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则)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资料,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此刻知天文、动地理、识人心、巧安排。 3、分主角朗读课文,体会周瑜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资料。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明白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这天我们就一齐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
草船借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书写在黑板上。如:(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格句。 (2)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交流刚才所提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小组所提的问题。 三、读课文,讲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做到能简单的讲述这个故事。(意在使学生弄懂故事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进一步熟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步骤: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透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小黑板) (1)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情绪?(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2)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能够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4)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但是他。 懂地理、巧安排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图,并上黑板来摆一摆,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思考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明白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明白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老师读提示语,一、二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三、四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体会一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能够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读后讨论)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板书设计: 11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机妙算,懂地利、巧安排 识人心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二): 【设计理念】 大语文教学观提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教《草船借箭》这课,教师不读《三国演义》,个性是第42回至第46回,就很难把课文讲清。而如果教师不仅仅自己读,还组织学生读,教学就会事半功倍,收到意思不到的效果。 【设计特色】 课内课外结合,自读自悟结合。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 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想一想: 1.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是怎样的? 2.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他说过哪些要加害诸葛亮的话? 3.草船借箭是在什么季节进行的?经过是怎样的?(季节对于草船借箭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二、请学生介绍当时形势。 介绍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三、展开谈话,理解历史背景,学习部分生字新词。 四、阅读全文,分清过程。 1.读全文,将草船借箭这一事件分为几个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以学生自己分段、自列段意为主,不强求统一,但要注意纠错,激励学生创造。教师选取其一作为教例。) 2.借分段的机会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资料,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主角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透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六、读第6至第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思考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思考,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明白这一切时,必须是自叹不如。 七、深究借字,再塑诸葛亮形象。 八、听写字词,准备复述。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三):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务必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好处。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述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这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明白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样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2))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生分主角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样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样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明白?生:周瑜是明白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必须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齐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主角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2)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思考,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主角,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样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明白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述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明白,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
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明白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期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期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期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
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明白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此刻,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
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应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应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取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 ┇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取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状况。 板: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
