篇作品背后似乎有着更为深刻的故事和意义,让他们带着这样的初步感知继续他们的“鲁迅阅读”,就是一种成功。通过大量教案的阅读比较和一线教师的探讨,笔者就《少年闰土》进行了教学设计(见附录)。3鲁迅启蒙教学的策略3.1《少年闰土》的现实意义在《少年闰土》一文中,我们的先哲—鲁迅先生已经向世人发出警语:青少年学习不要封闭,要开放,要学得自由,要亲历实践,要学习独立思考。这个警语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树立真正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要给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教育就不能急功近利。“教育是慢的艺术,学校是孩子犯错的地方。”教育的本质应是培养会独立思考的人,会独立思考的人才会自主发展,终生发展。要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首要的就是教师不能给孩子思维定势。不能一开始就让孩子认识一个固定的,刻板的鲁迅。应该让孩子在认识鲁迅之初,不是抱着认识伟人的目的,而是学习品格,品读欣赏文章的角度来亲近鲁迅,真正理解鲁迅的“爱”与“诚”。学习本是一种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研究性、高层次性的活动,如果变成了纯粹的做习题,跟真正的学习探究截然相反,则不仅失去了学科学习本身的那种纯粹的美,而且是在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少年闰土丰富的知识、出众的能力和勤劳诚实勇敢的品格都是在劳动实践、生活实践中获得的。选编《少年闰土》43
的目的,应该是希望让孩子认识到一个纯真的少年闰土,一个鲜活的童年鲁迅,并且把鲁迅的这种“爱”与“诚”,潜移默化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一定要走出“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的围城。然而,我们的教师却首先把鲁迅传达给学生,至于少年闰土的活泼可爱,童年鲁迅的天真烂漫就搁置一边。在这样的教学定势下,怎么可能培养学生对鲁迅产生兴趣,学会思考,学会发现,亲近鲁迅呢?同时《少年闰土》向我们昭示一个新课程观—体验生活。在《少年闰土》中,鲁迅和他的朋友整天看到的是四面高高的墙,犹如井底之蛙,他们童年的学习生活枯燥无味仿如嚼蜡。连鲁迅都十分羡慕闰土知识丰富能力突出。潘平,敢拿鲁迅与闰土的人生做比较--《少年闰土》教学反思,[J].小学语文教学,2004.鲁迅是这样一个向往真,追求真的人。那么我们现今的教师,在解读鲁迅作品,教学鲁迅作品的课堂时,更应该把真实的鲁迅还原给孩子,把真正的“爱”与“诚”传染给追求“爱”与“诚”的孩子们。3.2鲁迅启蒙教学的策略浅析多年以来,文学学者们研究鲁迅的主要角度是对其启蒙思想的阐释,对其文学作品的解读也主要集中在文化批判层面,探讨它们在具体时代、政治和文化环境中的价值和意义。反封建思想、批判封建专制、批判国民政府等。很少有人从鲁迅作品的文学审美中去了解鲁迅。我们可以从鲁迅作品中看出,鲁迅写文章完全发自内心。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如实的展现.鲁迅是大胆地、直率地、说自己想说的话。把自己内心世界袒露出来。鲁迅的作品中,更有鲜明的“为人生”的体验。鲁迅作品,往往是理性和形象性的有机的融合,形象的描绘艺术是高超的,理念的判断寓于形象的描绘之中,不仅在内容上以真识灼见和中肯的分析、充分的说理见长,而又以充满形象化的议论而受到欢迎。在鲁迅的作品中,是没有空洞的议论、卖弄抽象的政治术语而是在在理念的阐释中穿插进生动的形象描绘,这也是鲁迅所追求的。鲁迅的笔端是滴露着感情的。他对进步作家、革命青年作家的文学作品的评论中总是寄寓着热情。因此,把这种文学的审美结合到鲁迅教学中去,尤其是鲁迅的启蒙教学当中。让教师,学习品读鲁迅所传递给人的文学思想,更希望通过教师这座桥梁,让现在的孩子,走向未来的孩子能够和文学巨人抛开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感受鲁迅带来的“爱”与“诚”。小学鲁迅启蒙教学的方法还需更多的探寻,亲近鲁迅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通过一批又一批的学者深刻反思过去,吸取失败教训,依靠教师群体的智慧和每一个个体的努力,43
总有实现的可能。通过对鲁迅思想的学习,新课标的解读以及现价段鲁迅启蒙教学尤其是《少年闰土》的现状的认识和探讨,笔者还有以下初步认识。一、修正教学目标。反思以往的鲁迅作品教学,失去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学目标过高,脱离学生的实际接受力。我们过于强调自己的良好动机,恨不得把一个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的鲁迅一股脑儿全都塞进缺少阅历的学生脑中,恨不得把鲁迅作品的深刻内涵一下子灌输到学生的心田里,教师本身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就有庸俗化简单化神化的倾向。因此,重建鲁迅作品的教学框架应该从教学目标的修正开始。倘若从效果出发,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将原有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终生学习的目标,在孩子初步认识鲁迅的小学阶段,鲁迅既不是精神战士,也不是个包含知识和思想的文学家,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灵丰富原生态的鲁迅。与其让鲁迅高高站在学生的心门之外,不如让他作为凡人走下来,先在感情上与学生融为一体,赢得学生的心,不妨把教学目标锁定为引领学生亲近鲁迅,爱戴鲁迅,激发对鲁迅“这个人”的兴趣。其实对教学目标作这样的修正不仅是从学生实际出发,而且是对认知规律的尊重和认同。