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备课资料梅河口市博文学校艾国华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文学家。《浮生六记》包括:《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二、拼音与重点实词[余]我。 [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 藐(miǎo)小癞(lài)虾蟆[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毫,细毛。 [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私]暗自,暗暗的。 [拟作]比作。拟,比,比拟。 [向]接近。 [昂首]抬头。昂,抬。[项]颈,脖颈。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徐]慢慢地。 [观]看,观赏。 [果]果真。 [唳(lì)]鸟鸣。 [怡(yí)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以……为……]把……当作……。 [砾(lì)]碎石、碎瓦。 [壑(hè)]坑谷、深沟。 [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 [兴]兴趣。 [盖]有“原来”的意思。 [为(wèi)]被。 [方]正。 [鞭]用鞭子打。 [数十]几十。 [驱]赶,驱逐。庞(páng)然大物三、通假字:[强]通“僵”,僵硬的意思。四、成语[明察秋毫]明,视力。察,看清。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后形容人洞察事理。[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五、用原文回答:(1)作者儿时“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2)“作青云白鹤观”一句中的“青云”指烟雾,“白鹤”指蚊子(3)运用夸张手法表现癞蛤蟆高大威猛的语句是: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4)第四段反映作者观看小虫十分专注投入的语句是:观之正浓;不觉呀然惊恐。(5)表现作者正直可爱,同情弱者,天真无邪的语句是: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6)文中描写作者观看蚊子飞虫斗,神游大自然时的心情的语句:怡然称快,怡然自得,不觉呀然惊恐,(7)全文的中心句是: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8)小孩儿玩得忘情非常愉悦的句子是:神游其中,怡然自得(9)反映小孩儿视力强健,视觉敏锐,又表现孩子的稚气、天真的句子是: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10)作者通过想象,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儿童天真且富有情趣的句子是: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11)最能表现小孩观察认真、聚精会神的句子是: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六、问答题。1、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回忆童稚时观察得来的物外之趣。童趣观蚊成鹤第二部分(2-4):分诉物外之趣神游山林鞭驱蛤蟆2、第一部分共有11道问答题:(1)、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第一段总述物外之趣,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2)、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收获:时有物外之趣。(3)、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答:“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4)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答:有强烈的好奇心。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5)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基础:细致的观察关键:丰富的想像。(6)本文作者在观察事物时,感受到什么样的不寻常的情趣?物外之趣(7)本文以“童趣”为题,作者着重写了其中的哪一个字?文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趣”字;本文紧紧围绕“趣”字,写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写“我”观察土墙、花台和小虫争斗的乐趣;写出我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写出小孩那些特点?反映小孩儿视力强健,视觉敏锐,又表现孩子的稚气、天真(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了作者小时候有什么样的独特感受?说明作者小时,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不能顾及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10)作者有什么特长?他在文中交代其特长的目的是什么?特长:“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为下文写出其物外之趣作铺垫。(11)作者之所以“时有物外之趣”,除了其有““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的特长外,还有什么原因?答:还因为其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有极强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3、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一观蚊成鹤;二是神游山林;三是鞭驱虾蟆。4、第二部分中的“观蚊成鹤”部分共有4道题: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比喻、夸张内容上:表现了作者童年天真烂漫的童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勒。在结构上起照应上文,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1)第二段写童趣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听觉:由蚊子飞舞时发出的声音联想到夏日的雷声;视觉:由蚊子飞舞时的形象联想到鹤飞舞时的形象。(3)作者把“蚊”写成“鹤”是比喻的写法,但作者一大一小,一丑一美,一善一恶,这怎么能相比呢?对此,说说你的看法。(4)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第二部分中的“神游山林”部分共有2道题:(1)“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句中的“其”具体指代什么?怡然自得照应上文哪句话?指代:“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照应:“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2)文中的“林”“兽”“丘”“壑”各指什么?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第二部分中的“鞭驱蛤蟆”部分共有5道题:(1)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是什么?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2)蛤蟆吃虫、鞭打蛤蟆的情景,表明作者幼小的心灵已有什么样的感情?“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答:惩罚强暴,同情弱小同样是生命,不必厚此薄彼,善恶有报即可。(3)事实上,癞蛤蟆不能算是“庞然大物”,也不可能“拔山倒树”,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事实永远没有想象美妙。在作者的小世界里,想象与现实水乳交融,在那里,癞蛤蟆的确是丑陋的庞然大物,确实踏翻土砾,踩倒丛草(4)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5)作者描写癞蛤蟆吃虫时用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表现了什么?真实地再现了癞蛤蟆吃虫时的形态,说明作者观察细致,有极其丰富的生活经验。5、总结全文,最后共有3道题:(1)你认为童年的作者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有特长,视力极佳;同时又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和想象,天真生活快乐而丰富多彩(2)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①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②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③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3)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体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如:指挥蚂蚁搬家就象将军指挥千军万马作战等。(4)生活中,你怎样做一个有情趣的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翻译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