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人物形象分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

ID:1190147

大小:40.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7-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在《雷雨》中,上场的人物共有八位:周朴园、蘩漪、侍萍、周萍、四凤、周冲、鲁大海、鲁贵。我们就《雷雨》中两个“最有戏又最有争议”的人物:周朴园与蘩漪,看看曹禺是怎样根据生活本身复杂性来塑造人物的。1.周朴园周朴园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1)作家通过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主要考察了他的历史,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以及感情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以前一般认为,周朴园从一开始就只是封建家庭的纨裤子弟,他与侍萍的关系充分暴露了他虚伪的本质,他的行为也就是“始乱终弃”的典型,先诱骗了侍萍,后又为了与门当户对的小姐结婚而抛弃了她,只是当他知道侍萍投河自杀后才为了自己的良心而产生了忏悔之情。但现在一般认为,周朴园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受新思想影响的年轻人,他嘲讽他的儿子周冲的话能够很好地证明这一点:“你知道社会是什么?你读过几本关于社会经济的书?我记得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命比你这种半瓶醋的社会思潮要彻底的多!”他也曾有过想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要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爱是有过真情实感的,据情节,当年周朴园曾与侍萍公开同居三年,生育了两个儿子,他始乱终弃在封建大家庭里无疑也是离经叛道的。只是同《家》中的觉新等许多封建家庭的子弟一样,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不能与自己出身的阶级彻底决裂,最终又回到封建的阵营之中,背叛了侍萍,也背叛了自己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思念也不能就说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年轻时代的周朴园也曾追求过新潮,他身上并不乏现代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影响。他本可以成为新旧交替时期的一代新人,可惜最终他没有跨出那一道门槛,抛弃侍萍又回到了本阶级的阵营,与传统的封建力量达成了和解。这其中当然不能排斥周朴园个人品质和性格方面的原因。例如剧本通过蘩漪冷嘲热讽周萍“你到底是你父亲的儿子”。“哼,都是些没有用,胆小怕事,不值得人为他牺牲的东西!”要注意这台词中的“都”6/6 字,蘩漪斥责的不止是周萍,暗示读者那外表威严、冷酷、专制的周朴园也有性格懦弱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剧本提供的某些情节线索去推想,可能是环境的恶势力太强大,周朴园虽然为爱情作过一番挣扎,但最终投降了,背叛了侍萍。剧本借侍萍向周朴园诉说自己当年被迫离开周家时,不用“你”而说“你们”、“你们老太太”,暗示读者背弃侍萍的主要责任并不在于周朴园,而是他那个代表着封建传统规范了。不仅如此,周朴园在情欲上也自虐,对自己近乎残酷。剧本借四凤之口告诉读者周朴园念经吃素,并且“一向讨厌女人家的”。周朴园为什么要如此禁锢自己,不放纵自己的欲望,惟独对那个已经“死去”的侍萍念念不忘?他的这种怀念、忏悔、内疚完全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外化”出来了。比如爱穿侍萍绣过的衣服,—每年四月十八都要为侍萍做生日,无论家搬到哪里都要带上侍萍用过的家具,等等。有评论说这一切都是周朴园做给人看的,是虚伪的表现。但他经常独自一人长久地凝视侍萍的照片,难道这也是做给人看的?何况30年来一直如此,如果没有真情,恐怕难以做到。而当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的翻脸,也正是他不敢面对现实,也不想改变自己现状的懦弱的表现。(2)通过他与蘩漪的关系,则集中展示了他在现实中作为一个封建专制家长的表现。田本相的《曹禺剧作论》就谈到了曹禺对周朴园的真实发现,认为曹禺的杰出之处,“不在于他揭露一个具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而在于他揭露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封建性”。他的权威是绝对的,这符合儒家的家庭伦理原则。这种权威不讲道理,它本身就是道理,哪怕在没有直接目的和利害关系的时候,仅仅为了证明自身的不可挑战性,它也会有残忍的冲动和控制人的暴力行为。周朴园逼着蘩漪立即将苦药喝下去,就是为了贯彻自己的意志,确立一种命令与服从的秩序,这就是这个细节的文化意义。