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教案)(许艳利)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五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教师许艳利单位河南省济源市济渎路学校课题名称《草船借箭》学情分析1、《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智谋故事,主要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因此,整合教学资源,对学习本课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课内外结合,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之中,广泛利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图书、音像、图片、生活卡片、网络等多种资源,全方位地认识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形象。2、本班有54个学生,部分同学基础较好,学习积极性高,还有部分同学反应灵活想象力丰富。还有少数学生理解能力不是太强,需要一段时间去更好的理解和记忆。3、以趣激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这节课一开始我就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出示《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视频和《草船借箭》中的人物图片,从而使学生能产生极大的兴趣。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书中教给方法。把读书放在整个教学的首位,这已成为小语界的共识。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我设计了自读、默读、齐读、指名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潜能。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去取代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学生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本,从而更好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语文教材是培养创造精神的例子,所以在学生读课文后,还设计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重点品读,交流感受,谈体会。通过发散性思维训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以及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学着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鼓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过程与方法: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2、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鼓励他们提出问题。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1、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妒忌心理。2、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一〉课前巩固1、《草船借箭》一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2、课文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3、文中写了哪些人物?【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二〉激趣导入,出示学习目标1、播放《三国演义》片首曲,出示《草船借箭》图片。2、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故事中的不同人物形象。(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设计意图】:分别用视频和图片导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贯穿全文。 〈三〉默读起因部分,请你思考:1、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2、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设计意图】:通过自读、默读、齐读、指名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后归纳,最终达到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四〉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出来,仔细体会、感悟,然后小组讨论,看看诸葛亮到底神在哪儿?妙在哪儿?知天时“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②
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知地利(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知人心(1)识曹操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2)识鲁肃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设计意图】: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来品读感悟、通过交流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样既是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又加强了思维的锻炼。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准确、更深入的理解。〈五〉小练笔“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周瑜到底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设计意图】:我设计了小练笔,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回顾掌握,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习作水平。〈六〉拓展1、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草船借箭不寻常,要论成败有文章。•都督周瑜欲陷害,孔明先生巧应对。•妙算天文雾漫天,通晓地利蒙曹操。•洞悉人心妙计成,箭如雨下满载归。•神机妙算诸葛亮,世世代代美名扬。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那么,周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其实历史上的周瑜可不像大家说的那样2、历史上的周瑜周瑜,字公瑾,汉族,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杰出军事家,相貌英俊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善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三国演义》由于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将诸葛亮塑造为正面形象,故对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贬低。历史上周瑜气量宽宏,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廓”,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周瑜性情开朗,气度宽宏,精通乐律,即使在醉酒时也能听出音律的错误。【设计意图】:再次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增加知识面,鼓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七〉总结全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经典,讲三国,无数的乱世英雄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传奇故事,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闪耀着光辉,《三国演义》里那栩栩如生的人物,鬼斧神工的计策,感人肺腑的故事,期待着与你相约,请大家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的故事。让我们在《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中结束今天的学习。板书设计19、草船借箭周瑜 (以箭害人) 妒忌自叹不如 诸葛亮(以箭服人) 神机妙算 知人心 知天时 知地利
作业或预习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的故事。自我评价本节课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围绕学生主动学习来评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掌握和应用。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评议一单位:姓名: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