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
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原文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必须宁静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没办法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年纪随同时光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后就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只能悲哀地守在穷困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呢?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也要立志勤学,家书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3)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学习、惜时。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C、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强调:要成才必须惜时学习,而志是惜时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4)朗读,积累词句: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警句推荐: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