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诫子书赏析材料
加入VIP免费下载

16.诫子书赏析材料

ID:1188039

大小:17.01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7-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诫子书》赏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我们学过他的哪些文章?――《出师表》、《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Lang)琊(ya)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千百年来,诸葛亮的知识和才能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和聪明的化身,但是今天我们不谈他身为蜀国丞相在治理国家时的鞠躬尽瘁,也不谈他作为军事家在指挥千军万马作战时的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就谈谈诸葛亮作为孩子的父亲,是怎样教育他的孩子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封诸葛亮给他儿子写的书信——《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诸葛亮在十年的隐居生活中,博览群书,认真学习和研究了前人的思想,尤其是战国时期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的思想,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等,他精研《申》《韩》《管子》《六韬》等,并写下了《论诸子》一书。天才来自勤奋,诸葛亮一生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才能,正是他在澹泊宁静中学习的结果。《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两千年前的诸葛亮用一个“静”字道出了修身养德的真谛。在诸葛亮的笔下,静是珍惜,是宽容,是懂得。静,是做人的根本。在孔明的心中,俭是克己,是自律,是节制。俭,是道德的规范。接下来,诸葛亮又给后人留下了哪些治学与治国的经验呢?总之开篇一句,既点明了家书的核心内容,也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我们接着来欣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里面提出了静的作用。宁静说的是静,其实淡薄也说的是静。诸葛亮这两句话是有来源的,它来源于汉代淮南王刘安编辑的《淮南子•主术篇》。原文是这样说的:“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诫子书》中这句话告诫孩子们说,人如果汲汲于名利,如果不能淡泊,不能清心,那么就不能让自己的志向坚定明确。不安定清静,也就不能走向深奥,走向深远。所以“致远”,可以理解为走向深奥,走向深远。无论是在学问上,在道德上,还是在事业上都是这样。明代的思想家王守仁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百工技艺尚且如此,那么读书求学自然让我们想起一个成语——有志者事竟成。那么立志又是什么呢,一句话,立志就是“非宁静无以致远”。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经过人生的大变革之后,也就是心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志向。比如西汉的汉文帝就是一个典型,他在年轻的时候,被下放到代州,也就是今天的太原。受了很多苦,同时也理解了民间的许多疾苦,等他登基以后,就成为了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代名君,这也就是“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见这句话,对静的作用的阐释是多么的深刻。“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上一句深刻地阐述了静的作用。那么在学习上,更需要静,只有这样,才能成才。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缜密的逻辑思维。这种思维的力量,潜藏着巨大的语言讯息。学习需要静下心来,才干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增长,语言朴素,但是道理深刻。可见这句话仍然在说静的作用,这里两个“也”字在语气上更加肯定了自己说法的正确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告诫自己的孩子,意思就是说,孩子,这是你必须知道的学习之道。接下来看:“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紧承上一句而来,从反面的角度强化了学、才、志这三者的关系。这句话很巧妙,看似在说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学、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的另一个版本是“非静无以成学”,就是说如果没有静,你不仅不能学习好,而且你也不能志向坚定。那么学不好,没有志向,你还能成才吗?而“非志无以成学”这个版本,它的落脚点是在“志”上。孔子的第十一代孙子汉武帝时代的太常卿孔臧给他儿子孔琳也写过一个诫子书,那里面说:“人之进退,惟问其志”,就是说人的进步、退步关键看他的志向,可见志向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多么重要。我们接着往下来看:“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淫”字很有意思,三点水旁,原来的意思是说下雨不停,下雨不停就会下得多、下得过分,所以就引申为过分,这里的“淫”字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好色。“励精”有的版本作“严精”,“治性”有的版本作“理性”,意思差不多,都是说一个人如果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智,使自己的精神振作。如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也 就不能陶冶自己的心境,也就不能使自己远离轻薄浮躁。那么行文至此,作者从静的反面来阐明了静的作用。说静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从另一个角度说,“淫慢”、“险躁”,也是人之品行的表现。这句话,既包含了静的内容,也包含了德的因子,可以说是一语双关。从求学的角度讲,我们可以这样说,求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静心,如果淫慢和险躁,没有静心,没有恒心。那么他的求学之路就不能顺利走过。在安定与清幽的生活中,卧龙先生曾饱学于草堂之中,励志在九天之外。于是,崇尚淡泊宁静的诸葛亮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也是如此。静安之下,心阔无疆;恒久之中,天道酬诚。在教育子孙时,诸葛亮同样强调大成之才要懂得理性思考和运筹帷幄。那么,关于教育子孙,诸葛先生还有哪些独到的见解呢?“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年岁岁,时间飞逝,如果年华被虚度,那么志向、意志就会日见消磨,最终会像枯枝败叶一样,随风飘落。如果说从开篇到“险躁则不能治性”整体上看是议论,那么从“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开始加进了抒情的成分。我们可以这样说,求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有静心,如果淫慢、险躁,没有静心就没有恒心,他的求学之路就不可能顺利走过。说到这句话,我们不能不感受到时间的残酷,岁月的无情,但在这残酷无情的背后,我们应该如何做?是随风而逝,还是迎着时间的风雨前行?很显然,后者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何谓“多不接世”?如果我们不珍惜时间,或者说碌碌无为,那么这样的人,就不会被社会所用,就无益于社会,这就叫“多不接世”。那“多不接世”,就只能整天“悲守穷庐”,守在自己的穷家破社里,到那时如果再后悔也就来不及了。这真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此句以及上句,诸葛亮站在时间的角度,从更高的层次阐释了人才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珍惜时间。时间是最公正的评论家,时间最能证明一切。这篇《诫子书》仅仅86个字,看来像老生常谈,但是出于父子之情,所以就显得情真意切。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说得好,“至文不过家书写”,就是说最好的文章、最有情的文章,不过是用家书的形式来书写的。那么这篇《诫子书》,谆谆告诫之语如话家常,殷殷期盼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今天读来,我们自当以此勉励躬行,发扬光大。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