随着学生人生观察和体验的不断增加、社会知识和历史知识的逐渐丰富,鲁迅作为思想家、精神战士的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一定会深入人心,最终成为他们自觉的精神家园。二、对新课标第三年段,第十一册,第五单元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教师,应该增加对鲁迅作品的研读,对鲁迅有一个科学的,全面的,多层次的理解。转变教学目标出发,合理应用教材,开辟新的思路引领学生亲近鲁迅,就得展示鲁迅的情感世界,首先把他当做一个丰富的人、可敬可爱可信的人来让孩子能够亲近鲁迅。不要让学生心目中已经有了一个鲁迅作品的模式,杜绝思维定势的形成。让孩子充分的以自己的眼观和认识畅游在鲁迅作品的宝库里。因此,教师首先要打破思想上的禁区,首先自己要去认识一个真实的鲁迅,比如:对母亲无条件的孝道,对婚姻爱情的无奈和叛逆,对儿子的慈爱和民主,对手足兄弟的关爱呵护和最终决绝,对朋友之情的珍视和侠气,时学生的满腔热忱全力支持等等。并且教师自己也有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和独特眼光,从鲁迅作品的字里行间里感受鲁迅自然流淌出来最真挚的性情。三、转变教学思想。解读教材仅仅是教师的思想的转变,而课堂教学才是真正的实践之地。这需要小学一线教师不断的思考探究鲁迅教学应该怎么教。其实鲁迅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大多语言精练,感情节制,白描见长,对于看惯了美文的学生是容易觉着枯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作为文学作品来教,而不是:反封建科举制度,反封建礼教,反封建教育制度专制制度;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批判知识分子的自私软弱,批判国民的劣根性;批判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揭示国民党政府的卖国罪行,揭示43
反动的帮闲文人的五恶嘴脸等各种政治标签模式。把如此深刻的东西教给在心智上还不是很成熟的学生,反而是教庸俗了。试想,这样脱离现实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怎么不对鲁迅作品心生反感,品读困难,感到难以理解呢?其次,教师尤其要重视在鲁迅作品教学中强调整体感知,不求微言大义。不要把鲁迅的一些抽象象征或者晦涩的词句,拉出来给孩子品读,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很容易让教师和学生走入鲁迅教学的死胡同。文学从来就是一个感性的世界,在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世界了,为什么不让聪明的孩子用最纯真的童心去自己贴身体会呢?过多的解剖其中的字词不仅有断章取义的危险,并且也破坏了作品本身整体的美感。4结束语现代教学观念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教师是教学文本的第一对话者,第一解读者角色。教师是由文本到学生的中间过渡和桥梁,是把文本转化成学生可接受的语言,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体验和感受的重要桥梁。所以语文教学过程应该首先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思想、知识和人格解读文本,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目标的预设,而后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和反馈和评价的过程。但是现在很多的语文老师在鲁迅教学中由于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教学观念和考试导向等因素的限制,解读和对话的角色的严重缺失。把教师学生共同对话、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高密度和多维度的动态变化过程变成了单维度单纯依靠教学参考传递信息的过程。教师放弃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不结合实际地盲目依赖于教参的理解,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丧失。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单向的、对话的、合作的过程。而教学过是一种和谐的、宽松的过程。鲁迅于中国文学的意义,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深植在每个感悟过他的作品、了解过中国历史的人的心中。对于还未曾与之谋面的孩子们而言,鲁迅可能只是一个只闻其名而不知其人的陌生作者而已。在这样的空白知识背景下,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阅读,或许只能读懂鲁迅的文字表面,无法认识一个真实立体的鲁迅,作为教师,横亘在幼小的孩子和伟大的巨人之间,需要在对以往的“鲁迅教学”反思与总结的基础上,发挥创新思维,重新解读鲁迅文本43
