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ID:1188957

大小:23.91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2-07-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  课题:《论语》十则  课时:两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准字音,明确字义:愠、罔、殆、谓、哉、焉等。  能力目标:准确诵读课文,并在理解每一则语录的基础上背诵及默写课文。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十则语录的深刻内涵,带领他们学习古人高尚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  1、字词。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等自行理解、记忆。  2、语句。引导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翻译并准确表达每则语录,学习古人可贵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或为人处事等。  三、教学难点  在理解字词,懂得翻译的基础上,能像古人做的一样。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语文第二单元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了。  问1:还差哪一篇课文没有讲呢?(让同学生回答《论语》)  问2:没错。那大家看一下课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一二单元学过的课文中,形式是不是很不一样?(让学生回答形式是文言文)  问3:对,就是文言文。很多同学很怕文言文啊,觉得根本看不懂它在讲什么,但是,要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不是白白度过的,我们那些先辈,那些古人的智慧,可厉害着呢!要是能学到一些,那受益的肯定是我们吧?  所以,我们今天就好好学一些我们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的话,看看他是怎么教育他的弟子的。下面,大家跟着我来朗读,同时把自己不会的字词画下来,边读边思考:到底论文中《论语》十则都讲了些什么呢?  (二)集体通读,整体感知  以领读的方式,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则一则地读,读完继续下一教学环节。  (三)孔子及《论语》简介  好的,课文读完了,不过,在正式进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还被尊为“圣人”,他的学说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甚至被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四)精读课文,分则讲解  《论语》十则的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也很有特色——语录体,对吧?大家都知道什么叫语录体吗?  当然,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疑问,比如还是有些字词的注音和解释不懂,还是不太理解古人说的话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对不对?没关系,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解答。先看第一则。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疑难字词  ①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②时习:时常地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③朋:名词,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④说(yuè):通“悦”,愉快。  ⑤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⑥愠(yùn):生气,发怒。   ⑦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而”的用法  ①“学而时习之”:“而”是连词,表顺接。  ②亦(yì):同样、也是。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②“人不知而不愠”:“而”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  3、翻译  孔子说:“学了以后而又时常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会恼火,不也是君子吗?”  4、讲解  ①“学而时习之”中,孔子特别强调“习”的重要和乐趣。“习”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第一则完后,跳到第三则先讲)  ②“有朋自远方来”,为何而“乐”?(“乐”因: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  ③“人不知而不愠”句中,怎样理解“君子”的内涵?(我们听过“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句话,由此可见君子有一个特点,那是什么呢?——有修养。问学生:什么样的人才会动手打架?孔子所说的“君子”很显然是有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他,他也不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这种做人的态度,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呢?)  5、小结  这一则语录中,“学而时习之”讲的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人不知而不愠”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6、板书(简要提醒学生记下破折号右边对应的即可)  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学习乐趣  人不知而不愠——个人修养  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刚才我们讲了“习”的方法,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跟第三则谈到的意思很相近,我们就先看第三则。  1、疑难字词  ①“故”:“旧”,与“新”相对,此处引申为“旧有的”、“原来的”。  ②知:领悟。  ③可:可以。  ④以:凭借。  ⑤为:作为。  2、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却能有新的领悟,这样的人便可以做老师了。”   3、讲解  大家知道吗,外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叫艾宾浩斯的,他做的研究表明:人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随后趋于平稳。所以,我们同学复习时最好能在遗忘大量开始前进行,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看课文,几千年前的孔子竟然也知道这个原理,还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掌握牢固了,还不容易领悟出新的知识吗?所以啊,同学们在能力范围内,最好反复思考、定期复习,这样容易有所心得,有所体会。这么好的一个方法,大家如今学了一定要会运用才不浪费哦。  4、小结  这一则说的还是学习方法,指出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能领悟新的知识。在这里,“温故”和“知新”并重,强调新旧交替的连续性。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大家猜一下:把一块铁放在门口,那么铁就会生锈;那如果把一块金子放在门口,金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答案是:被偷走!)这是一个笑话,但通过这个笑话我们也能看出:铁放久了不用,甚至任凭它风吹日晒,后果将会怎样呢?没错,只能生锈,没用了。有一句老话说:“刀不磨不生锈,人不学会落后。”呵呵,当然,现在我们有不锈钢刀啦。不过,这老话也有它的道理,什么道理?——大脑就像刀一样,不开动脑筋,就会生锈呀。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可他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呢?