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六、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状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状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节)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应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状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4.此刻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果然)请根据这一资料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明白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知曹操性 6.这时曹操是怎样做的,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7.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此刻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 六、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样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4.齐读第9节。 八、学习第四段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识天象;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晓地利,从这三方面看,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九、复习复述 你能不能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四段进行简要复述?四人一组讨论准备。 +、总结 这天我们学习了课文,明白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识天象、晓地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 第三课时 一、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1、(1-2)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3天内造好0万枝箭的命令,企图暗算诸葛亮。诸葛亮胸有成竹地理解了命令。 2、(3-5)周瑜派鲁肃了解诸葛亮造箭的状况,还给诸葛亮设置造箭的障碍;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暗暗作好借箭的准备。 3、(6-9)诸葛亮善于识别天象,正确估计曹操的行动,利用大雾的掩护,巧妙地想曹操借了10万枝箭。 4、(10)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的暗算落空。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自叹不如诸葛亮。 二、分主角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能够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三、完成课后练习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四):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个性是透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资料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1)谈话:这天,老师和大家一齐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资料? (2)学生交流。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 主角换位,比较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情绪会怎样?心理会怎样想的? 主角扮读。 (2)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如,第二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样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这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但是不能让都督明白,他要是明白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齐去取箭。 第七自然段的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2)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资料。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齐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明白了同学们个性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的确,课文精彩描述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资料,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如果老师让你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习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知人心的资料,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2.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1)读:有感情地朗读。 (2)说:选取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3)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主角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4)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
知人心。 (5)写: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能够个体学习,也能够合作学习。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例 (1)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资料,如果选取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到达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2)说: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资料,你准备怎样说? (交流要点:①主要的情节和资料要讲清楚。②能够对故事的资料进行适当的创造,个性是第二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搞笑的细节等。③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④
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3)演:如果选取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资料,该怎样演呢? (交流要点:①要编好剧本。把课文资料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②选取好演员,分配好主角。③各自熟悉台词。④准备好简单的道具。⑤注意:一能够演具体片断: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七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二能够串演整篇课文资料。) 5.请同学各自选取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取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资料。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习策略的同学,教学情境能够这样创设: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样笑? (可能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能够是:诸葛亮应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能够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师:此刻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带给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虽然但是一就 谈话:老师带给几组关联词,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把故事编成了文字: 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利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能够背诵下来。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四、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福建省厦门市金尚小学蒋丽萍)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1.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2.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明白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样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一(1~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资料。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资料,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主角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透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读第6~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
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思考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思考,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明白这一切时,必须是──
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透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 ①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情绪?(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
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能够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④
