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鲁迅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旧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几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 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情感目标:理解作品的批判性。二、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掌握;2、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诉学生的道理。三、教学难点文章思想深刻,学生理解主题,存在一定困难。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同学们还记得这首诗吗?谁能告诉我诗的最后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吗?虽然诗中没有直接描写儿童放风筝时的情景,但是,从诗的最后两句我们能够看出孩子们一放学就迫不及待地趁着东风放风筝,我们能够想象他们放风筝时那种欢乐愉快的心情。还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每次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我们便会想到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多么想重走一回童年,只因为风筝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二).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下面来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
提问: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们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时候,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安。(三)、进入课文:(提前已让同学们预习了,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1,给加点字注音并理解下列词语的词义。huángsèshíchàlíngdīngxián惊惶瑟缩什物丫杈伶仃嫌bǐwùzhìnüèduò可鄙恶掷虐 堕yìqiáocuìmúwúgōngchéng苦心孤诣憔悴模样蜈蚣惩罚伶仃:(líng dīng ;孤独,没有依靠)憔悴:(qiáo cuì;瘦弱,不好看)嫌恶:(wè ;厌恶)惊惶:(huáng ;惊慌)瑟缩:(sè ;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苦心孤诣:(yì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多音字,2,给下面的字注音并组词。shí什物mó劳模什模shén什么mú模样è凶恶恶ě恶心wù嫌恶(四)、 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文意。,1、 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生思考:(1),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听完后用一句话回答。明确:要表达鲁迅先生内心深处的悔意。表现了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文章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整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环境描写烘托出我的悲哀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悲哀)(2)思考:①本文回忆了童年生活中一件什么事情?鲁迅先生对这件事有什么感受?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明确:①
文章主要写鲁迅小时候不让小兄弟放风筝,并进行粗暴干预的过程,以及成人后鲁迅先生明白了游戏之于儿童的重要意义之后的自我反省。 ②文章以“风筝”为线索,可以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1—2)写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风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3—4)当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风筝给他造成的伤害。第三部分(5—11)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了这件事。第四部分(12)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五)、 赏读第一部分1、 齐读第一部分,思考:文章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整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环境描写烘托出我的悲哀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悲哀)这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从文中找出能表达“我”思想感情的语句。明确;此部分描写了北京的春天放风筝的情况,也描写了自己家乡放风筝的情景。看到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2、 探究:为什么看到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什么?“我”“悲哀”的又是什么?明确:故乡放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从结构上看,用这句话引出下文。“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是“久经诀别的久经逝去的”?为什么又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作者离开了故乡多年,依然怀念着小时后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温和的春天,而北京此时却是肃杀的严冬,竟然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六)、 小结(七)、 作业熟记课文生字词,温习课堂的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文章内容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全文,学习了文章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风筝》。二、分析文章(一)第二部分(3—4自然段)1.找出文中对小兄弟入迷情状的描写的词句,说说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第三自然段)入迷情状: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她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让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2.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我”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了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二)第三部分(5—11自然段)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一下子意识到当初不准小兄弟放风筝是错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对“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3.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作者扼杀了小兄弟喜欢游戏的天性。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所以他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但是当作者想要给弟弟道歉时,弟弟却说出“有过这样的事吗”,让作者想要补过的心倍受打击,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5,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小时候,自己对弟弟精神的虐杀,弟弟却逆来顺受,全然忘却。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表现出了封建的老幼尊卑传统观念对于儿童天性的抹杀。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而“我”沉重的心情也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三)第四部分(12自然段)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四)课堂总结请同学之间讨论,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要求: ①选择你最有兴趣的角度,进行讨论,看看哪个组的同学讨论得最好,回答得最好。 ②时间:3分钟 ⑤学生讨论后,回答: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教师小结] :(总结学生表现情况:黑板上 给这一组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A、有手足情;B、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 C、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D、有小兄弟毫无怨恨的思想内容;E,还集中表达了“我”
的悔恨、自责、悲哀的情感。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五)、 作业以“童年”为话题,写一件童年趣事。要求:叙述清楚,描写生动,写出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