答案很简单:他积极思考!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现在我们看第四则论语  1、疑难字词  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dài):有害。   2、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3、讲解  这两句都包含了“学”和“思”两个字。“学”当然是指学习,“思”则是指思考。我们从孔子这句话必须认识到“学”与“思”的关系。我们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赶紧思考,然后想办法解决,千万不能越积越多,否则日子久了,想不迷惑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  那“思而不学”呢?爱迪生在青年时候,曾经流浪过一段时间,可是他并没有放纵自己,不理世事。相反,他一直努力读书、做实验、研究和工作。倘若他空有满脑子奇思妙想,却不懂实践操作,又怎么能做出奇妙的发明呢?流浪期间不再思考,不再动脑,对他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有害的,是不是?把爱迪生的例子套到孔子另外半句话上,就是“思而不学则殆。”  这样说,大家理不理解了呢?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在学习上,必须注重“学”与“思”的关系,不能只偏重其一,光“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  第五则子曰:“由诲汝(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1、疑难字词  ①诲(hùi):教导  ②女(rǔ):同“你”,人称代词。   ③知(zhì):通“智”,明智。  ④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⑤乎:语音助词。  2、翻译  孔子说:“由!教导你的内容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啊!”  3、讲解  为什么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我不知道可别人知道,我多不好意思说出来啊!一说别人就知道我比别人笨啦!所以自己不知道的,不能说不是不更好吗?可孔子为什么教导我们要老实承认自己“不知为不知”呢?  明确:所以我们要“不耻下问”(下:指任何行业、任何人,只要在某一方面比我们强,向其请教能使我们有所裨益的都行)。那么,对于我们知道的东西呢?是不是要大家一起分享呢?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我们就有两个思想。”别人不知道,我们更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教给别人对不对?好东西就是要一起分享!  好,按照这个意思,孔子另一句话怎么表达呢?我们来看第七则。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言行要谨慎,不要太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诚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板书 初中音乐教案  篇二:初中音乐八年级全套教案  八年级上册  教案设计  篇三:初中音乐教学设计  《大海啊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受三拍子的起伏,能够用正确的节奏来为歌曲伴奏,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能力目标:注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让学生通过模仿、体验等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情感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母亲、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思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诗是表达思乡之情的?谁来朗诵一下?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都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思乡诗。  师:在“故乡”这两个简单而朴素的方块字中,蕴涵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积淀下来的思想哲学、民风民俗,中国人走到哪里,都会在故乡情结中良久徘徊,别离之愁、思归之渴,这种情结如同生命一样古老而常新。这种情结不但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好多歌曲也以此为题材。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思乡的歌曲。  二、新课教学  1、初听音乐,设问:它的基本情绪和情感是什么?简单介绍词、曲作者及歌曲创作背景  2、第二次听赏,设问:这首歌曲是什么节拍?演唱形式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  (1)出示幻灯片:3/4拍,强弱规律为强弱弱,让学生用拍手等肢体动作体验3/4拍的强弱规律,并学习3拍子的指挥图示。   (2)出示幻灯片:二声部合唱歌曲。  3、歌曲学唱(请学生打开课本26页)  (1)高声部旋律学习:a、老师范奏(唱),学生划拍默唱,问学生音乐情绪的变化?前部分和后部分的区别?可重复演奏(唱),让学生体会发现。学生回答后可总结此曲的强弱规律,不同平常的四三拍强弱弱的规律,而是强强弱;b、学生跟琴学唱,注意音乐情绪的变化、力度的变化、四分附点音符后接两个十六分音符,演唱时要体现出来;c、学生自学,老师巡视释疑解难;d、课堂反馈(随机抽测,考察学生完成情况);e、教师点评,再次巩固。  (2)低声部旋律学习:a、老师范奏(唱),学生划拍默唱;b、学生跟琴学唱,同样要注意力度的处理以及前后情绪的变化;c、学生自学,老师巡视释疑解难;d、课堂反馈(随机抽测,考察学生完成情况);e、教师点评,再次巩固。  (3)歌词学习:a、按节奏朗读歌词(加强学生对歌曲节奏的掌握)。让学生展开讨论,歌词中“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如何去理解?为什么说“妈妈总在我的身旁”?引导学生去体验母爱,进而加深对歌词的理解。b、配乐朗诵歌词(加强学生对歌曲意境的理解)。带着刚才对母爱的体验,配乐朗诵。  (4)带词演唱:注意力度度变化以及情绪的处理,启发学生带着情感演唱。  (5)课堂反馈,抽一组上台演唱;  (6)完整演唱一次,请一学生担任指挥,老师点评;  (7)再次完整有感情地演唱全曲,抽一个学生担任指挥,几个学生打击乐伴奏,教师担任电子琴伴奏;  三、拓展欣赏:欣赏《梦驼铃》和《故乡的云》再次加深对思乡情结的理解和体验,引导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激发学生立志建设家乡的情感。  四、师生总结:   大海是宽阔的、又是多姿多彩的。生命源于海洋、音乐源于生命。同学们,让我们热爱大海、热爱生活,共同歌唱大海、赞美大海宽阔的胸襟吧!  五、下课礼式学生在《大海啊,故乡》的音乐声中和老师说再见。  《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  2、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教学重难点  理解主要音乐片断的含义、视唱爱情主题为本节课重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奏鸣曲式结构特点为本节课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前预习效果及导课。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喻户晓的民间传说,1959年还是上海音乐学院青年学生的音乐家何占豪、陈钢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感受它的无限魅力吧!  二、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创作时间、名词解释及奏鸣曲式结构图解,并让生自由讨论什么是奏鸣曲。  三、教师讲解、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作品完整欣赏。  引子:乐曲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呈示部: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译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少人听了段旋律都为之陶醉。