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但是他。 懂地理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思考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1)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明白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明白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能够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重点: 诸葛亮说:怎样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在军队下的状书,不能做到就要受到军法处置。一是诸葛亮是为了顾全大局,二是诸葛知天天文、懂地理,已明白三天后必有大雾,可利用这一机会向曹操借箭,已胸有成竹。)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周瑜为什么高兴?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暗藏杀机,下了军令状完不成那就要受到军法制裁。)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五):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派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资料,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回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情绪?(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样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样此刻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样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样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能够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但是,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能够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透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读书潜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资料,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
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必须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必须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必须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必须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明白上了当,但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六):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资料,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㈡潜力训练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㈡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㈢解决办法:透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资料。 2、透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这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能够明白什么? 你还想明白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理解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透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资料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能够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样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述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能够帮忙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透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资料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样会不明白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样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能够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十分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齐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明白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老师推荐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听明白了吗? 二、学习课文。 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哪些地方?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推荐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选取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⑴
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⑵
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能够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样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必须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必须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必须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必须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状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6、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能够看出来? 出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7、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持续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思考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8、什么时候曹操才明白上当了?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但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㈡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思考问题的潜力、观察事物的潜力,掌握天文、地理的潜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得失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㈢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
思考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题目草船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适宜吗? 课题《草船借箭》说借适宜吗?是借的吗?为什么?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四、课外延伸。 1、你还明白《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交流。 2、有兴趣的同学能够去看看《三国演义》。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七):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学会本课生字10个;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 3.会用要是就、果然、神机妙算各写一句话。 4.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弊,明白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来源。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部分资料改写而成的,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样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渚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透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要(三天赶造(。(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状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1.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结合课文第2题的提示,把课文分成4段: ①理解任务 ②作好准备 ③草船借箭 ④
按时交箭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作业本上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一、二、四段,完成部分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都、更、了、只组词。 二、学习课文一、二段。 1.读一、二段。 思考:赤壁之战时,周瑜的3万军士战胜了曹操的80万大军,周瑜用的那么多箭是从哪儿来的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 2.出示思考题预习。 (1)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之后交10万枝箭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请他帮忙 3.讨论交流。 4.再读课文一、二段。 思考:(1)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课文中哪里看出周瑜要害诸葛亮 (2)哪些词句证明诸葛亮明白周瑜要害他明明明白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后交10万枝箭 (3)鲁肃是周瑜的部