鲁迅作品是丰富而深刻的,是我们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读。我们应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搭建一座通向鲁迅人格和艺术魅力的桥梁,打破对鲁迅作品的陌生感,使学生走近鲁迅,感悟鲁迅,让我们带着孩子走进真正的鲁迅。参考文献[1]张华.鲁迅作品教学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2).[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转引自李明军:《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摭谈》.《语文教学研究》,2005年第9期。[5]《坟•未有天才之前》.《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6]钱理群.与鲁迅相遇,[M].三联书店,2003.[7][10]《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8]黄红春.论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中,[J].南昌大学学报,2005.[9]姜德明主编胡从经选编.胡从经书话下,[N].北京出版社1998.[11][17]封建华.小学语文中鲁迅教学的反思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12][21]封建华.面对鲁迅,小学生又该如何接受[J].教学与管理,2009(5).[13]王富仁,最是鲁迅应该读──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报,2001.[14]苗金燕甘超,中学语文中鲁迅作品的教学问题,[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15][19]钱理群.鲁迅与九十年代北京大学生[M].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6]李海林.《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存在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1989年第10期.43
[18]王大荣,新教材,你好!你是谁?[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3,6.[20]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21]彭定安,鲁迅: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N].辽宁日报,2001.[23][31]刘发建.亲近鲁迅,[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4]曹新发.黑_白_红_鲁迅作品色彩运用及其意蕴,[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25]李海林.《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存在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1989年第10期.[26]孙艳秋,鲁迅思想和作品中的仁爱情怀,[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8.[27]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28]张华.鲁迅作品教学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2).[29]钱理群,把鲁迅精神扎根在孩子心上[J].语文学习,2002,6.[30]鲁容,二十一世纪鲁迅的命运,[N];北京日报,2000.[32]王富仁,最是鲁迅应该读──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报,2001.[33]熊海滨,朴实灵动,趣满课堂--《少年闰土》教学与点评,[J].江西教育,2007.[34]徐峻峰,用变序法教《少年闰土》,[J].阅读教学,2003.[35]刘发建武凤霞,与鲁迅的童年相遇--《少年闰土》教学实录与评析,[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7.[36]何莉君,鲁迅错了吗?--《少年鲁迅》教学反思,[J].今日教育,2006.[37]潘平,敢拿鲁迅与闰土的人生做比较--《少年闰土》教学反思,[J].小学语文教学,2004.[38]《华盖集·忽然想到(六)》.《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9]孙郁:《20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40]《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1]《坟•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2]张小萍.从鲁迅作品看鲁迅儿童教育观,[J].景德镇高专学报,1999(12).[43]丛立.鲁迅与儿童文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44]孟繁华,“到城里去”和“底层写作”,[J].文艺争鸣,2007.[45]邵瑜莲,"不合时宜"的鲁迅,"合乎时宜"的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06.43
