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教案 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教案 新人教版

ID:1188624

大小:63.01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7-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5诫子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2.理解大意。结合作者(诸葛亮)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过程与方法1.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重点难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大致了解文意。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进一步深化掌握这些内容。2.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旨,可适当补充作者生平资料,引起学生兴趣,帮助理解。3.诸葛亮是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人物,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教学中可适当介绍,但不必求深,重在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文本有所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学习重点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学习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学法指导诵读积累法、精读探究法。教学过程7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环节二一、助学资讯1.作者作品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著有《诸葛亮集》。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诸葛亮集》卷一(中华书局2009年版)。这篇文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二、字词积累1.字音夫(fú)淡泊(dànbó)淫(yín)慢险躁(zào)遂(suì)庐(lú)2.词义(1)古今异义①险躁而不能治性(古义:修养;今义:治理)②意与日去(古义:离开,这里引申为“消失”;今义: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③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7 自主学习环节二自(2)词类活用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形容词作动词,坚定,明确)②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3)一词多义行:夫君子之行(操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与友期行(同行)以: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非学无以广才(拿来)成:非志无以成学(成就,达成)遂成枯落(成为)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7 主学习环节三合作探究一、深层探究1.本文作者阐述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正一反,说服力强。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成才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4.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关于“志”的语句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5.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轻薄浮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二、语言赏析1.名句理解7 环节三(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淡泊”与“宁静”,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贯穿诸葛亮一生,是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诸葛亮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2.赏析语言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示,由此你联想到了哪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警句推荐: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B.立志:(1)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C.惜时:(1)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2)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三、探究写法1.从语言特点来看,文章主要运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2.从写作手法来看,文章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使文章观点鲜明,说理透彻。7 合作探究环节四点拨归纳文章主旨本文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惮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纳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教学板书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治学谆谆教诲无限期望分析论点修身惜时7 环节五拓展延伸请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示例一:“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岁月蹉跎,那将于事无补。示例二:“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教学反思这是一篇较短的文言文,为了让每位同学都能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思,我是按照“生读——生悟——生思”的模式来教这一课的,整个课堂中都以学生为中心。“诵读”与“研读”环节都进行得比较顺利,完成了从“积累”到“延伸”的课堂建构。7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