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5.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6.反馈交流。 ①
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 齐读周瑜见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理解妒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课文哪些地方证明周瑜要陷害他 (读书上有关句子,并讲出理由) (周瑜要诸葛亮3天造10万枝箭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是周瑜假公济私,图谋置诸葛亮于死地。)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明知故问。) 当周瑜听说诸葛亮3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在当时,3天肯定造不出10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 找出书中明确说明周瑜要陷害诸葛亮的话。 (周瑜对鲁肃说的:这是他自己说的回来报告我。) ②
书上哪些地方证明诸葛亮明白周瑜要害他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时说的几句话(但是就完了)。 朗读练习。(齐读) 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3天造好10万枝箭呢 (诸葛亮胸有成竹)(顾全大局) 理解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③
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从哪里能够看出,请把书上有关句子读出来。 (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7.朗读练习。 小结: 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明白了诸葛亮挺有才干,顾全大局;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周瑜却挺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 8.分主角朗读课文一、二段中的对话部分。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3天前,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心里很高兴。3天后,周瑜带了500名将士来到江边干什么(是抓诸葛亮的) 结果周瑜在江边看到了什么齐读第四段。最后周瑜怎样 (钦佩诸葛亮)书上从哪儿看出(长叹不如) 长叹什么(叹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师范读周瑜长叹说的话,学生自由学读,齐读。 四、巩固练习。 作业本上第5题(1)、(2)、(3)。 第6题(1)、(2)。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匀第三段,总结全文,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导入第三段学习。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构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 什么叫神机妙算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哪里 学了课文的第三段,我们就会明白。 二、学习第三段 1.一生读第三段。 其它同学一边听,边找:哪些事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找出来划好后,分小小组讨论, 3.哪里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天时(第三天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齐读。)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地利(顺风顺水撤得快)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明白曹操的脾气,多疑多虑)读有关句子 从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明白曹操不会出兵(读有关句子)齐读曹操下令说的一段话。进一步理解诸葛亮明白曹操多疑多虑,不敢出兵。 小结: 由于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所以向曹操借到了10万枝箭; 4.诸葛亮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 (1)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词语。 (吩咐下令又叫又下令吩咐) (2)分五步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向北靠近曹军→船头朝西船尾东→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 先讨论交流,再请学生讲,让全体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资料,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江上雾很大,为什么曹操的军士能那么准地射中诸葛亮的草把子呢 (因为诸葛亮的30个军士在四更时分擂鼓呐喊,曹军不习水战,不敢出来。于是多疑的曹操在大雾之中只好下令朝擂鼓呐喊声处放箭,这时箭像雨点一样射过去,草把子上很快就插满了箭。) 从那里,说明了什么(诸葛亮安排得很巧妙) (4)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这样能够吗为什么 (学生用手操作讨论,后交流) (5)完成作业本上的第4题, (6J大雾还没散完,诸葛亮就带船队走了,临走之前还怎样说,(谢谢曹丞相的箭) 指导读这一句。是真谢吗 (7)曹操听后,会怎样样为什么不追(因为诸葛亮的船队顺风顺水走远了。) 三、练习作业。 1.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他神吗(神) 诸葛亮是神吗(不是神,是人) 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从书中学来的)(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2.诸葛亮不是(是(。他的神机妙算并不是(而是(。 四、再次理解课题,总结谈话, 1.体会神机妙算,能用神机妙算说一句话,然后朗读全文。 课题为什么叫草船借箭 (借字概括了事情的经过,又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课文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起因,到周瑜自叹不如的结果这一强烈的比较中,衬托了诸葛亮惊人的胆量,闻人的智慧。本文写了一场智斗,全文按故事发展的顺序, 紧紧围绕神机妙算来写的。在事件层层发展,人物性格比较中,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朗读全文。 完成作业本上第6题的(3)、(4),(5)、(6)。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八):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关章节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主要写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干,借造箭暗害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用妙计挫败的经过. 教学重点: 《草船借箭》一文是训练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本课的训练重点确定为: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设计理念: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潜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学生质疑,初读解疑. 1、《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历史长篇小说,你明白《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学生回答)这些故事你是从哪里明白的(电视上、书上、多看有益电视,多看书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这天,我们来学习《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教师介绍历史背景: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来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权和刘备联合抗现的时候发生的. 3、学生齐读课题,教师设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以后,想明白什么(如: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借到箭没有)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并自己解决问题. 二、紧扣重点,再次质疑,合作探究. 1、读了课文,谁能概括本文的主要资料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2、透过课文的主要资料,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前因:诸葛亮很有才干,周瑜很妒忌,想陷害他. 后果: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3、请同学们根据黑板上的前因后果,还想了解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整理) ①周瑜怎样陷害诸葛亮 ②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③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哪些地方 4、将全班划分成若干个小组,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5、指名学生回答解决什么问题. ①周瑜怎样陷害诸葛亮 A三天造十万支箭.(同桌分主角朗读,体会两人的言语态度)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B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你从哪里明白的,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②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A鲁肃帮忙. B大雾漫天 C曹操不敢轻易出动 D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后又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③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哪些地方 A知天时 B懂地理 C识人心 三、再读课文,问难质疑,启发思维. 1、学生质疑,学生解答. 2、同学们能对作者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吗 3、教师相机提问: ①你认为课题《草船借箭》的借用得适宜吗 ②
