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诫子书课题《诫子书》备课人: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理解课文内容。2.把握文章脉络,体会对偶修辞于法与双重否定句式的好处。3.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领会作者的观点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内容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三国时期,有这样的一个“神人”,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了他羽扇纶巾的形象,感受到了他上晓天文下知地理的渊博,更为他过人的智慧所折服。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孙。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二、【预习导学、不看不讲】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忙补充完整。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互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益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作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均建有武侯祠,杜甫曾作《蜀相》盛赞诸葛亮。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淡泊(dàn)淫慢(yín)(励)精年与时chí(驰)suì(遂)成枯落悲守穷lú(庐)险zào(躁)则不能治性3.按原文填空。(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元以致远。(3)非学非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4.《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虽仅有八十六字,但读来发人深省。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可以感受到普天下为人父者那深切的爱子之情。你从文中获得了哪些方面的道理?从文中可以获得治学要宁静专一、要淡泊名利、树立远大志向、珍惜时间等方面的道理。三、【合作探究,不议不讲】一、活动:诵读,感受节奏。试读课文,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注意词句停顿,用“/”标注朗读节奏。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2.非/淡泊/元以/明志,非/宁静/元以/致远。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政德才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二、活动:翻译,理解内容。结合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参考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来培养高尚的品德。内心不恬淡寡欲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不排除外部干扰)就没办法达成远大目标。要学得真知必须内心安静,要增长才干就必须不断学习。不努力学习没办法增长才干,不坚定志向就没办法学业有成。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陋室,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三、活动:提炼,领会主题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学习小助手本文的题目是“诫子书”,即劝诫儿子的信,古人往往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兄弟,予以教诲与劝勉。想一想,诸葛亮的这封家书中劝勉儿子要怎样呢?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2.作者围绕哪个字来加以论述?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3.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1)淡泊:“非淡泊元以明志,非宁静元以致远。”(2)立志:“非学元以广才,非志元以成学。”(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备选问题你还知道哪些淡泊人生、立志深远、珍惜时间的诗文名句或名人名言呢?请整理背诵并和同学们交流。(1)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2)立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3)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蜘踊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第二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上节课,我们通过诵读感受到了文章的节奏之美,这封家书言简意丰,殷殷教子之情让人感动,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来进行品析。【预习导学、不看不讲】1.下列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A.夫/君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夫君子之行:品德高尚的人。(2)俭以养德:用,凭借,依靠。(3)非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4)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政德才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5)多不接世:对社会有贡献。3、翻译下列句子。(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诫子书》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诫子书》中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险躁则不能治性三、【合作探究,不议不讲】一、活动:领会“诫”之深刻。1.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淡泊、立志、惜时”的条件,结合文中语句,思考这三个条件之间的关系。学习小助手可以抓住“以”这个字的理解来弄清三者之间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二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2.文中作者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淡泊、立志、惜时”三个条件,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体验,请讲给大家听,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示例: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想增长自己的才干,必须要多读书,读好书,从书中汲取营养来滋养自己的人生。二、活动:品析“诫”之有力。.文中多处运用了“非……无以……”的句式,请摘抄出来,谈一谈这样写的好处。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些句子是双重否定句,换成肯定句就成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学以广才,志以成学。”这样表达意思虽然没有改变,但是不如原句有感染力,不如原句语气强烈,原句有力地强调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为读者清晰地呈现了“学”“才”“志”二者的关系。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句中的“不能”“不”起了什么作用?学习小助手讲道理可以从正面阐述,也可以从反面论证。想一想,这些句子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证的呢?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呢?这几个句子都是从反面论证的,明确揭示出了“淫慢”“险躁”、不惜时的严重后果,即“不能励精”“不能冶性”“不接世”,这样与前文形成对比,有破有立,论证有力,使儿子认识到这些严重后果,从而按父亲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3.文中运用了许多对偶的句子,请诵读这些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小助手: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使用对偶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练集中,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政德才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例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分析:多用对偶,精简地传递了作者的意图,鲜明地表述了作者的观点。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更易为人接受;句子整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三、活动:感受“诫”之深情。以前,大家只知道诸葛亮是一位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的“神人”,这篇文章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片为人父者的深情。请你再次诵读全篇,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作者于劝诫之中饱含的深情。示例:“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中的“枯落”“悲”“穷庐”这些坷语形象地写出了人生荒废、事业元成之人晚境的凄凉。作为一个父亲,诸葛亮为儿子描述了这样的一种人生晚境,并发出“将复何及”的感慨,告诫孩子:到了那时候再后悔已元可奈何了!文章就在这种感叹中收尾了。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希望用这种方式给儿子深刻的警醒,爱子之心可见一斑。备选问题:有人说,诸葛亮在本文中除了强调“静”的力量,还提醒儿子注意节俭的力量、计划的力量、性格的力量、时间的力量,请你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1.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诸葛亮告诫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2.计划的力量:“非淡泊元以明志,非宁静元以致远”诸葛亮告诫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如此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把将来计划妥当。3.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告诫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做出种种平衡取舍,要“励精”,也要“治性”。4.时间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诸葛亮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时间管理”是现代人的观念,但仔细想一想,时间其实是元法被管理的,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多也不少,唯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才是最佳方式。拓展延伸:有关诸葛亮的典故、成语、俗语、歇后语典故: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孟获,隆中对,等等。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足鼎立;欲擒故纵;等等。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事后诸葛亮等等。歇后语: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思维导图】【自我总结、反思促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德才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