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草船借箭一、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二、教学重点难点: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三、教学时间:三课时四、教学准备: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板书课题。2.审题: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脉络。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⑴指读课文,正音,理解词义。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迟延:拖延、耽搁。委托:请别人代办。调度:调动、安排。惩罚:严厉地处罚。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⑵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⑶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2、自由朗读,学生自悟: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⑴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⑵讨论分段。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三、学习第一段:1、指读第一段,同座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什么叫“妒忌”?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3、默读第一段,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们有几次对话,每一次对话周瑜心理是怎么想的?从哪儿看出来?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4、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5、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6、讨论题,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7、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设计意图:课文第二自然段人物对话较多,特别能反映两人的特点。对这一段的理解可通过分角色朗读进入情景,揣摩内心,加深理解。四、教师总结,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习课文。五、课后作业;抄写生字,熟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