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说课稿一、说教材。《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给周瑜,周瑜自叹不如。二、说教学目标。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2、学习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使学生从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3、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合作解决。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三、说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使学生从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箭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合作解决。四、说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我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清文章脉络。在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后,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最后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课文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题,而不是用“草船骗箭”为题以及弄明白诸葛亮在借箭时,为什么要带上鲁肃?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五、说学法。在教学中,老师通过鼓励和引导,让学生能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轻松愉快地学习课文。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性。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的合作学习,完成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自己在自主学习及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没有弄懂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他们的今后学习打好基础。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学生的读题,让学生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然后教师
通过关键词,谈话导入对新课的学习。2、自主学习,理清文脉。本环节教学,通过老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完成对课文脉络的了解。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能根据事情把课文分段,把自己在读课文的读懂的内容写在书上的空白处,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在学习自学完成后,进行班级交流汇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在班级中进行交流。3、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本环节的教学,首先教师为学生出示合作学习的提纲。因为学生如果不有一个合作学习的提纲,就容易出现混乱状况,在进行汇报时,就没有一个中心,你学你的,我学我的,形同一盘散沙。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提纲,让学生围绕提纲进行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我除了对提纲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外,还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惑,组织进行合作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学生自己解决有困难,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能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深入的理解。4、探究学生,拓展延伸。本教学环节,主要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更广阔的拓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自觉主动地去对课文中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探究。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定的兴趣。也对课文的内容有关的东西,进行进一步的挖掘。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这个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把握。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整节课的教学从面到点,再从点到面,给学生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过程。6、结合板书总结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板书,对课文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再次的讲解,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草船借箭》说课稿一、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第四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二、说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A类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B类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C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以及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三、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四、说教法、学法 本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学法上我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两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2.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五、说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联系旧知,复习导入 (2分钟/C) 上课伊始,我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草船借箭》。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呢?这样的导入,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渴望学”,从而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基础。第二板块: 品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8分钟/A、B)1、提出问题: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2、布置学生边读课文,边想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感悟。在这里,我建议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小组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1) 知天文 有的同学说我们组认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句话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时,我会设疑“为什么你认为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同学就会回答“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而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2)晓地理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3)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第三板块:分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5分钟/B)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第四板块:拓展延伸(5分钟/C)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六、说板书设计 14、草船借箭 诸葛亮 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自叹不如 知人心 这样板书,既显示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又显示了借箭成功的条件,还显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看过板书就能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第十二册的《草船借箭》一课。