在这里,曾有过留学经历的新兴资本家周朴园,充当了作为文化遗传、沉淀到他血液中去的封建伦理的执法者。当一些作家还满足于反映“真实的生活”,笔触还停留在反封建和个性解放这两者的单纯联系之时,从封建官僚家庭长大的曹禺的艺术眼光却越过了它们,他意识到环境的制约性和人难以摆脱的沉重的历史负荷。认识这点,我们就不会简单褒贬周朴园这一类人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流露。(36/6 )而他与鲁大海、鲁贵和工人的关系,又从不同的侧面补充了他作为一个资本家的本质特点。周朴园的发家史带有野蛮的封建盘剥的血腥味。他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一次就淹死了2200个小工,他从每个小工的性命中捞到300块钱。正如鲁大海揭露的,周朴园“发的是断子绝孙的财”。他对付矿上的罢工工人,也采取野蛮的手段,勾结军警开枪镇压,毫无任何“文明”可言。2.蘩漪  作为整个剧本的灵魂,被称为《雷雨》中“最为炫目的一道闪电”的蘩漪,是个颇具评论价值的人物。有人在探讨谁是《雷雨》的主人公时,认为就是蘩漪。这也未尝不是一种见解。曹禺的确是最欣赏这个角色的。(1)她有自己的思想,敢于作出自己的决定,即使在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之后。她从情欲的解放中体味到精神的自由,重新找回丢失已久的生命力。“我不是周朴园的妻子,我不是周冲的母亲!”她就是这样一个敢于大胆释放自己的女性。正是这样,才把她与那些默默忍受政权、族权、夫权、神权捆绑的妇女区分开来,显出一丝耀眼的锋芒。(2)然而,蘩漪与周朴园一样,也是一位新旧结合的人物,按剧中的提示,她是一位“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这对于认识这个人物的所作所为十分重要。正因为如此,她才既渴望自由的爱情,又无力摆脱家庭的牢笼,甘愿受周朴园的凌辱。蘩漪虽然是周朴园明媒正娶的妻子,但只是他的第三任妻子(第一任是侍萍,第二任是赶走侍萍后娶的名门小姐),两人只有夫妻之份,并没有夫妻之情,周朴园当着周萍、周冲两个儿子的面逼她喝药的细节就是明证。在这样一个新旧参半的女性身上,作家有意识地强调了“原始的野性”,而点燃这一野性的火种,就是五四时期所有年轻人都向往和渴望的“爱情”。我们也可以看到,蘩漪之所以像几乎所有的大宅院中的姨太太一样阴差阳错地爱上了丈夫前妻生的大少爷,并不是因为她天生的变态,而是环境所迫,在她平时接触的人中,无人可爱。而她从来就没打算走出家庭(在这一点,她实际上并不如娜拉勇敢),也与她是一个“旧式女人”有关,她不愿也不敢走出家庭,一方面是因为她没有自立的能力(这与社会有关,娜拉的教训是很好的前车之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不愿放弃养尊处优的太太生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在蘩漪身上,作家并没有像五四时期的许多作品一样,要体现“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6/6 ,她与周萍的相爱,并不是为了反封建,也不是为了追求个性解放,除了满足自己的情欲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对自己丈夫不尊重自己的一种报复。在她的思想深处,有许多沉重的无法消除的封建思想意识,如她很看重“名分”,即使是与周萍相爱也有一种想摆脱摆不脱的“犯罪感”,对周冲与四凤的相爱,也觉得门不当户不对,自己已经是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但仍然用封建婚姻的标准去要求(实际上也就是残害)下一代。蘩漪对周萍既有情感的执著,也表现出过分的依附,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是个性的丧失。人们一般称蘩漪是“娜拉式”的人物。其实在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冲出旧家庭、追求个性解放上,她远不如娜拉那样坚定,对她这场不伦之恋也不宜作反封建意义上的过高评价。这种矛盾还未激化到非此即彼的程度,还未上升为冲突。因此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只能是通奸,还不是解除婚姻关系本身。虽然对周朴园充满了怨恨,但蘩漪根本就没打算过要冲出周公馆这座“死牢”,到更广阔的自由世界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她根本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更不愿舍弃养尊处优的太太生活。可以设想,如果蘩漪与周萍的私通并未中止,那么蘩漪与周朴园的家庭矛盾就不会那么激烈了。所以,有的研究者认为蘩漪“表现了一种为爱情与自由而献身的精神”显然是溢美之词。她并没有为爱情献身,“是你把我引到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路上去”,这是对周萍沉痛的谴责,也是蘩漪对自己与周萍爱情的否定。蘩漪的种种表现可以清楚地表明,这个人物并不是曹禺理想中的人物,但作家却对她充满感情,特别是对她的身上表现来的“蛮性”的原始力量加以礼赞,则显然与作家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阅历有关。