你认为鲁肃是吃里扒外,还是忠厚老实 四、总结分段,综合练习,检测效果. 1、请你给课文划分段落. 2、小黑板出示,请说出他们这样做的前因和后果. ①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 ②
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箭. 3、学生推荐《三国演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九):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过程】 一、检复 1、学生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共写了几个人物?谁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神机妙算)什么叫神机妙算? 过渡: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让我们一齐学习雾中借箭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三段 1、出示要求:轻读第三段,想想在整个借箭过程中如何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划出重点句 ②点出关键词 ③说说理由 2、学生分组讨论 3、群众交流:谁来说说,你从哪此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 ①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害怕、吃惊)假如你是鲁肃,怎样读这个句子? ②那么诸葛亮看到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呢?(暗自高兴)假如你是诸葛亮怎样读这个句子? 师述:光读这句话,就能明白诸葛亮神机妙算吗?大雾也许是碰巧呢?所以你得找到联系的句子说明他早就料到了。谁找到了能够联系的句子?(学生议论) (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第三天四更船里。 ①为什么选取第三天四更时候?(知天文) ②
但是,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能够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船里。改不改?为什么? ③指导读。(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师述:我们刚才抓前后句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读书潜力,请大家再用这种方法,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近前 ①你们说诸葛亮在笑谁? ②
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必须会你能把诸葛亮的话说出来吗? 师述:说得真好,你们都快成诸葛亮了。果然不出所料,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引读)江上近前。 ③
诸葛亮算准了吗?从这一点可看出诸葛亮明白曹操这人怎样?(知多疑) 师述:正因为对曹操的这一特点了如指掌,所以此时诸葛亮镇定自若,谈笑风生。他笑着说(齐读):雾这样大就回去。 (4)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帮忙,好不好? 课件显示: 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下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之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顺风顺水驶回南岸。 ①为什么一字儿摆开? ②又为什么掉转船身: ③
顺风顺水是巧事吗?说明什么?(晓地理) 小结:刚才大家透过具体的词句,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文中还有好多地方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课后再去研究,必须有更大的收获。 (5)课件显示借箭画面,老师叙说过程。 过渡:诸葛亮真是料事如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那么这个故事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三、学第一段(快速默读第一段) 1、课文第二节是一段精彩的对白,可我们发现它的提示语都是周瑜问诸葛亮说,我们明白恰当地描述说话人的动作、神态,能够帮忙我们了解人物的特点,此刻我们就来试着给提示语加上表示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来体现人物的特点。好不好? 2、生交流,并指导读。 3、透过大家这样一添,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4、诸葛亮是来帮周瑜的。周瑜为什么要陷害他? 5、诸葛亮不仅仅识周瑜的妒忌,知曹操的多疑,还相信谁?(鲁肃)你觉得鲁肃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 四、学习最后一段 1、周瑜妒忌诸葛亮,想用限期造箭陷害他,结果怎样?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2、齐读最后一段 总结:这是一个诸葛亮、周瑜斗智的故事,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用过人的才智挫败了周瑜,取得了借箭的成功。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那么如何分清这一课中的前因后果呢? 3、课堂检测 ①因为()所以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 ②因为()所以请鲁肃帮忙做造箭准备。 ③因为诸葛亮明白曹操为人多疑,用兵谨慎,所以() ④
因为()所以取得了借箭成功。 五、质疑 1、生提疑。 2、老师提疑为什么说草船借箭而不说受箭或骗箭呢? 课后作业: 假如你是鲁肃,你打算怎样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十): 教学要求: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窄。 3、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幻灯演示三国演义罗贯中) 3、谁明白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出示幻灯: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透过昨日的预习,你明白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你明白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 2、透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分别用上书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妒忌神机妙算(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一)过渡: 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哪些地方充分地表现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就能处处体会到他俩各自不同的个性,做到真正理解人物。 (二)讲读第一段。 1、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开头,周瑜和诸葛亮商议与曹军水上作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板书:议) 2、在这场讨论中,周瑜有意要为难诸葛亮,默读ξ1-2,找找看,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 3、诸葛亮明白周瑜的心思吗?你怎样明白?教学:惩chéng罚fá 4、小结:故事一开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两人对话时的神态。(男女生分主角读) (一)讲读第二段 1、为了到达进一步陷害诸葛亮的目的,周瑜还做了些什么? 周瑜说的话充分暴露了他的险恶用心,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指名朗读) 2、那么,诸葛亮是怎样做的呢?从中能够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吗?(板书:备)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诸葛亮为什么找他帮忙?(板书:忠厚守信)鲁肃确实忠厚守信,从哪儿看出?哪个词最能说明? (二)讲读第三段。 1、鲁肃照诸葛亮说的,引读 诸葛亮为什么直到第三天才行动?为什么四更时候行动?为什么秘密地请来鲁肃?为什么要请鲁肃一齐去取箭?(结合看插图)(板书:取) 2、整个取箭这一段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四人讨论交流。 3、诸的神机妙算表此刻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4、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陈图,乃庸才也。 5、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讲读第四段。 1、引读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板书:搬) 2、真的是准备来搬箭的吗? 结果呢? 3、你认为周瑜什么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4、总结:我们这天读课文,明白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边读边想象。透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思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阅读写人物的文章,真正理解人物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做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继续练习。 (四)质疑,体会课题借的好处。 1、课文基本上写完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2、一个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华。 (五)引导课外阅读。 1、假使周瑜真的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会怎样呢?真的这样做了吗?《三国演义》中还有很有精彩的故事,回家看。 2、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读读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改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十一):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务必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好处。