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说。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流程。 一、 说教材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教学目标: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感受并学习人物的优秀的品质,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二、说教法 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在积极地思考:怎样教才能有效,并且使这一“效”更加持久呢?通过实践、反思,我慢慢地明白: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三、说学法: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使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自主阅读、同学合作、辩论提高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旨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四.说教学流程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学生字,自主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草船借箭的准备。第二课时,重点探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解疑,明白人物的不同的性格特征。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本课时,我安排了三大环节: (一)复习导入。由一节所学,我设计以下问题导入本课教学。1、 本课所讲故事中,一共出现了哪些人物?2、 这些人物中,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3、 诸葛亮为什么会“草船借箭”?通过这几个较为简单且又贯穿全文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奠定和谐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实现“被动学”到“渴望学”“乐学”的转变。(二)四个问题,牵扯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实现知识的丰富、情感的升华。在这一课时学习过程中,主要采取自主阅读、同学合作、辩论提高的学习法,运用反向思维,设计四个贯穿全文核心内容的问题,来挖掘课堂教学与教材的新意,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我们可知本文的中心是: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干,设下“三天造十万支箭”的计策来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积极展开智斗,结果不费吹灰之力便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这一中心,其实也是本文的主线。根据这一主线,运用反向思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大家知道了诸葛亮最终成功地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证明了他的神机妙算并不是吹出来的。可是,我们大家想一想,诸葛亮在实施计策的过程中,有没有风险?如果有,风险分别会是什么?如果能说得出的话,那么你便成了半个诸葛亮了。这一问题,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而且也能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站在文中人物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这样就会比一般的思考方式得到的感受更深,获得的体验更真切。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我要求同学们先自主阅读课文,然后自由组成小团队合作完成。每个小团队人数不得超过四人。每个小团队可以只上交一份答案。这样一来,整节课的学习,给了学生最大的自主权,最大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手脑结合能力的提高,以及主动、积极学习的习惯的培养。当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备多重角色,既要起到对个别同学的督促,又要对个别小组进行简单的引导,还要对暂时处于“困难时期”的团队鼓劲打气。
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团队都能从课文中分析出诸葛亮实施计策的几处风险。然后团队派代表公布自己分析的结果。分析归纳风险如下:1、 周瑜派人监视诸葛亮。2、 鲁肃不答应他或者把他的计划告诉给周瑜。3、 第三天没有雾。4、 曹操派兵出击或者放火箭。孩子们对以上风险分析与概括,既源于课文,又高于课文,可以反映出孩子们对课文的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等把这些结果写到黑板上,孩子们心里会产生疑惑:哇,原来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的计策,竟然会有这么多的风险,而且这些风险都非常容易出现。这在他们看起来很不可思议,因为在他们小世界里,诸葛亮本就是聪明与智慧的化身,让他们接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容易,但是要看到他的不足,就不能接受了。所以在这个时候需要提出第二个问题:大家想想:诸葛先生有没有想到他的计策会存在这些风险?这个问题会引发一场小规模的辩论,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诸葛亮知道他的计策的风险。在这个时候要紧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来彻底解决学生心里的疑惑:既然他知道这个计策存在如此多的风险,那他为何还要用呢?大家再继续思考。这个问题将促使学生再一次钻进课文中,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对于这一问题,学习方法应与第一个问题的方法一样。但是时间要短一些。通过再次阅读,通过更深刻地思考,通过分析、筛选、排除等方法,孩子们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风险,诸葛亮早在预料之中,而他之所以敢冒着这些看似风险的风险实施计策,是因为他具备知人知心知天文的优秀素质和杰出能力。之后,再引导学生把这个结论与前面列出来的风险作个比较,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化风险于无形的。风险:1、周瑜派人监视诸葛亮。 2、鲁肃不答应诸葛亮或者把计划告诉周瑜。 3、第三天凌晨没有起雾。 4、曹操派兵出击或者放火箭。化解方法及原因:1、 单独与鲁肃见面。(原因:知周瑜心胸狭窄不想让自己成功。)2、 料定鲁肃会答应且不会告诉周瑜。(原因:知鲁肃正直老实。)3、 料定在第三天有雾。(原因:知天文)4、 料定曹操不会出兵,也不会放火箭。(原因:知曹操多疑谨慎。)在这个时候,同学们已经不需要老师多费口舌,就已经很清楚很深刻地理解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理解,这是一种自然的理解。虽然这堂课最终也是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个体会的过程,是一个更深刻更深层的体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几乎是和诸葛亮一起经历了实施计策的过程,既惊险又刺激,所以这个过程,是一个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是一个将知识与情感融合的过程。当然到这里,学习的过程并没有完全结束。因为孩子们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就能知人知心知天文呢?我是通过多媒体来解答这一疑问的。