曹禺对生活中的悲剧性事件特别敏感,可以说是这位悲剧性剧作家的天赋,当然又跟他的人生阅历和体验相关。曹禺早年生活的经历是不幸的,他生下来三天,母亲就去世,父亲是一个日渐潦倒的封建官僚,脾气暴躁,在家里动辄发火骂人,整个家庭气氛极其沉闷压抑。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曹禺,自小就充满恐惧心理,处处谨慎小心,非常孤独寂寞。成年以后的他依然如此,不爱讲话,耽于幻想,对外界的议论特别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他从小受到的家庭压制和由此形成的软弱性格,在蘩漪身上,都找到了可以寄托的载体。人总是越缺乏什么,越是希望得到什么。3.鲁侍萍著名话剧《雷雨》中鲁侍萍是人们熟知的人物形象,纵观她的整个人生悲剧,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理智和情感对她的双重绞杀。6/6    一、纯真的恋情冲破了理智的禁锢   少女时代的侍萍,一个社会地位很低的人,却与周家少爷周朴园倾心相爱,并在没有成婚的情况下有了两个儿子,这本是一桩冲破封建阶级意识的伟大爱情,是人性中对自由的超阶级的纯真情感的追求,侍萍沉迷其中,忽视了封建意识中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更无视传统道德中对未婚女子贞洁的严格要求。侍萍被所谓的爱情冲昏了头脑,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心爱的男人奉献出一切,全然不顾这样的付出带来的后果,最后周朴园狠心的抛弃毁灭了她的爱情之梦,这段不顾理智的恋情也就此结束。   二、理智地嫁人带来了感情的重荷   失贞的耻辱永远地葬送了侍萍试图通过婚姻可能获得幸福的人生坦途,清醒过来的侍萍绝望于爱情,但也失去了追求爱情的权力,这场恋爱使侍萍受尽折磨,从此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没有了爱情,剩下的就是不得不面对的生存的现实,投水自尽未遂的她,为了孩子苟活了下来,先后嫁了两个她并不喜欢的男人,这种被迫选择的婚姻并没有使侍萍得到解脱,反而在一次次廉价的自卖中践踏着她作为人的尊严。最后所嫁的人就是以吃喝玩乐为重的势利小人鲁贵,这样的结合显然是不幸福的。鲁贵非常鄙视鲁侍萍,对此侍萍除了默默地忍受,还能做什么呢﹖可这样的忍耐无疑又加重了她的心理负荷,在这桩没有丝毫爱情温暖的婚姻中,侍萍会更加怀念与周朴园一起度过的美好幸福的恋爱时光,以致面对三十年后的周朴园她还是旧情难忘。在记忆中的甜蜜爱情与现实婚姻的巨大落差中,侍萍饱受感情的煎熬,而这又是感情屈从于理智的巨大悲哀   三、沉重的母爱违背了正常的伦理   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周萍、鲁大海、鲁四凤本是一奶同胞的兄弟、兄妹,可面对长大成人的周萍,侍萍却不能理直气壮地表明自己的身份,不能畅抒郁结于心几十年的慈母情怀,看着生长在两个家庭,代表着两个截然对立阶级的兄弟周萍和鲁大海之间必然存在的冲突,侍萍又在“手心手背都是肉”的矛盾中备受煎熬,心力交瘁。这样的悲剧已经让鲁侍萍难以承受,可命运之神还在步步紧逼,坚决不放过她,向她追讨三十年前的“旧帐”,女儿四凤与儿子周萍的乱伦恋爱令她猝不及防,面对残酷的“天道”,善良的母亲只好向天乞求:“6/6 他们是我的干净孩子,他们应当好好地活着,享着福……”百般无奈间,鲁侍萍还是一字一血地作出了抉择:“你们一块儿走吧”,“你们这次走,最好越走越远,不要回来……”。在这里,她克制了伦理道德的无情冲击,与滴血的理智作了坚决的抗争。   作为一个追求幸福的女人,鲁侍萍热烈地奉献于爱情,却惨遭遗弃,尽心经营家庭,却饱受凌辱;作为一个用心良苦的母亲,她全心全意地指望儿女们能有一个幸福的将来,却被一场势不可挡的“大雷雨”摧毁了一切。在情感和理智的双重绞杀下,鲁侍萍别无选择地疯狂了4.鲁大海:鲁大海刚生下来就被母亲抱着投河,侥幸地跟着母亲屈辱地活下来,又饱尝了人间的痛苦。后来他到周家矿上当工人,由于具有较高的觉悟,成了罢工工人的代表。他看到了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干得出来的阶级本性。当他知道周朴园这次又用金钱收买了工人败类,平息了罢工斗争后,无情地揭露了周朴园的种种罪恶,顽强地同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虽然由于他斗争经验不足,有着鲁莽等缺点,但他的斗争毕竟表现出了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表现了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工人代表鲁大海(周朴园与侍萍私生的次子)是当时具有初步觉悟的工人的形象。尽管这个形象的创造,有不完善的地方,但他深化了作品的社会内容,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周朴园与鲁大海这一对矛盾,带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的性质。作品通过他们之间的对立,表现了资产阶级压迫和无产阶级对这种压迫的反抗,有着阶级斗争的新内容,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6/6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