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述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个性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这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明白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样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 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段。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学生分主角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样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样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明白?生:周瑜是明白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必须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齐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主角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2)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A、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B、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1)(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思考,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2)分组分主角,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样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明白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学习二──
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问: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述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明白,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
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明白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书: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期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A、期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B、期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问: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
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贴合吗?(贴合)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明白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
板:知鲁肃人 4.到此刻,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
句) 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板书: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连应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A、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应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B、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取第三天四更出发。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取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状况。板书: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
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第三课时 一、温故。 二、继续学习2──4部分。 (一)、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
(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状况。) 3.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状况。)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自然段) 4.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应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状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板书:知曹操性 5.这时曹操是怎样做的,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写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6.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此刻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二)、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
(引)小黑板上第6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样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书:晓地利 4.齐读第9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四、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五、分主角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能够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六、完成课后练习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十二):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甲:各位老师,同学们,你们好!这天,我们俩先给大家来段相声。哎!你明白周瑜和诸葛亮的母亲都姓什么吗? 乙:哎呦!这你可把我给考住了!这个我还真不明白,你明白? 甲:我当然明白了!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 乙:这你都明白,真厉害!哎!这你怎样明白啊? 甲:这还用问吗?周瑜在他临死之前交待的啊? 乙:他怎样说的啊? 甲:既生瑜,何生亮?不就是说姓纪的生了周瑜,姓何的生了诸葛亮吗?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在临死之前说了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收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周瑜觉得自己不如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明白了。 二、教学过程 (一)、概括课文主要资料 老师明白,同学们都明白船借箭的故事,谁能用一句话给大家讲讲《草船借箭》主要讲了什么? (二)、寻求借箭原因 1、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板书:为何借? 2、从哪儿看出周瑜要陷害诸葛亮? ①
周瑜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在这样紧急的状况下,周瑜却给诸葛亮十天时间造箭。可见,让诸葛亮造箭不是目的。 ②周瑜说我得吩咐军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 3、这句话让周瑜的害人之心暴露无遗。我们就应用什么语气来读? ①阴险。 ②
得意。(抽读、范读、齐读) (三)、分析人物心理 1、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板书:妒嫉 2、谁能说说妒嫉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造箭是假,害人是真。但是聪明的诸葛亮为什么还要自投罗网? ①周瑜说:这是公事,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没有退路了。 ②
诸葛亮已经胸有成竹了! 4、从那句话能够看出诸葛亮已经胸有成竹了? (第二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5、如果你是诸葛亮,读读他对周瑜的承诺。(胸有成竹) 6、假如你是诸葛亮,在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前可能会怎样想? 7、课文最后的结果怎样? 8、而周瑜呢?(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板书:神机妙算 9、你认为周瑜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 (四)、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①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确令人信服。默读课文,想想在这个故事中,他又算到了什么? ②同桌之间讨论一下,比比看,谁的答案最丰富。 2、诸葛亮会算人 ①诸葛亮明白周瑜是借造箭之名陷害自己。 ②诸葛亮算到鲁肃会帮忙自己准备船只、草把子和军士,而且还算到鲁肃不会向周瑜高密。 ③曹操必须不会出兵并且还会放箭。板书:算人 3、诸葛亮会算天 ①
三天后必须有大雾。 ②船队返航时正好是顺风顺水。 ③
诸葛亮算到的顺风顺水重要吗?为什么?板书:算天 4、二十条船,一千多个草把子就能扎满十万支箭。板书:算物 5、小结:算天、算地、算人、算物,诸葛亮果真是神机妙算 (五)、为什么诸葛亮能做到神机妙算? 1、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2、知己知彼。 3、他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也是一名有谋的军事家。所以刘备曾三顾茅庐拜请他协助自己。 (六)、体会周瑜自叹不如的情绪。 1、诸葛亮神机妙算,就算是周瑜这样足智多谋的人也不得不长叹一声。谁是周瑜?长叹一声我听听! 2、周瑜都服了,你们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三、扩展思维 1、同学们,大家想一想,如果诸葛亮也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当他发现周瑜是有心害他,便当场揭发了他,故事的结果会怎样? 2、透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十三): 学习目标: ⒈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⒉分主角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⒊