[46]徐灵燕,鲁迅言语个人风格中的谐趣感,[D]杭州师范学院,2006.[47]高旭东,走向21世纪的鲁迅,[N].文艺报,2001.[48]王玺璋,浅谈鲁迅小说中的故乡情结,[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9]高韩,托起明天的太阳——鲁迅的儿童观和教育思想,[J].安徽文学,2010.[50]丁辉,今天如何读鲁迅,[J].民主与科学,2010.[51]王传贤刘颖姣,回归经验世界尊重独特体验--《少年闰土》教学纪实与评析。[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06.[52]张丽民,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形象--《少年闰土》教学浅谈,[J].青海教育,2000.[53]刁端.鲁迅儿童教育观之探析,[D].北京师范大学,2007(5).[54]刘旭.从鲁迅作品对儿童形象的塑造中看其教育观,[D].重庆西南大学,2006.[55]钱理群.中学时代怎样与鲁迅相遇,[J].中国教育报,2006(6).[56]高韩.托起明天的太阳——鲁迅的儿童观和教育思想,[J].安徽文学,2010.[57]丁辉.今天如何读鲁迅,[J].民主与科学,2010.[58]陈兰凤.试析鲁迅作品的儿童视角,[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6).[59]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60]王富仁.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中学语文教学,[J].2005(1).[61]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4).[62]郑益民.对少年闰土教参资料的一点看法,[J].阅读教学,1994.附录1:教材分析:《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学《故乡》。本文是小说中的一段插叙,题目是编者添加的,节选章节所表现的中心思想与《故乡》整篇小说的主题是有差别的。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里面“我”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了鲁迅的思想感情,但这是文学作品。经过虚构、想想,所以不能说“我”就是鲁迅。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通过“我”与“闰土”相识、相处(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海边是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四件事)和“我”与闰土分别的顺序来进行描述。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他的怀念之情。43
文章的写作特色是:一、本文在人物描写上极富典范性,突出人物的外貌特点,刻画了任务的个性特征;通过典型事例来写任务的特点。二、景色描写为开头独具匠心,以景烘托人物形象,营造气氛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后文。教学目标:1、会写7个绳子,能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等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个自然段。3、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对闰土的特殊感情。4、学习抓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重点:品味词句,体会闰土的个性特点和“我”的感受。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单元导读: 我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就是鲁迅。请大家翻到80页,读资料袋。鲁迅曾写过一首《自嘲》诗,(课件出示《自嘲》),齐读。其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这一单元的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第二篇是他的侄女周晔回忆伯父鲁迅的文章,第三篇是仅有一面之缘的一位青年工人眼中的鲁迅,最后一篇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而写的一首诗,就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走近鲁迅,了解鲁迅。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1.板题、读题2.这篇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不一样,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组描写人物的课文,谁还记得课文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这篇课文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留心书写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字,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注上记号(闰的字形:门里面是“王”,不是“玉”)43
2.这篇课文的写作年代离我们比较远,里面有一些难理解,教师讲解或者让学生查字典,在读一读:(1)解决字意:其间:其中的意思,本文指在西瓜地里。祭祀:注意写法,节日或祖先生辰,人们向神或祖先献贡品,行李,表示崇敬,祈求保佑。值年:同族的人家在祭祀祖先时,每户轮流负责准备,轮到谁准备的那一年叫做值年。(2)解决字词(课件出示)祭祀(注意写法)祭器值年秕谷獾猪闰月伶俐五行仿佛正月其间供品(3)闰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三、初识闰土1.当时我和闰土的身份是?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齐读相关语句,随机理解“忙月、祭祀、值年”2.你知道闰土的父亲为什么给他取名闰土吗?(闰月生的,五行缺土)3.课文中有一句关于闰土外貌描写的句子,请赶快找出来课件出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a.指名读b.作者抓住哪三个具体特征来描写闰土的外貌?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闰土是一个健康、活泼、具有浓浓乡土气息的孩子)c.指导感情朗读4.默读说说闰土在我心中是怎么样的形象的少年,作者对他的感情如何。填空提示并总结:闰土来之前,():“我”日夜盼望闰土来之后,():给“我”带来无数稀奇的事闰土要走时,():“我”急的大哭可见,闰土在我心中是个()的少年四、小结:我和闰土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43
