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草船借箭教案

ID:1190253

大小:39.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7-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教学重点难点: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书写在黑板上。如:(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如何借箭?)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明白: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文中那些语句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请同学们读课文第2段。  (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2)讨论、交流。 明确:什么叫军令状,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四个部分的内容。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品读文本,理清认识人物。(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什么叫神机妙算?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4.引导概括出:知天文、晓气象、识人心、巧安排是借箭成功的关键。   三、根据学情,随机学习:知天文、晓气象、识人心、巧安排识人心:  (一)“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二)“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三)“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节)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板:知曹操性知天文、晓气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板: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7.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巧安排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4.齐读第9节。  四、领会“神机妙算”,理清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知天文晓气象;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巧安排(晓地利),从这三方面看,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九、复习复述  你能不能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四段进行简要复述?四人一组讨论准备。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识天象、晓地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                  板书设计:             周瑜心         知人心 鲁肃人   神机妙算      曹操性         识天象 四更时候大雾弥漫         晓气象 巧安排顺风顺水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