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总结 篇一: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改选自《三 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 有人说《三国》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则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是一 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 了智慧的故事,同学们非常感兴趣。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 雄厚,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 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下发生的。 课文描写了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就设了一个计谋,在十
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贻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而诸葛亮用妙计向曹 操“借箭”,结果,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确 智慧非凡。 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贯彻了本校“灵动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的关键。 1、激趣导入,思想汇报专题初步感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受《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作者所采用的叙述方式的启 发,这样导入:同学们,在《草船借箭》这出戏中,主要有几个人物出场?男一号是谁? 男二号是谁?配角和跑龙套的又有谁?戏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结果如何?我 的问题一出来,孩子们高兴了,马上翻书,马上报出了答案,因为他们早已经把这个故 事读了很多遍了。男一号是诸葛亮,男二号是周瑜,他俩斗智,诸葛亮胜。你看,问题 解决了,也为后面的继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合作探究,深化认识。 第二课时在对课文进行深入学习时,我设计了三个核心问题,让学生、 分组交流,并展示汇报。这三个问题如下: (1)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哪个地方写得最精彩?请把 你的感情读出来。 (2)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是什么?曹操失箭的原因又是什么? (3)你认为周瑜到底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讨论后部分答案如下: 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 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3、抓住诸葛亮的“笑”,填补文本空白。
在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 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我让学生抓住这句话中诸葛亮的“笑”来深入体会:他 到底在笑什么?学生也觉得这个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有的低头思考,有的窃窃私语, 甚至有的同学已经高高地举起了手。我让他们先不要着急,先在小组内研讨一下。经过 讨论,同学们得出如下结论: (1)笑自己神机妙算(胜利的笑)(2)笑曹操不敢出兵(自信的笑) (3)笑周瑜不自量力(胜利的笑)(4)笑鲁肃忠厚老实(幽默、宽厚的笑) 一个“笑”字,同学们读出了这么多的内涵,真令人不可思议。这时,课堂气氛异常热 烈,孩子们兴奋起来,觉得课文越深挖越有意思,虽然已经打了下课铃,但他们愿意继 续学下去。 二、体会写法,拓展延伸: 1、体会写法
在这堂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的,总结出:这也是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拓展延伸 课题中的“借”换成“取”“骗”“受”“偷”行不行,为什么? 1、从“太阳出来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看出,用“借”好,因为骗箭不用谢。 2、联系“火烧赤壁”来看,也应用“借”,因为火烧赤壁时,诸葛亮把箭都还给曹操了。 3、用“借箭”更能突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如果用“骗”,作者就不是赞美诸葛亮。 篇二:人教版语文六年级《草船借箭》的课堂实录点评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 紧扣重点循法导学深入研读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 辽宁省东港市马家店镇中心小学张娟
《草船借箭》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在这节课教学中,教师找到了感悟文章的最佳支点,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课堂中,以“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分析人物形象”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领略语言的无穷魅力,又不膜拜文本,大胆地、自由地超越了文本,创新中进一步感悟,加深理解。同时教学中紧扣重点,渗透学法,步步导学,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教学实录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淘尽了中华千古英雄,也淘出了一部辉煌的智慧 之书,谋略之书。今天,我们将再度走进三国,领略智慧中的精华__草船借箭。(生齐读课题) (点评:教师的激情导入简洁而又意韵深远) 二、创意读文分析品味 师:谁能结合上节课所学,说说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周瑜想陷害诸葛亮,让他在十天之内“造”十万 支箭,而诸葛亮巧设妙计,只用三天便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的事。师:文中涉及到了几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文章中涉及到四个人物,分别是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诸葛 亮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他足智多谋。 生:我也喜欢诸葛亮,他心胸开阔,会神机妙算。 生:周瑜的忌妒心强。