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是费了一番苦心。当年他们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在创作《梁祝》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  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  (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铜管乐奏出了表现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紧接着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逐渐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越来越激化,但音乐突然停顿下来,   又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来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这时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式的手法“一问一答”,如诉如泣的曲调。  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哭灵投坟,乐曲运用戏曲中的紧拉慢唱的手法,将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至。(传说中在梁山伯归家后不久病故,祝英台得知后悲痛万分,她已下定了决心选择了一条道路,她与父亲约定,穿素服上花轿,并绕道梁山伯的坟前祭奠,父亲同意。那天祝英台来到坟上向苍天哭诉后碰碑自尽。)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乐队奏出赞颂的音调。  再现部: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而这已不是人世间的美景,而把我们带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当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开,祝英台纵身投入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双蝴蝶),我们又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爱情主题”。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这一动人的情节。下面我给同学们朗读一段“化蝶”的歌词。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人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  四、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我们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是那动人的音乐调动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悲愤、时而憧憬等等。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于音乐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丰富了许多许多,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我们人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  五、课后作业  (1)分组讨论,设想音乐结局。   (2)视唱爱情主题。  《难忘今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听觉上视觉上观察体验音乐的突出特征  2、能力目标:能用圆润流畅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这首歌曲。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能力,能用多种形式展现歌曲魅力。教学重点  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理解歌曲的文化情感内涵,对其进行创作与表演。  教学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大屏幕上展现出影视资料(历届春节晚会中的轻歌曼舞)学生置身于美好的情景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的走进音乐。  二、新授歌曲,体验感情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那首每年“春节晚会”的压台戏《难忘今宵》。教师简单介绍词曲作者。  师:一起聆听李谷一演唱的优美动听的歌曲,结合大屏幕乐谱,思考:⑴歌曲中的两段歌词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⑵歌曲中哪些小节的旋律完全相同?  ⑶哪些小节的旋律相似不完全相同?  生:(答略)  (教师由其中的1、3、5、7、11、1213小节旋律特点教唱,学生随唱,其中第三小节的跳进旋律,看屏幕跟老师用tita读,用低头唱低音、抬头唱高音。)师:为什么歌曲中采用了这么多的十六分音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果把十六分音符都改为八分甚至四分音符,效果又会怎样?(师唱改编成的音乐)生:大量运用十六分音符,更能表达人们内心的激动,不能平静  (课堂中的情境提问,引导启发是关键,学生从问题中尝试对歌曲最初的了解,掌握旋律特点便于歌唱。声势训练运用,解决了教学歌唱的疑难问题,排除了学生对较复杂又相似节奏的心理障碍。同时通过比较、讨论曲作者运用的大量十六分音符,理解歌曲的内涵。所以在新授歌曲中,从问题—聆听—体验—思考—回答的思维流动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师:这首歌让你来唱,如何来处理它的情感力度变化昵?生(甲):深情地演唱,从“共祝愿,祖国好”开始力度强生(乙):第一小节用内在的情感演唱,第六小节对比前面小节稍强,第七、八小节相对前一小节稍弱师:(补充归纳)师:随琴有感情地演唱(师生)   三、拓展创造,师生互动  师:这首曲子是李谷一用民族唱法所演唱的,那如果我们把这首歌用美声加通俗来演唱效果又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2001年“春节晚会”幺红、满文军等演唱的《难忘今宵》。  (屏幕播放2001年“春节晚会”的《难忘今宵》)  师:《难忘今宵》这首歌以它悦耳的曲调、丰富的内涵,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四、展现自我  教师引导:假如你是小导演,你将想一想你将如何表演这首曲子,让他更生动,更形象,更富有创意?(例如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多种形式)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给予肯定表扬,鼓励,进行赏识教育,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小组即兴表演,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师深入其中,参与并巡回指导,最后师生在“青春大舞台”环节中展现自我,在团结合作中,培养自信。  五、自评与互评  先请学生代表点评,互相评价优缺点,再由教师点评,评出最佳表演奖、最佳歌喉奖、最佳创意奖、最佳搭档奖。  六、布置作业  请你回去搜集你喜欢的节日气氛浓厚的歌曲,下节课大家共同分享。  附板书设计   难忘今宵  1=F  走进音乐感受音乐美妙歌喉展现自我  《七子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七子之歌——澳门》,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歌曲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和回归祖国的激动心情。教学重点  1.通过多次体验学习演唱,加深对不同作品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理解;2.认识弱起拍在乐曲情感表达中的作用;3.通过对歌曲的演唱处理,表达歌曲的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情感加以融入唱好《七子之歌》,深刻理解澳门回归时,国人的激动心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