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

ID:1188765

大小:52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2-07-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论语十则练习题一填空:1、子名____,字_____,_____时期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家,____家,是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2、《论语》是___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容是记录的一部书。二、原文填空1.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来,?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3.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子的话,,5.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6.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8.《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9.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10.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11.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并阐述为:,。12.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13.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四、解释加点的词:时习不亦说乎不愠吾日三省吾身不信传不习温故罔殆诲女是知弘毅五、翻译句子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六、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可修编.. -.学习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4从本文找出八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三个。5你对本文的哪一则感受最深,谈谈你的理解。6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7宋开国丞相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8、“有朋自远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9、在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那些风呢?10、“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11、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12、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中子的话加以分析。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4、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桃花源记》阅读练习题一. 晋中……怡然自乐。(03,04)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①穷       ②舍      ③悉      ④属      ⑤俨然      ⑥缘2.  翻译下面句子。①     渔人甚异之。②     林尽水源。③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修编.. -.⑤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  下面诉不尽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通风换气 B。政通人和 C。通霄达旦 D。博古通今4.  依据文中的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桃源的山洞口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面对桃花源中人们进行了描写?答:6.  用文中的原句填空:    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中“豁然开朗”一语在现代汉语中用来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请你按这一语意造句:8.课文从桃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9.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文段节选自《     》,作者是_______,名____,字_____,_____(朝代)人。11.第四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可修编.. -.12.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04) 13.《桃花源记》中描写草和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04)二.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交通                                  ②绝境  ③无论                                  ④妻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问今是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  ③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 3.下列句中带点的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用简要的话概括整个故事中“渔人”的行踪,并填入框:发现桃花源→ → ..可修编.. -. 5.找出写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6.文中“惊者”“问者”“叹者”“不知者”指______;而“答者”“辞者”指_____。 7.下列句子都省略了主语,请选出省略同一个主语的一组(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见渔人,乃大惊 ③具答之 ④皆叹惋 ⑤停数日,辞去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8.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9.下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B.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C.桃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10.渔人临走时,桃源人为什么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可修编.. -.  11.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晋’,竟成了桃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要的话来回答。    答: 12.村中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屋舍俨然 B。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C。寻向所志/寻病终 D。寻向所志/处处志之 14.文段主要写两面的容:一面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面写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    答: 16.“自云先世避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在联系?    答:    (2005年) 17.每个人都曾构想过自己的理想,请用恰当、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你的理想国。..可修编..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年级语文上《陋室铭》复习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诸庐,西蜀子云亭。子云:“陋之有?”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1)有仙则名 名:(2)斯是陋室 斯:(3)惟吾德馨馨:(4)陋之有 :(5)谈笑有鸿儒鸿:    儒:   。(6)往来无白丁白丁:  (7)可以调素琴调: (8)无案牍之劳形劳:     形:2、解释下列各句中相同的字。(1)①无丝竹之乱耳 之:②陋之有    之:。 ③辍耕之垄上  之:④操蛇之神闻之 之:。(2)①无丝竹之乱耳 乱:②自云先世避时乱 乱:。3、身居陋室,却不感到简陋,你对此有看法?4、(1)本文选自《》,作者是代的家、家(填人名),他的字是。文题中的“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2)用原文回答:①本文的主旨句是:,。②本文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③表现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情状的句子是。(3)指出“龙”、“仙”比喻什么?。(4)《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生活情趣。5、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从全文容看,作者具有怎样的生活情趣?7、本文题为《陋室铭》,而作者..可修编.. -.却没有直接去写陋室,为什么?既然是陋室,作者就应该倾其笔写尽其陋,然而作者又没有去写其陋,相反却极写其不陋,这又是为什么?8、作者从哪几面描写陋室的?9、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10、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陋之有”,到底这屋是陋还是不陋?11、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12、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子的话有什么作用?13、文中谈到“诸庐”“子云亭”其目的是什么?14、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15、文中陋室的主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德给我们以启迪。