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设计者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嘴学校张涛课题《诫子书》作者诸葛亮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3.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的人。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1.古人往往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兄弟,予以教诲与劝勉,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你知道哪些流传久远的家书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2.出示学习目标。二、熟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2.播放关于诸葛亮的影视资料,简介作者:诸葛亮,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省沂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3.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2)对照注释理解重点词语:诫:告诫、劝勉。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明确志向。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致远:达到远大目标。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的方法之一。通过范读、默读、齐读
教学过程去:消逝,逝去。遂:于是,就。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3)注意词句停顿。4、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屏幕出示一些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字的读音和节奏5、学生齐读全文。6、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重点难点句的翻译。教师要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翻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BCD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A的简洁精警):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那两方面进行论述的?同学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要从原文中找依据。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理解文章内容,理清结构。根据学生初步阅读形成的印象,自主提出疑惑,有效地利用,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所以要求学生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教给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是怎样一步步在变化的,不断地加以总结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弄清楚了中心论点和论证内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设计这样的问题,
教学过程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治学正(静)---修身反(躁)}两方面论证。(3)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其原句分别用《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四、诵读课文,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1.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2.按照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诫子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结合本文的学习,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表达的能力。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讨论探究。设计第四环节的目的在于让文言文教学内容选择的视野更开阔,课标解读中指出,“积累的内容包括了语言和文化”不仅包括了文言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还包括了精彩句段、格言警句、成语典故、优美情景、人物故事等需要记忆感悟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