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论语》十则课件自制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论语》十则课件自制

ID:1188992

大小:1.08 MB

页数:43页

时间:2022-07-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论语》十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说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重点字词:饱、敏、慎、就、正、焉、君子这一则讲好学的态度、表现和要求 先生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译文: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有:同“又”。立:自立。不惑:遇事不疑惑。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从:从,遵从的意思;踰:逾,越过;矩,规矩。这则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重点字词:“女”通“汝”“知”通“智”怎样用一句话概括孔子在这句话中要表达的意思?学习要有谦虚的态度。 译文:先生说:“由!我教诲你的道理,你知道了吗?对待知识,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 三、乎1、语气助词(1)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吗”?如: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2)测度语气,可译为“吧”。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3)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如: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用在句中停顿处,可不译,相当于舒缓语气。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亦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3、用作助词,可作形容词词尾。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孔子很重视学,认为只有通过学,才能获得“知”。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里的“知”,不仅指各种文化知识,“困”也不仅指在知识上有疑问,因为孔子所说的“学”含有更丰富的内容。首先,它包括对个人在为人处事上的道德要求。 首先,它包括对个人在为人处事上的道德要求。如: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举凡尊重贤人、孝敬父母、尽忠国君、对朋友讲究信用等,都是个人的良好的道德修养。贤贤易色: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或者:尊重有道德的人,而看轻貌美的女色。 其次,它包括各种文化知识和文献(如《诗》《礼》等)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学习文化知识的根本目的也是获取真知,用以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并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盍:何不。共:动词,指共同享用。敝之:敝:使动用法。使……破、坏,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憾:抱怨,埋怨。伐:夸耀。施:张大,夸大。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关怀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先生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先生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朋友信任我,使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比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颜渊、孔子各自述说志向。子路的志向,见出其率性、豪爽;颜渊的志向,见出其谦逊、克己;孔子的志向,则见出其以“仁”为本的胸怀。谈谈孔子和弟子们的性格和志向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先生说:“吃粗粮,喝白开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先生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是忧愁悲伤。”【评析】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物,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解读】:这一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熟稳重,做事情要凭借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贪婪。应该说,孔子说这些的出发点,还是“礼”的规范。这则对我们今天加强个人修养,很有启迪意义。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言论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第二一三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思考讨论练习一(P21)论语里的“君子”一般是指道德修养达到完善境界的人,即具备了“仁”的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说话要慎重,做事须勤勉;“君子坦荡荡”,指君子因为依循于道,内心无私,所以精神上很放松自在,小人则相反,内心充满杂虑,所以总是忧愁不安;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要帮助人成就好的品德,而不是去助长别人的恶,这其实也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强调个人应该以修身求学为重,而不应在意能否出名。 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的混乱局面。为了建设理想的社会,孔子提出了具有完美人格的知识分子形象——君子,希望通过这种最理想的人去改造现实社会。孔子认为一般人都可以修养为君子,他以君子人格为标准,认为君子中居于高位。为治国安民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就是圣人;而与君子相对,只关心一己之利,心胸狭窄,不明事理,只知道随声附和,当官时骄傲凌人,喜欢吹牛拍马,穷困时便胡作非为的人就是小人。而君子人格通过历史的演绎,对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与精神影响是极其深刻与广泛的。 《论语》中有关“君子”语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泰然自若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泰然自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责己多能,而责人专能。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强调言行一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以求学问道为上,学有所成,自然能获得食禄,衣食无忧。但学习过程中应安于贫困。君子固穷。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安守贫穷。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积极修身求学,虽不求名而定能有美名,否则,表明修身求学功夫没有做到,应该以之为耻。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以言论为举人标准,不以状貌为取人依据。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做一个君子,要想着这九个方面:看到一个现象时,要想一下,是否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是否真正理解、明白所看见和看到的东西;听到什么的时候,要考虑一下,偏听了没有,轻信了没有;说话处事时,要想着自己的脸色不要冰冷地板着,任何时候脸色都要温和才是;要到考虑自己的态度是否恭谨,不论贵贱,自己的态度都得恭敬;说话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撒谎。是否说了实在话;做事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敬业、认真;有问题或疑问时,是否马上问人了,以求得正解。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自己要发脾气时,要想一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别人发怒;若是可以不劳而获时,要想一下是否取之有道、得之有义,是否自己应该得到。 课堂练习下列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两项是:A为国以礼,其言不让B夷以近,则游者众C木欣欣以向荣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及:等到得:泛指对财货、名誉、地位、美色等的贪欲。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意动用法,以……为乐译文 先生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同“智”,聪明、明智。译文: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这一段话,充满了辩证法,也是孔子对人的个性的深刻体悟,很能给人启迪。“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 仁,是孔门哲学中最高的德行,整部《论语》共有五十九章提到“仁”字、共用了一百零九个“仁”字,但是并没有一章很明确地为“仁”下定义。因为“仁”是道德圆融的最高境界,而每一个人的才性气质不同,成德的方向也不一样,所以孔子只是很具体地从各种角度开示人应该如何行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归仁:归,称赞。仁,仁人。目:纲目,具体的要点。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颜渊问先生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符合周礼,这就是仁。一旦人人都能克制自己,使言行都符合周礼,那么天下人就称赞你是个仁人了。(由此看来),实行仁道要先从自己做起,难道还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道的具体要点。”先生说,“不符合礼的东西不看,不符合礼的话不听,不符合礼的话不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请让我照着您说的这些话去做吧!” 【评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颜渊》第十二·二)注释:(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一个人若能以恭敬之心修己待人,自然谨慎有礼,言行有度,不会招致侮慢,这是敬慎的美德。待人之际,要能宽厚而包容,凡事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多留余地,自能获得众人的爱戴和拥护,这是宽容的气象。接物处事时,诚恳信实,无所欺瞒,自能得到长官、朋友、部属的信赖,这是真诚的品格。做事剑及履及,勤快敏捷,有效率,不拖延,自然有显著的工作绩效,以服务社会,这是勤敏力行之德。而"力行"则"近乎仁。"(语见《中庸》)如果有了利益,一定要分润给大家,而不自私独享,如此,自能让人感恩怀德,图谋报答;在做事时,大家都愿意接受任使,出力相助,这是广施泽惠的道理。总之,恭、宽、信、敏、惠都是仁心仁德的表现,而此五德必须在与人相处、与事相接之际,随时随地,力行实践,久之,自能日臻仁境了。 孔子的“礼仪”观各尽其能,各司其职该做则做,不做则休克制自己,控制欲望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