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教学设计参考教案之一 教学目的 一、教育学生懂得温故知新、学而不厌等道理。 二、初步学习“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特点和重点是:理解每一则的大体意思和内中蕴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意思;弄清课文中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当堂完成课文背诵。 四、学生初读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虚词上纠缠,以免枯燥乏味,丧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五、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人: 同学们已经懂得了不少有关学习的道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论是谈学习的。今天,我们读了《论语》十则,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板书课题)《论语》,读作l*ny(,“十则”,十条。 二、布置自读课文。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确读音:愠、罔、殆、谓、哉、焉。 2.思考:《论语》是怎样的一部书?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3.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 温故而知新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择其善者而从之 三、学生自读课文,回答上述问题。 明确: 1.愠y)n罔w3ng殆d4i谓w8I哉z1i焉y1n 2.据“阅读提示”和课文注释回答。(略) 3.“故”,旧知识。“愠”,怨恨。“厌”,满足。“倦”,疲倦。“善”,优点,好的方面。 四、讨论重点内容。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3.“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提示: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五、学生先背诵课文,然后完成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不亦乐乎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默而识之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敏而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 3.根据“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归类。 (1)敏而好学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 4.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1)不耻下问(2)默而识之(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何有于我哉 5.简答题 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怎样? 参考答案 1.y@yu8y)nw3ngzh@d4i 2.敏(资质),聪慧灵敏;厌,满足;诲,教诲,教导;习,实习;愠,怨恨,恼恨。
3.表顺接(1)(2)(4)表转接(3)(5) 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2)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3)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4)哪一样我能有呢! 5.孔子认为,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这样的人却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优点,吸取过来;他的缺点,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实际上,在孔子看来,任何有可取之处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自己都应当向他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背诵前六则或前四则,讲大意,说体会。 二、研习新课 1.学生自习后四则。 2.查字典、词典,弄清下列词儿的读音:诲、逝、好、夫。 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上四个词儿的读音和意义。 诲hu@教导教诲 逝sh@流过过去 好h4o爱好 夫f&吧,语气助词。 三、自读,翻译 孔子说:“仲由,教诲你知道它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孔子说:“知道这个的不及爱好这个的,爱好这个的不及以这个为快乐的。” 孔子在河流上说:“流过去的东西也许像这个水吧,日夜不停止。” 孔子说:“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吃饭,通宵不睡觉,因为在思考。但没有效果,不如学习呀。”
四、讨论重点内容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什么是真知? 明确:强不知以为知,不是严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讳疾忌医,也是自我欺骗,很多人因此造成损失,乃至形成恶果。我们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是为什么?你有这种体会么? 明确:这是学习心理的三个阶段:“知之”只是一般的“知”,并未养成强烈的欲望,未必能坚持学习,取得效果;“好之”便大有主动性,便有了感情和兴趣,便不以为苦;“乐之”则以此为乐,刻意追求,亦即由爱好成为志趣,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达到最终目的不可,这才是学习生活上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境界。 (同学们可以谈谈自己在学习上处于哪种境界,如何努力;也可以谈谈别人。厌学是学习的大敌。) 3.看到流水就发出感叹,为什么? 明确:一方面,宇宙万物是时时刻刻毫无休止地运动发展,在催人奋发;另一方面,流水一去不复返犹如人的年岁,应当及时努力,创造业绩。(这种警句格言应当念念不忘。) 4.为什么“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明确:实践才能出真知。书本知识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但是,单单学习书本知识还远远不够。这里说的学习,既指社会实践,也指书本知识,当然,对待书本知识也要具体分析,不能照单全收。 五、练习 1.学生背诵课文并抄写。 2.积累以下词语: 诲逝昼寝是为夫尝 3.就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写一篇短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