生:周瑜想害诸葛亮,他居心不良。 生:我认为曹操比较谨慎、小心。 生:我补充一点:曹操的疑心大。 生:文章中还有一个人物是鲁肃,他比较老实厚道。 生:他挺讲信用的。 师:大家能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体会出人物的不同特点,这就叫“会 读书”,“会读书”才能“读好书”,接下来请打开书,我们要在阅读中继续享受书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下面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仔仔细细地阅读课文,xx注意:找出人物的语言,抓住这些语言,进一步揣摩人物内心,分析人 物形象。你可以画一画,想一想,写一写,议一议。开始读书吧。(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 (点评:《草船借箭》有着复杂的内蕴。怎样使学生对“人物繁多、事 理丰富”的本文获得深刻的整体性感知?教师另僻蹊径,从人物形象入手,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对不同人物的初步印象,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并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进一步加深对不同人物形象的感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 师:谁能来结合人物的语言,猜想猜想他的内心,进一步分析人物的特
点?请你按照“朗读__分析__概括”的.顺序来汇报。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中体会到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 象;我先读一下;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想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他是因忌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想陷害诸葛亮,在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出十万支箭的时候,他又让诸葛亮立军令状,可见是想置诸葛亮于死地。而诸葛亮痛快答应周瑜的要求,说明他心中有数。 生:周瑜请来诸葛亮,还故意卖乖子,以为诸葛亮这下子完了。 生:诸葛亮在来之前肯定算到周瑜的鬼把戏,所以一点都不害怕。 师:你们能高度概括一下周瑜和诸葛亮的不同性格特点吗? 生:周瑜心胸狭窄、忌妒心重。 生:周瑜阴险狡诈。 师: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生:诸葛亮胸有成竹。 生:诸葛亮谋略过人。 生:诸葛亮足智多谋、胸怀大略。 师:概括的很好,你也把这两个词写到黑板上。 师:一个阴险狡诈,一个胸有成竹,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他们的
语言该怎样读?老师给大家读一下怎样?注意从老师的朗读中再次体会人 物的不同形象。(师范读) 师:老师读得生动吗?带上这生动的感觉,赶紧读读吧!(生自读,提 问读) (点评:对学生的汇报提出要求,实则是学法的渗透,思维的训练,语 言的积累。教师的范读和学生自读,进一步加深理解。) 师:读了这么多遍,不(转载于:在点网:草船借箭教学总结)知你有没有发现,这一部分写得的确很精彩,只 是提示语太单调了,因此,我想了个好办法使它生动起来。 大屏幕出示: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只见他正襟危坐,眨了眨眼睛,故弄玄虚地)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微微扬了扬眉毛,捋了捋胡须,开口就)说:“用弓箭最好。”周瑜(一听,眼睛一亮,欢喜地)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师:(声情并茂地读) 师:你也能学学老师,把诸葛亮和周瑜的其他几处对话的提示语前加上 动作表情读一读吗?试一试吧!
(生饶有兴趣地试加动作表情读) 师:刚才看同学们兴致这么高,老师也想听听你们的高见,试着说说吧! 生:诸葛亮(转了转眼睛,从容镇定地)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生:周瑜(身子向前一探,试探地)问:“十天造得好吗?” 生:诸葛亮(一摇扶扇,胸有成竹地)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 必然误了大事。” 生:周瑜(侧过脑袋,疑惑地)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生:诸葛亮(亮出三个手指,不紧不慢地)说:“只要三天。” 生:周瑜(眼睛一瞪,佯装严肃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生:诸葛亮(一本正经地)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 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生:诸葛亮(佯装着急地)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
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师:这样一来,人物形象更生动起来了!让我们把这些表情动作带入到 课文中,再分角色读一次吧!(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课堂掀起朗读的高潮)。 师:我们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揣摩出了人物的内心,生动的刻画了人物 形象,那么演员们又是怎样出色地进行表演的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像。(放周瑜和诸葛亮对话的一段录像,生观看) (点评:课堂因创造而精彩。抓住周瑜和诸葛亮不同的语言中表达的不 同内心世界,展示的不同人物形象,步步深入,既立足于课文,又跳出课文之外,引导学生大胆的对提示语进行内容添加,更加深了对人物形象地理解,彰显了学生不同的个性体验,课堂上可谓神采飞扬,思维灵动,学生内驱力得以调动,语言积累得以释放,思想感情得以熏陶和升华) 师:刚才我们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总结出了诸葛亮和周瑜两个不同的人 物形象,而课文中还有两个人物你也能按这种方法来分析一下吗? 生:文中还写了鲁肃,关于他的语言和做法有这样几处,我读一下。(生
读)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肃这个人忠厚老实。 师:你认为从哪一处最能看出鲁肃忠厚老实? 生:从诸葛亮让鲁肃不要把情况告诉周瑜,鲁肃“果然”不说能看出来。 师:你确实独具慧眼! 生:第八自然段曹操的语言和做法证明他做事小心谨慎,而且多疑。 师:曹操做事一向多疑谨慎,对此诸葛亮早有所料,所以在第七自然段 里有这样一段话:(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师:你从这一“笑”和“一定”中体会出了什么? 生:体会出诸葛亮算到曹操不敢贸然出兵,草船借箭会成功。 师:是啊,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本事,笑出了他超人的智慧,谈笑风 生,轻松取胜。因为他知周瑜,知鲁肃,知曹操,一句话,他__知人心,这是他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那么你知道他借箭成功还有什么其他原 因? 生: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还在于他算到三天之内有大雾。 师:这说明他晓天时。(板书:知天)