利用多媒体来展示诸葛亮自小就酷爱学习的各种资料,包括文字、图片与视频。同学们通过观看这些资料,直接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神秘,也是通过努力学习,通过对生活的认真观察得来的。这样孩子们对诸葛亮抽象的、模糊的、想当然的敬佩之情就会升华为具体的、清晰的、深刻的从内心深处涌动出来的敬佩之情。这样的一个方法,既简洁又明了,是全课时的画龙点睛之笔。这样,这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便完成了。在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本着教师、学生、教材和谐统一,使知识与情感相互融合的教学理念设计了四个问题。虽然这四个问题看起来只是围绕着诸葛亮的性格展开的,但是四个问题牵扯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了课文内容的始终,正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很好的完成了相应的教学目标。三、 作业。1、再读课文,体会文中精彩句子。把你认为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话抄一些。 2、阅读自己喜欢读的名著。 一、教材分析:1、课文背景: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故事,讲的是曹操在收复荆襄之后,二十万大军乘胜沿江而下,当时的形势迫使孙权和刘备为了各自的存亡联合抗曹,史称“赤壁之战”。但在整个战役中孙刘两家既有联合,又有斗争,总体上是联合的,而在局部的、枝节的问题上又存在着种种矛盾。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如何巧妙地利用各种关系和矛盾取得斗争的胜利,同时又要注意把握斗争的分寸和策略以维护整体的联合,决定着整个战争的最终结果和三方的命运。特别是刘备一方,力量最弱,对于这一问题的敏感度较之吴魏更为强烈,因此,作为刘备重要谋臣的诸葛亮,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尤为深刻,在整个战役中,他以过人的机智和杰出的才干巧妙周旋,恰当地运用政治、军事、外交各种手段,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同东吴的斗争联合中取得了胜利,既维护了己方的利益,又顾全了孙刘联盟的大局,使战役取得了预期的胜利,使天下的形势发生的历史性的逆转,奠定了“三分天下”格局,其本人也成为整部《三国演义》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形象。本文故事就是其中最具表现力的篇章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2、选编意图:《三国演义》做为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它跨越了时间的界限一代代流传至今,而且在不同的时代都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它也跨越了人群的阻碍,不同年龄、身份、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共鸣之处,得到自己独特的审美愉悦;它还跨越了文学的范畴,既登得大雅之堂,列为典籍名著,也能深入市井,以供街谈巷议,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随着传统文学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它还将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灿烂瑰宝。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我国人民心中有着深深的积淀,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所以,虽然小学语文教材经过了多次修定和改革,但这篇文章一直都入选,并作为精读课文出现,这充分说明了教材编排的根本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并且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含义,站在时代的角度开掘其所富含的精神矿藏。这也就是对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最好诠释。综上所述,由于本文的特殊背景,加上教材意图及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只有充分注意并努力体现其工具性、人文性、整体性、时代性的多方位的统一、整合,才能挖掘出本文的精髓,承载新课程的理念,挥发出语文课堂应有的底韵。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能力目标:抓住课文的叙述和描写感悟人物的特点。情感态度目标:深化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感受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的扭力。三、教学设计及意图说明:(一)立足人文,激情引趣在学习课文之前,大家先来看几条歇后语,出示歇后语:东吴招亲——张飞吃豆芽——刘备借荆州——关公面前耍大刀——让学生试着猜猜后半部分。并说说几条歇后语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是和《三国演义》有关的)导语:《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和《红楼梦》《西游记》《水游传》并称四大名著,长期以来,不仅其人物和故事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生活中,还产生了许多三国歇后语、三国成语、对联等。大家喜欢三国故事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草船借箭》就是其中的精彩片段之一。【从生活出发,从原著出发,使课文的教学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自然引入,又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解题质疑,以疑导读。提问:在这四个字中,哪个字是中心?(借)围绕这个字,你对文章的内容能够提出哪些问题?学生自由提问,谁“借”?为什么“惜”?怎样“借”?“借”到没有?【以课题为辐射点,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概要,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下边的阅读明确了目的。】(三)略读课文,了解梗概。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弄清课文故事梗概,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目标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技巧。】(四)读悟结合,品评人物l、解读文本,体会人物特点。【以“体会人物特点”的形式分析课文,从学生最感兴趣、也是文本最具扭力的地方入手,可以把教学的多维目标归于一统,更明确、更宽泛、更人文化,给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和个性思想留有较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发掘教材的内涵,使之更富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体验、感悟、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突破传统教学的死板格局,激活整个教学的过程。】2、集体交流,评价人物特点。
学生集体交流通过阅读感悟到的人物特点。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叙述描写出发,对人物的性格、才能等方面进行评价,做到“言出有据”。特别是对诸葛亮的评价,要着眼于借箭前后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深入分析,感悟人物多方面的特点。也可以联系自己课外了解、积累的《三国演义》故事来评价人物特点。【学生独立阅读并形成自己见解的过程就是学生独自与文本对话、并对文本进行检索、分析、总结的过程,是学生自主的、完整的、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过程又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包括了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语言进行外化的过程,学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对之进行辨析、判断、吸纳的过程,既充分体现自主性,又实现相互间的互助与共享,还变单向性交流为多向性交流,优化了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3、感情朗读,品味人物特点。选择你感受深刻的章节、段落或对人物的描写,采取不同的形式读出感情,读出理解,读出质量。通过朗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经过学生深入探讨,对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已有了较准确的把握,实现了情感的“内化”“吸收”的过程,朗读则是对己理解的思想内容的“外化”“升华”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的,也就是“在读中悟”和“以悟促读”的有机结合。](五)拓展延伸,回归人文。1、有借必有还,“借”的箭到底有没有还,怎样还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利用课外时间读《三国》故事或原著。2.收集有关《三国》的人物卡片、成语、歇后语、对联等。利用班队会时间开展“寻找生活中的《三国》”主题活动,体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三国”文化.【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对课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产生了高度的兴趣,这一兴趣导致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就是语文教学进一步拓展的有效契机,也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更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魁力、唤起学生学习语文产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良方”。】转载请保留地址!文章标题:《草船借箭》说课稿,原文地址:http://www.520xy8.com/Article/201008/112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