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

ID:1188122

大小:283.69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2-07-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狼》知识点归类及课内外比较阅读1文言文复习之——《狼》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一、文学常识《狼》的作者是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朝代)人,郭沫若称赞他的写作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本文选自《聊斋志异》,该书名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述奇异的故事。三、理解课文内容1、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答:四要素——时间:晚;地点:途中;人物:一屠,二狼;起因:一屠晚归,两狼缀行。2、说说“投以骨”时,屠夫是怎么想的?答:屠户心里很害怕,想把骨头扔给狼,让狼吃了骨头就不再紧跟他。3、从“投、复投”等词看,屠户为什么不一次将骨投尽,使两狼并止,由此可以看出这时屠户对“狼”的心态是怎样的?答:迁就退让。4、请找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答:屠大窘,恐前后受其。5、“屠大窘”说明此时屠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答:丢掉幻想,准备抵抗。6、哪些语句写屠夫杀后狼的经过,体现屠夫的什么特点?答:(1)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2)勇敢机智且细心。7、“止增笑耳”的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启发?答:不是,狼在此实际是恶人化身,代表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8、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1 答:(1)心理描写: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2)动作描写: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9、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答: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10、“志异”即“记述奇异的故事”,本文的“奇异”表现在何处?答:一狼诱敌于前,一狼隧入而攻其后,两狼如此合作,其心计与人无异,令人称奇。11、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为什么?答:文章是以狼为主体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地追,企图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12、对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答: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心软,不能心存幻想,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重点字词解释】1、缀行甚远()2、一狼仍从()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屠大窘()5、顾野有麦场()6、场主积薪其中()7、苫蔽成丘()8、弛担持刀()9、眈眈相向()10、一狼径去()11、目似瞑,意暇甚()()()12、屠暴起()1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14、又数刀毙之()2 15、乃悟前狼假寐()16、盖以诱敌()17、禽兽之变诈几何()18、狼亦黠矣()【通假字】止有剩骨()【词类活用】1、一狼洞其中()2、其一犬坐于前()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一词多义】1、敌: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2、止:一狼得骨止()止有剩骨()3、之:久之,目似瞑()又数刀毙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两狼之并驱如故()4、意: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5、前:狼不敢前()恐前后受其敌()其一犬坐于前()6、其:恐前后受其敌()场主积薪其中()屠乃奔倚其下()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屠自后断其股()其一犬坐于前()【古今异义词】1、屠自后断其股(古义:今义:)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今义:)【重点句子翻译】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译:2、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译:3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译: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译: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6、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译:7、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译:【课文内容填空】本文按照屠户、、、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这个故事更表理了屠户的。请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答:二、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9——13题。(15分)(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1)目似瞑.()(2)将舐.其喉()(3)信.不诬哉()(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10.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4 A.然野心不过遁逸耳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C.叫嚣乎东西,突乎南北D.而顷刻两毙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C.更不止于野心矣/所欲有甚于生者D.乃杀之而取其革/乃重修岳阳楼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13.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3分三、比较阅读下面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10分)【甲】《狼》全文【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1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C.狼不敢前.跑号如前.状D.相去.数十步一狼径去.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分)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2分)14.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5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15.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二、答案:9.(2分)(1)睡觉(2)咬(3)确实、的确(4)遗留、留下、招致10(3分)B11.(3分)D12.(4分,每小题2分)(1)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另一只狼象狗似的蹲坐在(屠夫)前面(2)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意思正确即可,关键词“去”“犬”“阳”“阴”译错酌情扣分)13.(3分)阴险、狡猾、奸诈(1分)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1分);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1分)。三、答案:12.B1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14.D15.开放题: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1.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立志、学习、惜时)。“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去,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6 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考点经典句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夫君子之行()(2)俭以养德()(3)非宁静无以致远()(4)淫慢则不能励精()(5)险躁则不能治性()(6)多不接世()答案:(1)品德高尚的人(2)用、凭借、依靠(3)实现远大目标(4)懈怠、懒惰(5)陶冶性情(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2.翻译下列句子。(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译文:(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译文:(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译文:答案:(1)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2)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3)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4.用课文原句填空。(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答案:(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险躁则不能治性5.课内阅读。