生:借箭成功的原因还有诸葛亮通观地理,知道借箭的船会一路顺风顺 水。 师:(板书:知地) 师:知天,大雾弥漫,造成假象;知地,顺风顺水,刹那间已经驶出二 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看来,这一计策确实妙,诸葛亮确实高。难怪周瑜最后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板书__神机妙算) (点评:《草船借箭》的故事性很强,教师并不因此离开读书而去搞情 节分析,在对人物形象理解的基础上,只一点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跃然纸上。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读书能力得到提高。) 三、概括总结教给学法 师:你能借助板书说说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生: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知天,知地,知人。 师:很好,你能把一篇1200多字的文章用一句话给概括出来了,说明 你是聪明的人,因为,聪明的人善于把一本厚书读成薄书;而聪明的人还善于把一本薄书读成厚书__我们刚才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处理就是把薄书读
成了厚书。 2、你能再结合板书说说周瑜哪儿比不上诸葛亮? 生:周瑜的气度不如诸葛亮大。 生:周瑜的才能也不如诸葛亮。 四、升华情感拓展读书 不同的历史人物,演绎着不同的历史故事,一段故事,一座丰碑。在这 里,老师要告诉你,“草船借箭”只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三气周瑜”中的“一气”,还有“二气”更是智高一筹,使得周瑜最终只能长叹一声:“既生瑜,何生亮!”壮志未酬就气绝身亡……想看吗?赶紧到三国演义的浩瀚书海中遨游去吧,你一定会得到醇美的艺术享受。(课堂教学是戛然而止,但读书方法的有效渗透却超越了课堂之外,激 情拓展又使学生对《三国演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把阅读教学放在课 内,更有效的延伸到课外。)
总评: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从文字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规律和方法,促成学生的语言向高一级层次发展。本节课教师有步骤的抓住重点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实践,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本质特征。由于目标集中,重点突出,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是深厚的。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方法的有机渗透,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了扩展和延伸。相信,只要我们抓住语文学习的根不变,课堂教学定会异彩纷呈,语文教育定会不断创新。 篇三:《草船借箭》教学流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临江仙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把我们带进了三国时代,那风起云涌、斗智斗勇、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已经知道了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故事的起因是——周瑜设计,要诸葛亮三天内造10万支箭;经过是——诸葛亮趁雾天,向曹操草船借箭;结果是——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这节课我们首先用学过的抓词语、抓句子的品读法来探究学习课文。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边看边思考:你认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 (生答:“神机妙算”。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生:惊人的智慧,巧妙的策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师:谁能用这个词说句话?) 精读课文,领悟探究。 “请同学们齐读‘雾中借箭'这部分,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找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1、懂天文:三天后江上出现了大雾,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体现雾的大。 生:(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这雾大吗?大!师范读:来,像老师这样读一读!(生自由感情朗读)
师:你们的表情告诉我,雾很大,很浓。注意,这是一场大雾,一场浓雾!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生齐读)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诸葛亮也看到了。坐在船上,靠近曹操水寨,鲁肃心里会怎么样?生:害怕。师:是啊,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 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你就是诸葛亮,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师:是呀!这场大雾我都盼了三天了!多让人高兴啊!我们一起读一读。(师生齐读本句) 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进一步理解。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出示句子):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比较讨论。) “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点拨引导:除了从这儿体会出知天气外,再联系前后文(如开头结尾部分)分析,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来? A从诸葛亮说的“只要三天”这句话中体会。周瑜让诸葛亮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时,诸葛亮不说用两天,或四天,却胸有成竹地立下军令状说只要“三天”。说明了什么?三天前他已知道第三天的天气情况,进一步看出他的神机妙算。 B再引导学生联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深入体会出发时机之妙。“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抓住“正好”一词,前后文联系,更能准确而深刻地体会出‘四更出发’的时间之妙。五更则晚,三更则早,只有四更才“正好”。可见他对当时的天气多么了解。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探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识人心。 知曹操(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八十万大军,诸葛亮只带了几百个军士。他竟敢擂鼓呐喊,不怕曹操出来,从而体会出他了解曹操其人。
