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童趣》主备人:刘芬萍课时安排二课时授课时间2012年9月[目标要点]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品味文中的精彩语句。2.体会文章中细致观察及联想和想像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学习诵读文言课文,体会文言文朗读的情感与语调。2.在学生反复诵、自主合作探究基础上,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增加生活情趣。2、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和积累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3、教学难点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理解文言词句,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4、教学流程导入——预习检测——朗读课文——通译课文——整体感知——课堂检测——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补充完善一,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人赞其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今天我们要学的沈复的《童趣》就是一篇用简约生动的白描语言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二、预习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音藐miǎo强jiāng唳lì砾lì凹凸āo2、资料交流(1)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2)《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强烈的好奇心。有细致的观察力。有丰富的想像力。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虾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
(3)“闲情记趣”一章,主要记作者长大后对花木的喜爱和婚后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围环境的琐事,本文是其开头一小段。三、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注意朗读节奏、停顿、语调、感情。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3、学生齐读课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讲讲《童趣》里的故事。四、对译课文教师重点词义:A.常规词语物外私拟向素帐项为徐观果唳余砾壑神游兴盖方驱B.特殊用法强(通假字)鞭(动)C.惯用短语怡然庞然呀然;以……为……D.成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五、合作探究按照合作学习小组探究如下问题:1.你认为作者获得这些“物外之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些字词集中表现了这种“趣”?其实古诗中(如李白的诗)也有体现了“物外之趣”,你知道是什么吗?2.作者儿时看到一个“癞虾蟆”,为什么说是庞然大物?3.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4.文章中哪个词语能概括文章内容,文章写了“我”儿时的那几件事?三件事位置调换好不好?六、体验升华,拓展延伸1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昆虫”司空见惯、平凡至极,为什么写得异姓盎然、充满生机?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你的童年有没有类似经历?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七、课文小结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一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二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三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调换不好。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a.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b.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c.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只有怀有一颗童心,不为什活所累,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生趣。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也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板书设计《童趣》沈复观蚊成趣—→(怡然称快)藐小之物—→物外之趣神游山林(怡然自得)鞭驱蛤蟆—→(兴正浓→呀然一惊)[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充满趣味和想象的文章,应该可以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去体验文章里面的乐趣,因为他们才刚刚度过自己的童年,对于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还是记忆犹新的。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趣事谈谈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让他们去体验作者当年的乐趣,或许效果会更好。但是实际上这堂课我们大都是在传授文言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觉。这实际上也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尽量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