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胡中学七年级文言文复习学案《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班级姓名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共二十篇。与、、并称“四书”O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二、解释加点词语a”O1•学而业习之()2.有胆自远方来()3.人不如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宣乎()7.传不习_乎()8.三|•而立()9.四十不盛())10.不逾矩()()11•渥故而知翫()(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甦()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者不如妊2者()(17.好知者不如空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曲肱而枕之()()20.不乂而富且贵()21.丁•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赠焉()(23.择其養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夭()()26.不金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笙志()30•切问而近思()()三、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2.吾1•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四、占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习,•占义:今义:)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3•温故而知新(占义:;今义:)4.择其善者而从Z(善者,古义:;今义:O从,古义:今义:。)5.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五、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3•知:人不知而不愠()六、词语活用归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学而时习之()2.吾日三省吾身()3.传不习乎()4.好Z者不如乐Z者()()5.饭疏食饮水()6.择其善者而从之()7.温故而知新()()七、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八、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捉岀不要焦虑:5.孔子赞叹颜冋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6.孔子在《述而》篇屮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曲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了的话:8、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是:9、表明了学须有友。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來,研究学问,析疑解惑,
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10、《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11、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了是:12、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13、孔子感叹吋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14、《论语》屮含义深远,金铿玉振,古往今来,不知激励过多少志士仁人在险恶的环境屮守志不移的句子是:15、《论语》中用简洁朴素的笔致,勾画出一个安贫乐道者的心理状态,平凡而又高洁,令人向往Z至,在今天更显得弥足珍贵的句子是: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子曰:“学而时习Z,不亦说乎?冇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丁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了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0、合作探究1、课文在论述学习态度时强调了什么?论述学习方法时又强调了什么?分别举例。2、“回也不改其乐”屮“不改其乐”应该如何理解?3、应该怎样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罔”和“殆”两词的含义?4、“吾F1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则语录指出了学习有哪三个层次?孔子强调的意思是什么?6、“不义而富月•贵,于我如浮云”说明了什么道理?
诫子书复习题1本文选自,作者,是时期的家、家,与他相关的故事,俗语。2.解释下列句小的黑体词・。①夫君子Z行②非学无以广才③非宁静无以致远④淫慢则不能励精⑤学须静也,才须学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夫君子Z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4.默写原文1、本文中心论点所在的句子,。2、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3、学习与宁静关系所在矗句了。4、本文从和两方而论证。其中论证“淫慢”、“险躁”危害的句子,。5、一代名相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对名利和为人作过精辟的论述,后人也常将此句作为座右铭以自策,这两句诗是:“,o(同第2题)6、下列句屮的〃穷〃的意思不同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悲守穷庐,将复何及C了了孙孙无穷酷也D复前行,欲穷其林7、文中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o(共三句)8、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o(共两句)9、诸葛亮总结了一生经历,表达了对儿了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占名句是;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是;文屮常被人们引做“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题干描述的为同一句话)10、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
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11.本文作者主要从和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12.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13•请从文屮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14.关于修身养性的问题,古人有过许多名言警句,请你任意写出两句。2.《论语》、《诫子书》片段比较阅读【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①不义而富且贵,丁•我如浮云。”__《论语》【乙】夫君子Z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徳,卄淡泊无以明志,卄宁静无以致远。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吋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一《诫子书》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传不2乎:(2)曲肱ifuttZ:(3)夫君子Z行:(4)意Q日去:2.翻译文屮画线句子。3•诸葛亮捉出的“君子Z行”应包括哪几点?2.两文内容上都强调了古代治学的人都非常重视什么?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格?乙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格?
《狼》练习题-、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作者是清代文学家,他的字是,另I」号,世称先生二、解释加粗的词。1、一屠晚归屠:2、缀行甚远缀: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4、屠大窘窘:6、苫蔽成丘苫蔽:8、眈眈相向眈眈:10>其一犬坐于前犬坐:12、屠暴起暴:故:5、顾野有麦场顾7、弛担持刀弛:9、一狼径去径去:-11、目似瞑,意暇甚瞑:13、又数刀毙之毙:暇:14、一狼洞其屮洞:1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16、止露尻尾尻:17、狼亦黠矣黠: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变诈:儿何:三、解释一词多义现彖:1、止①止有剩骨止:②一狼得骨止止:2、意①意暇甚忌②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3、敌①恐前后受-其敌敌:②盖以诱敌敌:4、-、八①恐前后受-其敌前:②狼不敢前前:5、之①又数刀毙之之: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Z: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④复投之Z:6、以①投以骨以②以刀劈狼首以③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以④盖以诱敌以⑤以F1始出时去人近以7、其①恐前后受其敌其②场主积薪其屮其:
②屠乃奔倚其下其:③一狼洞其屮其:④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其:⑤屠自后断其股其:8、故①两狼Z并驱如故②一年未归,妻跑问其故③故人西辞黄鹤楼故:故:故:故:9、恐①恐前后受敌恐:②不治将恐深恐:④故使人问之四、划分朗读咅节1、其一犬坐于前2、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3、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4、乃焙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五、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1、这篇短篇小说通过屠夫战胜恶狼的过程,揭露了狼的的木性,赞扬了屠户的,嘲笑了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他们怎样狡猾,终归是要被消灭。2、文中表现狼“黠”的句了有:,o3、文中最能表现屠户勇敢的句了是:4、表现狼贪得无厌的句了是:,」5、“乃悟前狼假寐”照应上文,一句。6、第⑤段写的内容从表达方式上看属于,在全文中的作用是O7、作者发表议论,点明故事主旨的句子是,,?8、这篇文章叙事部分的情节可以概括为:遇狼一一()——()杀狼。9、说说“投以骨”吋,屠夫是怎么想的?10、读了《狼》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