理清课文顺序,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难点:分主角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改写的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解释题意,了解时代背景。 ⒈谁明白箭是什么样貌的?板书剑字,这个剑和箭一样不一样?周瑜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你明白吗? ⒉
谁明白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指哪三国?(出示地图)它们分别由谁统治? 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干什么的? ⒋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史称三国鼎立。周瑜、诸葛亮怎样会走到一齐的? ⒌师出示多媒体边简介背景: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草船借箭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三、读通读准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⒈
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借箭的过程是哪一部分?剩余部分分别讲什么? ①生自由读书。 ②指名回答。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教师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四、分主角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能够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师生读书) ⒉
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总是周瑜问,周瑜说?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述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能够帮忙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我们接下去就来透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加上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提示语,再读读这段话,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人性特征。老师那里也带给一些提示语,看看能够用在何处,并说明为什么用这样的提示语。多媒体出示。 ⒊学生默读、思考。 ⒋讨论交流。 ⒌分主角朗读。如男女生读,分组读等。 ⒍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五、播放fiash动画。 六、作业: ⒈思考: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⒉
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十四): 【目标设计思考: 一向在从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上来研究这篇文章的特点,我想到了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本来,周瑜是要用造箭这件事情加害诸葛亮,但是了解了经过,长叹一声,我不如他。为什么这是长叹?是因为这些事情都是诸葛亮一步一步算计好的,使得周瑜的如意算盘落了空。但是,周瑜在此之前,却一点都不明白诸葛亮关于造箭另外的算计,自然是自叹不如了。 于是,我们得思考:作者那里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诸葛亮的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比较的方式一个嫉妒他、本来也很聪明本以为能够加害于他的对手的赞叹!一个原本认为自己很聪明能够施妙计害人的大都督的态度转变!(这方法主要是提升了诸葛亮神机妙算令人敬仰钦佩的程度) 第二,作者借周瑜的话来对诸葛亮的特点加以概括和赞叹:神机妙算! 这个词语的意思。机、算,都是思考决定决策智谋智慧。我们一般都会说诸葛亮足智多谋,但是,神机妙算相比而言程度要比足智多谋深,深在神和妙上面,这两个字,都没办法表现具体的程度,是表现方法策略智谋高级到了常人难以所及,只有神仙才能想的的出来。 文章当中,周瑜、鲁肃、曹操,都不是平常人物。但是,诸葛亮的计谋、策略、思考,这些不平常的人物都没想到,都是到了事情结束才恍然大悟感叹不已! 那么,我们来看看,在作者笔下,周瑜和鲁肃,他们分别明白什么,不明白什么?哪些资料是最后才明白的?这就是神妙所在。作者透过他们开始不明白,之后才明白的情节,来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 第三,他们不明白诸葛亮所明白的,所想的,这是比较,比较突出了诸葛亮的特点;而诸葛亮的神妙所在还不仅仅如此,更在于作者写诸葛亮明白对手的任何心思,而且决定的十分准确,应对策略十分适宜,从而令读者由衷佩服诸葛亮。 作者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表现诸葛亮的特点。这个思路是成功的。成功在文章设置了一个有一个我们读者读起来生疑的环节,随着阅读,一问一个有一个得到解决;成功在,作者用一些关键的语句来让我们疑问,又透过那些让我们细细去读去品味的任务行为语言来解答这个疑问。 于是,我想,我们教学这篇课文的表达学习的着眼点,我们进行教学的思路,或许不难确定了。 教学目标设计思考: 思考之一:阅读教学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潜力,要养育学生的精神、培育智慧,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表达,再赏析语言文字表达精妙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是阅读教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目标设计的指导思想。 就本文的教学来讲,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高段,课程标准做了如下要求: 针对本课教学,课程标准在高段(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求,有如下几点需要提请注意: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必须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决定。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完美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就《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学来看,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第三条规定,在本文落实,我细读文本,觉得就应在神机妙算这个词语,学生不但就应读懂意思,而且就应结合上下文,结合本文故事发生的背景(包括小说第四十五回资料和第四十六回本选文前面的情节(周瑜要加害诸葛亮及其加害原因),结合本文主旨表达来深刻体会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从而不但理解这个词语表达表达事物的一般意思特征,而且,借此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态度。 第四条规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作者要表达的诸葛亮的智慧(神机妙算的特点),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内心态度倾向一种赞美、一种敬仰。这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出来的,要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的整体,需要结合文中描述诸葛亮在涉及本人生命利害的大事面前,举重若轻的表现来体会;表达顺序,不简单的是事情发展顺序这样一个概念,而是本文的顺序特点整个事情都是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下,有他自己操纵,没有一点意外的向前发展,而别人,都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中,为诸葛亮完成任务服务,至少没能干扰诸葛亮。这是本文的顺序特点,从小说表达的角度,这是作者安排文章结构顺序的一个独特之处。 这是需要引导学生体会的,而体会这个特点,就能够很好地帮忙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诸葛亮的在大利害面前举重若轻的人格、神机妙算的智慧。 第四条中初步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这篇文章中,表达顺序的落实,采用了处处设悬念,一步一步做交代的方式,悬念的提出,不仅仅我们读者认为惊讶困惑,文中那么多高明人物也蒙在其中,这是悬念与资料的关系,因此,比较的表达方式就很突出了,这是有利于我们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能够算作一条目标吧。 第四条:在交流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交流,这一条落实起来针对性也会很强,因为处处设伏,因为周瑜与诸葛亮的关系,学生都会提出疑问、个性化思考,这当然要针对生成来做了。 第五条目标,了解梗概,简单描述,说出好恶,等,能够透过读通文字之后进行概括,读完之后对文章的任务和表达方法进行评价来完成。这一条目标,我们就将其确定为概括文章主要情节(资料)吧。我个人看法,要让学生能够说清楚如下资料。 周瑜要加害诸葛亮,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并说只要三天。三天过后,诸葛亮带着二十条插满草把的船只驶向曹营,在哪里叫军士擂鼓呐喊,摆出要攻打曹营的架势。曹操不敢下水出击,命令兵士万箭齐发,射向船上草把。诸葛亮用这样的方式完成了造十万支箭的任务。 我以为,学生只要能够概括出本故事中人物做事的如上主要特征,就算了解了梗概,把握了主要情节。 思考之二、识字、释词,朗读怎样办? 识字,到了高年级,更多要求学生自主识字,教师针对存在问题,抓重点给予个别指导;本文的词语,有一些属于比较生僻但是不难懂的,比如延迟嫉妒、军令状,这些词语含义并不深刻,只要读懂了词语的意思就不再影响阅读,因此,在自己预习的基础上,抓住共性的问题指点一下就能够。 关于朗读,我想,这个目标的确定,如果有时间完成的话,能够重点指导学生读出诸葛亮在大利害面前举重若轻的态度和说话语气就行。当然,前提是领会了,体验到了,打心眼里佩服了,这个时候,朗读就不再是激发,而是从内心在传递这样的意思和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一、认识本课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14个生字,透过结合生活实际和讲述,了解幔子、调度、水寨、擂鼓、呐喊、丞相、都督、军令状、翎毛、胶漆等名词术语,结合课文,采用推测、换词等方式,了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支援、自有妙用等词语,透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才干、妒忌、神机妙算等词语的意思。 二、练习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特征(反应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主要情节)来概括文章的主要资料。 