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导学提纲学习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积累并识记文言词语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有情趣地复述课文中的故事3、领悟“物外之趣”,丰富自己的生活学习难点:领悟“物外之趣”学时安排:两课时课前预习一、读熟课文,预习本文生字词。童稚()明察()秋毫藐()小云端()鹤()唳()丘壑()怡()然称()快凹()凸()土砾()庞()然大物癞()虾蟆()项为()之强()强:倔强()强()壮二、了解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祥。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没落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李金凯克。妻死后没他去四川充任幕僚。三、文言文学习方法:①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有“三要”,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即: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②翻译时让同学们依据语文教学名家的翻译口诀:一针对一线,不增也不减。直译是原则,意译莫随便。 文言单音多,可用双音换。专名照样写,成语不必变。 既要会句式,还要会标点。原文有赘词,译文可以免。原文有省略,括弧要贯穿。是否信雅达,译完读三边。课内探究一、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读准文章节奏。A、能/张目对日B、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C、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D、昂首/观之,项/为之/强。E、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然/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F、蹲/其身,使/与台齐。G、见/二虫/斗/草间。H、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2、结合课本注释和相关工具书,把不理解的和你认为重点的词语或句子标注圈画在课文上。在此基础上尝试着独立翻译本文。课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二、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所作的勾画和批注,并提出本组不理解的重点问题。2、师生共同研讨(研讨完毕,完成随堂练)。三、精讲点拨1、全文围绕哪个字写了哪些事情?试用简洁的语言或自己的话来概括。所述的趣事能否加以调换位置?2、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3、作者在这三件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心情?4、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5、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6、学习这篇课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可联系自己的童年趣事讲述)四、课堂小结这是一篇充满了童真童趣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追忆自己的童年时,仔细观察,奇思妙想,赋予自然景物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了“物外之趣”,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五、随堂练习1、《童趣》的作者是(),字(),()代()家。本文选自()。2、解释下列文言词语的含义。余:对日:细察:故:时:物外之趣:拟:则:项为之强:强:素帐:徐:观:果:鹤唳:为之:于:处:以……为:壑: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盖:尽为所吞:方:驱:3、翻译下列重点句子。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②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③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④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⑤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4、找出本文的成语,并加以解释。①:意思是②:意思是③:意思是④:意思是⑤:意思是课后提升1、熟练背诵课文,并能流利翻译。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3、回忆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