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在当下,物欲纷繁,尘世喧嚣,各种诱惑,各种干扰;对学生来说,如何做到立定志向,专一向学,是一个大课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文章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虽然有些内容,初一的孩子未必全能领悟,但读了这篇文章,可在他们的内心埋下一个宁静淡泊的种子,对他们的未来会有裨益。除了人文性方面,本文还有如下提升语文素养的价值。其一,勾画关键词,理解其内在联系。“静”是一个核心词语,“淡泊”“宁静”是它的同义词,“淫慢”“险躁”则是其反义词。阅读时,要善于抓住这些词语,考虑其内在联系。其二,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一开头,作者就提出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顺带提的,也是作者对儿子的要求,但并非论述的重点);接下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之处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接下来一句,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具体来说,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亦需“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务须学习。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险躁”的害处,实际还是彰显“静”
的价值。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这样,先立论,再阐发,又从正反论证,逻辑谨严,前后相承,语虽短却意蕴悠长。其三,不仅理解字面意思,更要把握深层内蕴。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但要深入下去则不易。比如“非淡泊无以明志”,字面意思就是“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但为什么“淡泊自守才能明确志向”,何为“淡泊”,理解上就有一定难度了。一方面要调动抽象思维,理解关键词,明确:“淡泊”就是恬淡自然,不汲汲于富贵功利,不受外界诱惑干扰,知道自己的本分和职责是什么;而内心纷纷扰扰,今天想干这个,明天想干那个,又如何能明确自己志向呢?另一方面,可联系生活,联系一些名人的事例,理解语句的含义。其四,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义项和用法,每一个词都要放在语句中理解,并能通过反复诵读熟记相关语句;要善于联想,将来读其他文章碰到同样一个词,能很快联想到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并套进去理解。这才是实词、虚词积累的有效率的方式。习题设计:“思考探究”一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疏通文意,理解文本内容。“思考探究”二着重引导学生掌握文中关键语句,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体会。“思考探究”
三引导学生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积累拓展”四旨在提高学生诵读文言的能力,通过诵读深化理解,体会美感。“积累拓展”五要求背诵文章,增加积累,增强文言语感。教学建议:(1)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可从介绍诸葛亮生平经历,或从相关的小故事进入。尤其要介绍诸葛亮的个人修养和自身品行。(2)初读,借助注释读通读顺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再读,尝试解决疑难。如不能解决,可以在组内讨论,或请老师指点。(3)字句疏通,理解字面意思容易,体会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是难点。因此,需要抓住“静”“淡泊”“淫慢”“险躁”等关键字词,借助生活经验去理解。教师不妨将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引导学生体悟。(4)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养成查阅字典和相关资料的学习习惯。(5)重视诵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本,并熟读成诵。初学文言文,应把重点放在实词的理解和积累上:一要注意古今异义词,如“儿女”(古代指“同宗的子侄辈”)、“去”(古代指“离开”);二要注意现代汉语仍在使用的语素,如“雪骤”中的“骤”,今天还在说“暴风骤雨”“雨疏风骤”;“差可拟”中的“拟”,和今天说的“比拟”的“拟”意义相同。多用比较法、联系法学习文言实词(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舍去”与“相委而去”
意思相近),多举例子,加深印象;适当运用汉字学、词源学、训诂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准确、归纳类推地掌握文言词义。例如,“入门不顾”的“顾”是“回头看”;“页”部首的字多与头部相关,如“顶、项、颅、领、颊、颜、额”等。对于“文”的理解和欣赏,《咏雪》可以抓住两个问题:一是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二是两个咏雪的比喻哪个更加高明。《陈太丘与友期行》也可重点探究两个问题:一是元方的“方正”体现在哪里;二是元方的“入门不顾”是否失礼。针对“文”的理解和欣赏,所提问题不宜过于细碎。 本课“思考探究”的三道题,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积累拓展”四是对文言词语的积累。“积累拓展”五是让学生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意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