在我们学习的古诗文中,还有类似的精神的名句,请你写出两句来。论语》答案:一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儒二儒子言行《孟子》《大学》《中庸》三1不亦说乎不亦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5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7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理解填空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有朋自远来不亦乐乎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7三人行必有我师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0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2、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五1按一定时间“悦”的古字愉快生气发怒每天反省..可修编.. -.真诚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旧的知识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有害通“汝”你通“智”聪明刚毅2⑴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⑵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真诚了呢?⑶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⑷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⑸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⑹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遥远。⑺(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⑻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3学习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成语: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亦乐乎择善而从解释:任重道远: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遥远,比喻责任重大择善而从:选择其中好的跟着做,指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习这些优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5略(任选一则,谈出体会则可。)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读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道出(强调)了《论语》在人格修养(修身)和治理(治国)面的巨大作用。4、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中心):学习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法,做人要有很好的道德修养。8、“有朋自远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朋”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所以“不亦乐乎”。9、在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那些风呢?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10、“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可修编.. -.这是一种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与求学面得到提高。11、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一个好老师应该是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的知识中有所发现。强调要独立思考。12、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中子的话加以分析。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的关系,只学习不会思考,则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如果只思考而不能学习则会有害,因此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嘲笑,那么就不要嘲笑别人,而要尊重别人。俗话说就是“拿人心比自心”,就是从自己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替别人考虑一下。这是一种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这是人间多一份温暖的前提。所以我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4、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必然,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桃花源记》答案: 一.1.①穷尽,走完 ②丢下,房屋③全④类⑤整齐的样子⑥沿    2.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就没有了。       ③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④男女的穿戴,都和桃源外的人一样。       ⑤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⑥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懑意足。    3.A 4。武陵一条两岸是桃花林的小溪的水源处。..可修编.. -.    5.活动,穿戴,心情     6.夹岸……缤纷 甚异之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略    8.生活环境社会风尚9。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不足为外人道    10.略    11.以前未见过桃花源;桃花林面积之广;桃花林没有其他树种;景色优美。    12.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二.1.略    2.①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不再从这里出去。       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晋了。       ③这个人为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3.C 4。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6.村人 渔人 7。B8。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9。C    10.桃源人不想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进桃源。..可修编.. -.    11.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闻世事。 12。先后避……间隔。13。B    14.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村人自叙来此避难的经过    15.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禄为耕。    16.第一句是反映为避乱而出走,明曰“时”,实为东晋,战乱频繁,不堪重税,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花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听者的“皆叹惋”既与“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   17。略陋室铭参考答案:1、(1)著名(2)这(3)品德高尚(4)什么(5)大指读书人(6)平民(7)调弄(8)使----劳累形体2、(1)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2)宾语前置的标志(3)到,往(4)助词,的代词,这件事(5)扰乱(6)战乱3、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不要在意物外条件的好坏。4、(1)全唐文唐文学哲学禹锡梦得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可修编.. -.(2)用原文回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比喻道德高尚的人。(4)保持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5、b6、高雅脱俗,安贫乐道。7、(1)作者以山水引出陋室,而后以仙、龙喻德馨,这就自然而然引出本文主旨。(2)陋室之所以不陋,都是因为在陋室之中居住的人是一位志趣高尚的人,这就更好地体现出那种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8、生活环境、日常生活、交往人物三个面。9、远离官场,是因为作者长期遭受贬谪,更不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更见他高洁傲岸的节操,并不是消极避世。10、这恰是本文反向立意的作文技法之所在,说是陋室,是为了引出“惟吾德馨”的主旨,而结尾的“陋之有”运用的是反问句,这样看来陋室自然不陋。11、(1)类比,引出中心、(2)类比陋室(3)暗喻惟吾德馨12、画龙点睛。表明陋室因主人品德高尚而不陋,表现了高雅的志趣。13、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名贤一样,安贫乐道,品德高尚。..可修编.. -.后一问略。1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使用工整的对偶句式,“绿”、“青”色调搭配和谐,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1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亮..可修编..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