3.请你学习这种方法,写一写你最熟悉的一个人的外貌附:板书紫色的圆脸健康少年闰土头戴小毡帽天真颈套银项圈淳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二、研读重点,随机点拨1.闰土给我讲了四件有趣的事儿,请你认认真真读读5-15节,用小标题的形式把这四件事概括出来。(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潮汛看鱼)2.“我”对哪件事印象特别深刻呢?为什么?(一)学习“雪地捕鸟”的语段课件出示“雪地捕鸟”的语段。引: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文章都有十分精妙的词句,请你用心体会这段话想想,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可以从内容上理解,也可以从作者情感上体会,还可以从语言文字上去感悟,甚至可以从标点符号上去揣摩(能干,捕到的鸟很多……说明还有很多鸟,这些鸟闰土都见过,都能叫得出它们的名字,从而体会闰土的见多识广)a.随机点拨:点击动词,你看作者用词多么精妙啊!这一连串的动作使得整个捕鸟过程言之有序,也正是透过这些准确的动词,使我们看到了闰土捕鸟动作之熟练,经验之丰富。b.请你想想闰土谈起这件事时,心情是怎样的?(兴奋的、激动的)c.请你学着闰土的样子读“雪地捕鸟”(自己练读——指读——齐读——)引:瓜地刺猹留给作者的印象也非常深刻,请你读“瓜地刺猹”部分,能不能绘声绘色地朗读给同学听?(二)学习“瓜地刺猹”语段1.课件出示“瓜地刺猹”部分a.师生分角色朗读b.读一读,找一找,这两段的感觉是否一样?抓住闰土的语言和动作,联系当时的情景。(点拨:“月亮地下……轻轻地走过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应读出什么语气?)女生读c.下面一段话,跟前面一样吗?应怎么读?男生读引:多么机智而又勇敢的闰土啊!以致于“我”三十年后,回忆起“瓜地刺猹”43
,脑海中还能活现出当时的情景。2.课件出示月夜图,这幅图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a.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这幅图的呢?课件出示第一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b.你想只要读好哪些词就能读出月夜的美?指读、齐读引:是啊,这是遥远而又清晰的记忆,空旷、宁静、幽美的情境融合到月色中了。就在这样的夜晚,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读)(三)、学习“海边拾贝”“潮汛看鱼”过渡: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的确令人难以忘怀。夏天的夜晚,闰土有着瓜地刺猹的勇敢经历,那么白天他在干什么呢?1.指读指答2.闰土见过的贝壳也很多,有红的,绿的,而且还能根据这些贝壳的形状给它们起好听的名字,这也说明了什么?3.那么潮汛来的时候闰土又在干什么呢?(到海边看跳鱼儿)他看到的鱼儿什么样?(有着青蛙似的两只脚)鱼儿长着脚,真是够稀奇有趣的。(四)、体会情感1.闰土知道的稀奇事仅仅这四件吗?课件出示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a.指读这段话,从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能体会当时“我”复杂的感受吗?(随机理解“素不知道、如许、这样、单”)点拨一:“往常的朋友”指哪些朋友?他们不知道什么事?点拨二:“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我”和其他富豪子弟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识很少)当闰土在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潮汛看鱼的时候,我和朋友们都在做什么呢?43
点拨三:点击“啊”,你可别小看了这个“啊”!它包含了作者多少复杂的情怀啊,你能理解吗?(充满了羡慕与不满,“羡慕”什么?“不满”什么?)b.让我们包含深情地读好这段话三、学习“分别”部分过渡:正因为闰土知道的这么多,所以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我”很高兴、快乐。可惜,正月很快过去了,闰土要回家了,这时,“我”和闰土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1.自由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以体会(急、躲、托、送)2.课件演示第二幅插图,想象“我”和闰土是怎样告别的,再说一说3.假如你是闰土,你对文章中的“我”有什么印象?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分为初次见面;依依分别;送小礼物三方面来说。四、小结1.反馈重难点的词语2.让学生谈谈学习小说的体会收获五、作业1.背诵第一自然段2.完成语文作业本3.查找资料,认识鲁迅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