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诸葛亮又下令把船头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谈体会。先引导理解“逼近”,与上文“靠近曹军水寨”中的“靠近”进行比较,理解两个词的不同意思。体会为什么要掉转船头逼近受箭?联系上文“船头和船尾的摆放”,以及由“靠近”到“逼近”的变化。开始是“靠近”,现在是“逼近”。离曹操越来越近了。敢逼近曹操受箭,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是了如指掌的。正如诸葛亮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抓住“一定”“只管”进一步体会诸葛亮对曹操的了解。 在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生:笑曹操,注定失败。师:你抓住文中哪一句话来体会? 生: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师:好,你能联系课文来体会。这是指出他在笑曹操的谨慎多疑、轻易中计,是一种讽刺的笑,轻蔑地笑。 师:还在笑谁? 生:笑周瑜,狂费心机。这是潇洒的笑、智慧的笑、胜利的笑 知周瑜
同学们,周瑜也曾笑过,高兴过,请大家自由读第2、3自然段,找出描写周瑜心情很高兴的语句读读,想一想他是为何高兴? (出示句子)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师:什么是军令状?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设计的陷阱,陷害诸葛亮。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2、自读第二自然段 A、课件出示: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B、讨论、交流:(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3、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4、分角色逐句朗读,说说每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说。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明知故问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借公事要挟表面客气,暗藏杀机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步步紧逼
“用箭最好”“只要三天”“都督委托,当然照办”“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从容镇定,胸有成竹体会“笑中藏的刀” 5、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6、练习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除了看出他知曹操之外,还可以看出他了解谁? 知鲁肃 引导学生结合“你借给我二十条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理解体会。(诸葛亮让鲁肃准备二十条船,并不让告诉周瑜。鲁肃见了周瑜“果然”不提这事。说明他了解鲁肃,这也是借箭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鲁肃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周瑜的话,周瑜肯定会阻拦,那样就不会成功了。从而体会出,鲁肃这个人为人宽厚、正直,能以大局为重。) 3、知地理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教师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师生共同用简笔画钩画,再用小船表演。)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出示句子: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男生读)引导学生从第9自然段中理解体会。可引导学生抓住“谢箭返回”“顺风顺水”进行理解体会。教师给以引导点拨,联系上文再来体会。试想,为什么一开始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可引导抓住“开始受箭时船头船尾的摆放”、到后来“掉转船头”等词句体会出诸葛亮知地理。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成功的第四个原因:谋划周密,富有创新思维 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一开始学生可能看不出来,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看除了知人心、知天气、知地理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 谋划周密:“准备草船”——从船的数量,草把子的数量,军士的数量等都做了精确的安排。“假攻曹操”——引曹操放箭。“一字排开”——为了受箭面积大,受箭快,因为时间有限。“船头船尾摆放”“掉转船头”——为了两面受箭,受箭多,保持船的平衡及快速返回等。可以体会出谋划之周密。 富有创新思维:周瑜、曹操、鲁肃等高人都没有想到诸葛亮会去借箭。诸葛亮运用横向思维,另辟蹊径不造箭而去借箭,出乎了众人的预料,体现了创新思维能力。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师:同学们,适当的嫉妒会带给你们上进、拼搏,但嫉妒心太强,就会扭曲我们的心灵,所以你们要把握好这个“度”,不要像周瑜那样。那么,在你们的成长道路乃至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就会生活的很快乐!很幸福!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四、总结 随着探究步步深入,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懂天时,知地理,识人心)足智多谋,智慧过人,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故事?(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练习:1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2题目“草船借箭”,的歇后语是什么?(生讨论交流,师归纳: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幻灯放出)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感情朗读:诸葛亮既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又表现出了出众的人品,可谓德才兼备。请带着对诸葛亮的赞美之情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他的智慧和高尚人品。课后小练笔:我心中的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