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则 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则 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ID:1189198

大小:62.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7-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积累理解“温故而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失于人”等词语。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3、理解并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成熟处世的思想修养。5、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多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的内容[学习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课前准备一、文学常识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孔子及《论语》,写在下面。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焚书坑儒导致),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传不习乎()是知也()三省()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弘毅()()凋也()其恕乎()三、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尝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把你不清楚词义的词语、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写在下面。[学法指导]:古文翻译是指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古文翻译的过程是全面运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过程,所以翻译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1、留“留”,就是保留。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如:①余常于土墙凹凸处。②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原文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2、“删”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3、“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例如:徐喷以烟。译文:慢慢用烟来喷(他们)。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例如:徐喷以烟。译文:慢慢用烟来喷(他们)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五、十则论语有谈求知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有谈修身做人的,仔细体味,按要求归类谈求知态度的:谈学习方法的:谈修身做人的:课堂学习 一、导入:二、了解背景知识有关孔子及《论语》的知识三、朗读,教师正音。四、小组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翻译每则文义,解释重点词语。(1)默写: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①释词时:说:朋:知:愠:君子:时常/同“悦”,愉快/志同道合的人/了解/生气、发怒/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②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③这则文字讲了什么内容?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讲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个人修养。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修养之乐。(2)默写: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①释词日:三省:为:谋:忠:信:传:每天/多次反省/替/谋划/尽心尽力/真诚、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②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③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为别人办事与朋友交往温习知识忠(尽心力)信(诚实)习(温习)(3)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默写:①释词故:可以:为;学过的知识/可以凭借/做 ②翻译: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③这则主要讲什么内容?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图解:温习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将旧知识融会贯通有所发现获取新的知识(4)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写:①释词而:罔:殆:却/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有害②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③这则主要讲什么内容?这则文字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5)第五则:"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写:①释词女:知:通“汝”,你/通“智”。②翻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③这则主要讲什么内容?学习要有谦虚的态度。(6)第六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默写:①释词贤:②翻译: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一样的毛病。③这则主要讲什么内容?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7)第七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写:①释词三人:择:善者:②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③这则主要讲什么内容?讨论善于借鉴别人的学习态度: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8)第八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默写:①释词弘毅:②翻译:曾子说:“士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③这则主要讲什么内容?讨论为理想而奋斗的正确做法:坚持奋斗,任重道远,死而后已。(9)第九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默写:①释词凋:②翻译: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10)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总结——积累】1、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的无法形容了。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2、通假字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  女同汝,表示你,不是通假字,而是两字在古代意思相同。  说“悦”的古字,表示愉快,不是通假字,而是由于古代并无“悦”字,在古代“说”就相当于“悦”后为与说话的“说”区分人们造出了“悦”字。3、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4、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拓展延伸1、填空:(19分)①《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收集整理而成。孔子,名,字,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②“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五经”指、、、、。③生活中用来教育人们要谦虚,不要狂妄,不懂装懂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论语(  )不愠(  )三省(  )罔(  )殆(  ) 3.判断下列各句有没有通假字,如果有,请写该字及其本字、读音、意义。(8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诲女知之乎(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6分)(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4)择其善者而从之(从:)(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岁:)(6)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恕:)5.请写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四个。(4分)6.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20分)(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⑸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本文所选十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学习态度;⑵学习方法;⑶思想品德修养。请分别就这几个方面各举两则。(6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8.“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6分)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任重而道远()  择其善者而从之()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10.写出你所积累的其他出自《论语》的格言警句至少2句?(4分)                                                                          11.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4分)12.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4分)                          答案1.⑴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儒家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丘仲尼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⑵《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Lúnyùnxǐnɡwǎnɡdài3.⑴“说”通“悦”,yuè愉快。⑵无⑶“女”通“汝”,rǔ你⑷“知”通“智”,zhì智慧4.⑴生气、发怒⑵学过的知识、旧知识⑶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有害⑷听从,采纳⑸年⑹大概儒家推己及人,仁爱待人5.(一日三省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选四项6.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⑵在温习学过的知识的时候,能够有新的体会,就可以把他当作老师了。⑶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⑷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去学习就会有害。⑸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想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依次是: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顺接9、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有自我修养。意思相近即可10、略。1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