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
加入VIP免费下载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

ID:1190715

大小:37.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7-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及反思                                    人教版十册第19课  教材分析:《草船借箭》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的文章。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  设计指导思想:  1、语文学习是一个情感丰富的学习过程。“知”与“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二者的交融互动,才能使认知与情感达到和谐统一。本节课力求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能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与作者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2、以“以生为本”,“以读为本”,把阅读教学活动视为宽松愉悦的“读书交流会”,提供充裕的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法学法:1、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使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妙点拨,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训练。  2、通过过度语的巧妙设置和对周瑜自叹不如之言的反复诵读,不断提升学生对诸葛亮的佩服之情。学情分析:1本篇课文节选时文字作了改动,变得通俗易懂了,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方便,但学生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很模糊,特别是诸葛亮不甚了解。2、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疑问,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乐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四个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教学重点: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媒体选择:多媒体图象、文字。教学流程与评析:  一、谈话切入,了解背景  1、师简介《三国演义》这部著作。  2、出现“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四个人物的头画像,问:他们四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你们知道他们四个人在三国中的身份吗?  (评:教师简介《三国演义》在我国文化史中的地位,能激发学生对这部著作的崇敬,从而产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谈人物的特点和身份,既为课文内容的理解作了铺垫,又让学生偿到了课外阅读课内用的甜头。)  二、分析原因,理解结构  1、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结果又怎样呢?  2、老师帮助学生理清根本原因,直接原因,表面结果,本质结果。  三、读悟交融,顺学而导   1、周瑜自叹不如时说了一句话,请大家找到这句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神在哪里,或者说他算准了什么?大家自由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3、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所得,要求注意倾听,互议互学。  (评: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中表现得丰富而广泛,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即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找出一两点。学生在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见解向别人倾诉,在谈话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  4、全班交流(由学生说,学生说到哪一方面,老师伺机帮助学生理清这一方面的内容。)  (1)懂天文,晓地理。生:诸葛亮算准了三天后有大雾,所以他敢答应周瑜三天内造完十万支箭。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江面要有大雾和诸葛亮懂天文晓地理的才华。  师引情:原来诸葛亮知天文地理,难怪借箭会成功,我们一起来读读周瑜自叹不如时说的话。(生感情朗读)  (2)知人心。生:诸葛亮知道鲁肃是个老实人,不会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  追问:如果告诉了周瑜会产生什么后果?  师问:诸葛亮算准了鲁肃忠厚老实,他还算准了谁?  生:他算准了周瑜要他十天造完十万支箭是在陷害他。  生:他算准了曹操谨慎多疑,江面上雾很大,曹操在不知虚实的情况下,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老师趁机引导学生明白诸葛亮知道周瑜要陷害他,并且利用了鲁肃忠厚老实和曹操多疑的特点来实施借箭计划。在讲诸葛亮和周瑜商谈军事一段时,让学生自由地谈感悟并分角色朗读。  师小结:诸葛亮算准了周瑜的为人,算准了鲁肃和曹操的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知人心。(板书)  师引情:诸葛亮不但知天文地理,还利用了这些人的特点,难怪周瑜会自叹不如,请同学们再来读读周瑜感叹的话。(学生深情地读,比上一次感情更充沛。)  (3)巧安排。过渡语:诸葛亮的“神”,不仅仅表现在算天,算地,算人,他对“物”也是算得很准,请把诸葛亮对船的安排的句子画下来。  师:在你们画的句子里就点明了曹操军营和周瑜军营的方位,请大家画出示意图,并标明他们军营的方位和水流的方向。  请一位同学把对船的安排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他的读,一边看同学的演示。  