阅读全文,回答(1)~(3)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诫子书()②淫慢则不能励精()③年与时驰()7 ④非志无以成学()答案:①告诫②振奋,振作③消失,逝去④立志(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译文: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答案:①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②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4~7题。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jī):迷信鬼神和灾祥。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孙叔敖疾()(2)王数封我矣()答案:(1)生病(或生重病)(2)多次(或屡次)5.翻译下面的句子。(1)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不好),而且地名十分凶险(不好、不吉)。(2)孙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懂得、明白)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不把一般人认为好的看成是好的)。6.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至今不失”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从“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再结合文中“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思考作答。答案:因为“荆人畏鬼,而越人信”,选择地名不吉的封地就不会被楚人越人惦记抢夺。(或: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8 7.“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整体感知、概括文意的能力。从孙叔敖不接受封赏和让儿子“请寝之丘”的角度思考作答。答案:“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或:做事要有远见;吃亏是福;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等)。附【译文】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不好),而且地名十分凶险(不好、不吉)。楚国人敬畏鬼,而越国人迷信鬼神和灾祥。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土地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懂得、明白)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不把一般人认为好的看成是好的)。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10.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11.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10.D11.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一、(甲)《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9 (乙)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①行:操行。②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⑤淫漫:荒淫,怠惰。⑥励精:振奋精神。⑦意:意志。⑧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非学无以广才()悲守穷庐()又相天子()2.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吾于天下亦不轻矣()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夫君子之行()险躁则不能冶性()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5.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参考答案】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扩展屋子辅佐2.在因为放在句首作发语词,无实意就3.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4.(1)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2)(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甲)《周公诫子》10 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乙)《诫子书》君子的品行,以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甲】(诸葛亮《诫子书》)【乙】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黾勉⑴辞世⑵,使汝等幼而饥寒……良独内愧。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⑶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⑷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节选)【注】⑴黾勉:勉力⑵辞世:指弃官隐居⑶缅求:远求⑷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寿命。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⑴夫君子之行。()⑵年与时驰,意与日去。()⑶每以家弊。()⑷至心尚之。()11.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患病以来,渐就衰损。B.虽不能尔。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C.汝其慎哉。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D.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故时有物外之趣。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11 ⑵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13.乙文画曲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14.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同为家书,甲乙两文分别对孩子寄寓哪些深情厚望?答案:10.⑴操守,品德⑵消失,逝去⑶贫困⑷尊崇,崇尚11.D12.⑴如果不恬静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力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实现远大目标。⑵读书有了收获,就高兴得忘了吃饭。13.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痛,对孩子的愧疚,对孩子的殷切期盼。14.⑴甲文从静心学习,俭朴养德方面告诫孩子治学做人的道理。⑵乙文劝勉儿子们要互相关爱、和睦相处;不慕名利,坚守道德操守。三、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担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诫子书》注释:①行:行为,操行。②澹泊:也写作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③淫慢:过渡怠惰。淫,过度,慢,怠惰,不勤勉。④险躁:过分急躁。⑤治性:约束自己的性情。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2分)答:2、仔细阅读《诫子书》一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2分)答: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公)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B、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4、翻译下列句子。(2分)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译文:。5、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2分)答:6、读了以上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2分)答:。参考答案:1、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意对即可)2、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意对即可)3、B4、译文: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5、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意对即可)6、提示:本题可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12 教育。(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四、【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王安石《伤仲永》【乙】——诸葛亮《诫子书》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分)①邑人奇之()②非淡泊无以明志()20、翻译下列句子。(2分)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译文:21、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3分)共同观点相通之处:根据(或理由):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甲文借事说理;乙文从反面(或否定的角度)论述观点。参考答案:19、①感到惊异②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20、①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它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②用宁静修养身心,用俭朴培养品德。21、观点: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根据或理由:甲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示例: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强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13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