三、练习结合全文资料和词语之间的联系,来深刻理解才干、嫉妒、神机妙算几个词语并体会七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体会作者对诸葛亮敬仰、赞美的思想感情。 四、体会文章处处伏笔照应、人物比较诸事情发展一切由诸葛亮自己掌控的特殊顺序的表达方法和思路对表现诸葛亮计谋神妙的作用,深入体会神机妙算的含义和作者对诸葛亮敬仰赞美的情感。 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自学生字,认准读音;找到文中的一些介绍古代官职、器物名称的词语,透过询问、揣摩、结合影视剧回忆等方式,了解他们的意思;读课文,尝试着透过结合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来理解文中一些其他读不懂的词语的字面意思。 2、反复讲课文读几遍,力争将课文读通顺,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 讲课前:教师了解(而不是订正)学生的预习状况,发现他们在认读生字、词语理解、课文资料把握过程中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本文跟我们学过的其他课文不一样,除了小说资料是古代故事,文章一些言语也还带有古代的文言文的痕迹,我们先来认真读懂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文字。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词,纠正易错读音。(强调擂鼓助威的擂字读音,区分多音字。) 2、让学生介绍自己课下了解到的课文中写古代官职、器物词语的意思。在学生不能介绍清楚的状况下,教师介绍丞相、都督,顺便向学生交代清楚三国魏蜀吴、曹操的丞相、诸葛亮这个丞相、周瑜这个都督的官职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请学生介绍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状况,结合才干、妒忌的理解,介绍小说第四十五回周瑜设计杀曹操水军头领被诸葛亮看破而生嫉妒之心,要杀害诸葛亮的缘由,结合理解神机妙算的字面意思,帮忙学生理解本文写周瑜要害诸葛亮,最终没害了,周瑜不得不服了诸葛亮。 4、检查读书状况,指导分段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 三、概括文章的主要资料。 汇报自己对课文的了解:草船借箭讲了怎样的故事?要求抓住主要情节来介绍。 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周瑜做事的目的(前因)、诸葛亮的应对、诸葛亮的作法及做法的特点、结果(包括周瑜长叹),用简单但是能明白把主要情节、做法主要特征介绍清楚的话,表述主要资料。 指导要点:看看学生是否把上面的要点介绍清楚;语言是否简练。针对存在问题,让学生跟重复说,一向到说清楚,贴合要求(班上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说清楚)。 (意图,透过抓住主要情节概括、表述,基本读懂课文主要资料)。 第二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个故事,明白了诸葛亮用怎样巧妙的方式来造出了十万支箭。周瑜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回忆神机妙算的意思: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推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在本文,诸葛亮的什么计策是巧妙地?那些机智是惊人的?(回忆课文资料) 好,那么,我们换个词:说,诸葛亮足智多谋,我这比不上他。这样换行不行? (可能有结果。如果有结果,就是:足智多谋,没有高明、神奇、巧妙的意思,表现一个人的聪明才智的程度不如神机妙算高。如果学生有结果,那就顺着学生的结果往下进行:好,那么,我们来研究一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高明、神奇、巧妙的程度写出来的。 如果没结果:好,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神机妙算的特点表达出来的,看看换了到底行不行。) 一、研读本文相互照应的特点,体会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体会诸葛亮的计谋的神妙所在。 1、教师布置任务:本文写作上很有特点,那就是我们读文章的时候,一边读一边会产生一些疑惑,一向读下去,疑惑解开,一向读到事情做完,疑惑才全部解开。 请同学们读课文,用笔勾画出那些让我们疑惑的地方,表上序号,再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出疑惑解开了的地方,标上上同样的序号,看看我们能够找出多少这样的地方。 2、学生自己读书,做对应性勾画。 3、学生相互交流。(能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也能够不采用)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读书,感受文章伏笔照应的地方,初步感受伏笔照应)。 相关要点:(1)周瑜要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并且说只要三天,还立了军令状(为什么答应人们都做不了的事情?而且立了军令状?能完成吗?为诸葛亮担忧),结果:草船借箭,借来了十万多支。 (2)诸葛亮不用造箭的材料,只要船只、草把、军士,能够造箭吗?(莫名其妙)去草船借箭才明白。 (3)鲁肃是周瑜的人,诸葛亮不让鲁肃告诉周瑜准备船只草把军士的事情。(万一告诉了怎样办?)鲁肃果然没提。 (4)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白天,都没动静。诸葛亮不用做准备(因为开始我们并不明白他要草船借箭)。到了出发才明白,诸葛亮要等大雾。 (5)到曹营阵前擂鼓呐喊,(曹兵出来怎样办才二十条船,六百军士啊,鲁肃替我们提出了担忧),诸葛亮断定曹操不敢出来,(真的吗?)曹操果然没出来,只是射箭。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注意提出来:为什么不到那里不明白了,困惑了,甚至担忧了。 3、讨论,认识诸葛亮对所有事情都胸有成竹: 我们不明白的这些事情,鲁肃明白吗?周瑜明白吗?曹操明白吗?他们分别不明白什么? 但是,诸葛亮明白吗?他都明白什么?(对应上面所有的疑惑,一条一条的体会) 周瑜肯定不会给他造箭的材料,他务必另想办法(教师总结:明白周瑜的害人之心);明白三天后有大雾,能够去草船借箭,曹操多疑不敢出兵(教师总结:知曹操、知天文);明白鲁肃这次必须不告诉他借船的事情(教师总结:知鲁肃)。 教师引导思考:这么多事情,文中的其他人物不明白,只有诸葛亮自己明白,所以,一些事情都按照诸葛亮的设计,顺利发展、实施,最终成功。你们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谋怎样样? 神机妙算! 用足智多谋行不行? 不行! 诸葛亮太神奇了,说是什么事情都聊得到这叫料事如神! 正因为诸葛亮明白一切,所以,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事情吗,对诸葛亮来讲,能够立军令状吗?既然能够,说明诸葛亮觉得这事情怎样样(提示:他是刘备的丞相,军师,还得帮忙刘备打天下呢!)?(十分容易,很有把握!) 所以,诸葛亮在整个过程中,他都表现得十分简单,用一个词语来讲叫举重若轻。 读课文,看看诸葛亮的言行、语言中,哪些词语突出了诸葛亮的举重若轻。 学生读书,再勾画。 (只要三天!原立军令状。甘愿受罚。自有妙用。保管。曹操必须不敢出来,只管饮酒作乐!),指导学生朗读有关部分,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4、认识比较写法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回忆第一课时,文中人物的官职:(顺便介绍鲁肃的官职:参军校尉,相当于部队的参谋长),想象:这些人都是傻瓜吗? 但是,在诸葛亮面前,他们显得怎样样?(弱智一般) 介绍小说的特点:很多情节为想象出来的,而不是现实中真实的存在。在《三国志》(介绍《三国志》),其实是没有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情节是虚构(介绍虚构的概念)出来的。作者为什么在这个故事中,将周瑜、曹操、鲁肃这些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写成这个样貌呢?(为了表现诸葛亮,诸葛亮做事,这些人都被蒙在鼓里,而诸葛亮却明白他们所思所想,实在太神奇了!) 老师总结:这就叫做比较衬托,是为了更好的突出诸葛亮的神奇啊! 5、研究开头结尾的特点:首尾照应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文章开头写了周瑜,结尾又写了周瑜。我们看结尾: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结合全文来思考,这一叹,叹出了周瑜当时怎样的情感态度? 佩服、恼怒、心有不甘、无可奈何!朗读这段话!读出周瑜的感叹中的无奈、佩服、恼怒、心有不甘来! 二、布置拓展阅读:本次诸葛亮给了要加害诸葛亮的周瑜不小的教训,此后的教训还多着呢。《三国演义》中,有著名的情节诸葛亮三气周瑜,怎样气的?气到什么程度?请同学们去读三国演义,找到有关章节,一睹为快!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十五): 一、教学资料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此刻哪些地方。 二、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我们十一册学习过《赤壁之战》,对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大家积累了哪些?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三顾茅庐味如鸡肋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老马识途木牛流马 2、学生分组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查字典。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此刻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本文人物分析 周瑜:阴险狡猾;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鲁素: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 不喜欢周瑜的原因: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 喜欢诸葛亮的原因: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3)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思考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明白第三天四更时分必须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 c、诸葛亮算好了人,明白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明白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明白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图文结合,看出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博才多学,知己知彼,善于运筹帷幄。是历史山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5、把本课的资料演一演,同学评价。 6、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草原教学设计青春舞曲教案鸡兔同笼教学设计落花生教学设计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