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扁鹊见蔡桓公》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学习:第17课《论语》十则第18课《扁鹊见蔡桓公》同学们,在本册教材中五、六单元都是古诗古文,所选课文既有描绘田园风光的佳句,又有关于学习,关于道德修养的警句,还有词句轻松而内蕴丰富的小故事,这些作品都是传世不衰的名篇,学习这些古诗文,让大家初览祖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培养自己对古代文化的品味和审美情趣,积累一点儿文言语汇,为将来学习古文奠定基础。古诗文都需要背诵、默写,为使这个难点分散,我们第五单元提到第三单元的位置上来学习。二.学习重点:1.了解古文的作家作品。2.识记文中的生字、实词,了解一些虚词的用法。3.理解每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及其蕴含的哲理。三.请跟老师一起学:第17课《论语》十则(一)关于作家作品“《论语》十则”是以《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的十条。这都是孔子在不同的时间与弟子们的谈话记录。“论”(lún)的意思就是“编纂”的意思,所以有标题可知:《论语》是记录孔子的谈话和他与弟子问答的书属于语录体的散文集。《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的,全书共20篇492章。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相传弟子先后有三千人,著名的有72人。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自汉朝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二)基础知识1.通假字:“说”通“悦”,愉快。“知”通“智”,智慧。“女”通“汝”,你。2.重点词语解释: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罔:迷惑。殆:疑惑。耻:动词,认为……可耻。是以:因此。是,这、此。以,因为、由于。默而识之:“识”读作zhì,记的意思。川:河流。斯:这,文中指河水。逝:流逝。舍:止息。尝:曾经。诲:教导。
愠:怨恨。善者:指优点。倦:疲倦。厌:满足。(三)按内容归纳句子1.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2.谈学习态度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谈学习兴趣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谈个人道德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四)从本课中提炼的成语: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第18课《扁鹊见蔡桓公》(一)关于作家作品本文选自《韩非子》作者韩非。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思想家,喜欢研究刑名法术,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为法家的重要著作,在政治观上,提出重赏、主罚、重农、重战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哲学观上,继承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李子的某些辩证法因素,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权的立场和要求,书中还保存不少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材料。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买椟还珠”等。(二)基础知识1.正音:还走(xuán)立有间(jiān)不应(yìng)腠理(còu)汤熨(tàngyùn)髓(suǐ)2.通假字:“还”通“旋”,掉转,回转的意思。“汤”通“烫”,用热水焐。“剂”通“齐”,药剂。3.重点词解:腠理:皮肤的纹理见:拜见。
故使人问之:特意。居:经历、停留。及:达到。应:答应、理睬。遂:于是。熨:用药热敷。属:管。无请:不再过问。益:更。索:寻找。有间:一会儿。将恐:恐怕要。(三)课文分析本文以蔡桓公的病情发展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叙了桓公因讳疾忌医而致死的故事,说明了人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二见桓公、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四见桓公,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间接写出桓公病情严重的程度。“已逃秦矣”既表现扁鹊对桓公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桓公讳疾忌医的特点也写得很传神。一句“寡人无疾”,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不应”“不悦”,冷冰冰地拒医生于千里之外。“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写出桓公对医生的偏见。这是他“遂死”的根源。(四)重点句子解释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2.“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那是)司命神所管的,(医药已经)没办法了。3.“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现在(桓公的病)已在骨髓了,我因此不再过问了。【模拟试题】一.按课文填空:1.三人行,;择其,。2.疾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3.学而不思;思而不学。二.阅读下面三则语录,回答问题: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1.这里“子曰”的“子”是指,他是我国时国人,是古代伟大的、。《论语》是记录的书。2.第2、3两则语录中带“而”字的句子归类。转接:顺接:3.三则语录,讲学习方法的是,讲学习态度的是,讲道德修养的是。4.译句:(1)何有于我哉:(2)诲女知之乎: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②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1.写出下列通假字:(1)“还”同(2)“汤”同(3)“齐”同2.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义(加点的)居悦走故索请3.翻译划线的句子:①②4.蔡桓公的病情步步严重,文中的词语是“在”,“在”,“在”,在“”我们常说的(成语)就是出自这个小故事。
【试题答案】一.1.必有我师焉;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汤熨之所及也;针石之所及也;火齐之所及也;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3.则罔;则殆二.1.孔子;春秋;鲁;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2.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默而识之3.学而时习之、默而识之;知之为知之;人不知而不愠4.(1)对我来说这有什么呀?(2)(我)教你的知识你都懂得了吗?三.1.(1)旋(2)烫(3)剂2.表示经过的时间;高兴;跑;特意;寻找;过问3.(1)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的病当作自己的功劳。(2)现在桓公的病已经到了骨髓里,我因此不再过问了。4.腠理;肌肤;肠胃;骨髓;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