问:想一想诸葛亮这样安排船有什么妙用?  师引情:诸葛亮真乃神人也,对船的安排是如此的巧妙,就连自傲清高的周瑜也不得不佩服,大家再来读一读周瑜自叹不如说的话。(朗读更具深情。)(板书:巧安排)  (评:老师能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很灵活。在心里把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具体表现成了三大块,课堂上由学生自由地说,每牵涉到一方面就适当点拔,加深理解。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由学生牵着教师走”的教学理念,又不致于紊乱,加上板书,学生头脑中有着清晰的条理;三次读周瑜感叹时说的话,设计巧妙合理,学生对诸葛亮的认识在一步步加深,通过感情朗读周瑜的赞语,层层递进地抒发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老师的过渡和引情语精炼恰当,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情感氛围,使诸葛的形象清晰,突出。)   四、体验经过,情境交融  1、过渡语:诸葛亮真是有大将风度,他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们就一起来领略诸葛亮的风采,看一看当时的借箭情景,请同学们特别注意诸葛亮的神态。  2、观看草船借箭过程的录相。  3、请同学们来描述诸葛亮的神态。  (评: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有了全面的了解,很佩服诸葛亮的才干,这时出现这段录相,使学生头脑中通过语言文字形成的画面与实际画面相融合,相印证,更清晰地了解借箭的过程,还能通过诸葛亮的神态和语言更深刻地体会诸荀亮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风采。)  五、巧悟“三笑”,情感升华  1、过渡:我们课文里写诸葛亮是怎样地说呢?(笑着说)  2、引导。师:诸葛亮在笑谁?笑他什么?  生:他在笑鲁肃,笑他到现在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还在担心曹操会派兵出来。  师:这是一种友好的笑,他还会笑谁?  生:笑曹操即将上当。  师:这是一种讽刺的笑,他还会笑谁?  生:笑同瑜的奸计失败了。  师:这是一种胜利的笑。谁来读一读诸葛亮笑着说的话。  生读后,师评价:你的语气中含有讥讽意味,你是在笑曹操吧?(学生欣慰地点点头)还有谁想来读读。  生读后,师又评价,我听出来了,你的语气中带着严肃,你是在责备周瑜吧?还有谁想来对鲁肃说?  (评:纵观全文,有很多“诸葛亮说”,只有这里是“笑着说”,教师能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从一个简单的“笑”字引出复杂的人物内心世界,并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悟诸葛亮对周瑜的怨,对曹操的傲,对鲁肃的善。可谓另辟奚径,不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还培养了学生对字词内涵领悟能力。)  六、回归整体,积累延伸  1、师生共同总结全文内容。  学到这里,同学们对借箭的过程了解于心,在周瑜想陷害诸葛亮时,诸葛亮就算准了三天后有大雾,算准了曹操在大雾漫天时一定会放箭,他还明白请鲁肃帮忙最可靠,在借箭过程中,对船的安排也非常巧妙,借箭终于成功,诸葛亮真是神机的妙算。  2、读读记记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词语。  3、领悟"借"的妙用。  4、师:在《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三气周瑜”、“空城计”、“智算华容道”,同学们课后可以去看一看《三国演义》。  (评:学生对诸葛亮已是佩服之至,当然想更多地,更细地去了解诸葛亮的事迹,老师适时地讲出有关诸葛亮的几个小故事,引领学生去读《三国演义》,显得水到渠成,成功地实现了情感由课内向课外的转移。)    板书设计:           懂天文   诸葛亮    晓地理     神机妙算        知心人        巧安排 教后反思 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在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进行情感熏陶,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品格,这节课我注重了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学文中明理,在明理中升情。一、我运用了多种手段与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产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1、注重了读中悟情。有分角色朗读,有反复朗读,有个别读,有情感不同体验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在一步步加深。2、借箭过程录相的出现和“三笑”的理解,恰到好处,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3、教师的过渡语和引情语精炼,有感染力,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情感氛围,使诸葛亮的形象清晰、突出。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教师以诸葛亮的“神”为线索,开始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在全班交流时,放手让学生说,老师作适当的点拨;在讲到诸葛亮与周瑜商谈军事时,让学生自由谈感受,从中领悟到周瑜的阴险狡诈和诸葛亮的胸有成竹;讲到诸葛亮对船的安排的巧妙时,学生的回答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三、注重了名著的特殊性许多名著,编者在将其选入教材的过程中,为了适合学生阅读,对其文学进行了处理,让其更接近学生现有的阅读习惯对象和水平。就因为这一处理,语言便失去了原来的魅力。教学时,我巧妙地捕捉具有意义的文字,引导学生仔细咀嚼,品尝语言的味道。这篇课文有一处很有意思的地方,即“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前两天完全可以不写或只用简单的文字带过,课文却为何偏偏要如此写呢?我引导学生推敲:“这部分有多余的话吗?如果是你,你准备怎么说?作者为什么要写前两天?并且要每天分开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就这样,在语言上看似没有什么特色的课文,我抓住了最不起眼的文字,巧妙设计,让学生细细品味,触摸到了经典的脉络,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