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学例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无外乎以下三种:一种是纯粹的文言注解课,注重文言词汇的注解,句子的翻译;一种是纯粹的阅读分析课,注重对文章的篇章结构,行文思路,思想情感的讲解、分析;另一种则是对上述两种方式简单相加的复合课,先翻译,后分析。三种课型的共同之处在于只注重知识的结果,而忽略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无法得到情感的真实体验,学生获得的是死的知识,无法转变成能力。因而三种形式都是不足取的。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使学生能读其文、通其意、晓其理、感其情。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掌握学习方法,享受获取的快乐,得到情感的真实体验。所谓读其文,就是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熟练地朗读课文,既而达到背诵;通其意就是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字面意思;晓其理就是利用各种途径,让学生明白课文主要内容,行文思路,写作技巧等;感其情就是设置特殊情景,让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章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得到具体而真实的情感体验。下面就《童趣》一文,谈谈文言文的课堂教学。《童趣》一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很适合初学文言文的学生学习。它被编在新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也就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将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很关键,应该引起教师重视,能否上好这一课,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我是这样教读这一课的,简单地说,就是带领学生过五关。这五关,即朗读关、通意关、阅读关、迁移拓展关、检测评估关。一、朗读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反复复的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感,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朗读的方法很多:齐读、分组读、点名读、分段读、老师范读、跟读、放录音、配乐朗读等。一边读,一边点拨指导,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并将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孤立地把它当作某一个教学环节二、通意关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弄清课文的字面意思。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把学习任务分配到各组,让各组成员先分工、再合作,然后派代表汇报。同时教师提示一些方法:1、借助课文注解或工具书;2、凭借以往的学习积累,如张目对日中的目和日,昂首观之的首等,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都遇到过;3、根据前后文猜读,如上面例子中的张和昂,只要弄清了目和首的含义,就不难推测出它的意思;4、补字添词,将单音节词改为双音节词,如心之所向中的向,兴正浓中的兴,分别可添加为向往、兴趣;5、情景摹仿,如在理解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可让学生作抬头仰望的动作;在理解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一句,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方法很多,教师要多点拨,不可越俎代庖,要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去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去感受学习的快乐,掌握学习的方法。三、阅读关了解课文的字面意思后,就要引导学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行文思路,写作技巧,主题情感等进行分析。阅读的过程应该是整体──局部──再整体,前一个整体侧重于对行文思路、主要内容的分析,后一个整体侧重于对主题中心思想情感的理解与体验。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去探究:1、本文采用什么结构方式,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文中写了哪两件具体的事?
3、找出文中体现主题或情感的关键词。4、文中哪些地方写得有趣?5、帐中熏蚊危险吗?趣从何来?癞蛤蟆面目可怖,有何趣味可言?6、怎样理解物外之趣?请另外举几个例子。7、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四、迁移拓展关知识的迁移和拓展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针对《童趣》一文,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去实现:1、介绍作者沈夏的生平及其作品《浮生六记》,以增长学生的知识面和求知欲;2、收集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等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汇,使学生明白在学习文言文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复述以前学过的关于写童年趣事的文章或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进一步体会物外之趣的内涵;4、讨论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志趣和情操。五、检测评估关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形式是多样的,这里就其最常见的试题量化检测谈点看法。一份优秀的评估试题它的作用是两方面的:一是检测手段;二是导学措施,对于学过的学生来说,是对其掌握的知识及形成的能力的一种评估;对于没学过或者没学好的学生来说,是对它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所以评估的试题设计是要非常讲究的。另外,教学《童趣》一文,不仅在内容上要紧扣一个趣字,而且教学方式也要体现一个趣,千万不能让学生感到无趣。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落实,都必须注重合作、自主、探究意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