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人教版新标小学五年级语下册第五单元第19《草船借箭》这篇改选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有人说《三国》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则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同学们非常感兴趣。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下发生的。描写了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就设了一个计谋,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贻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而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结果,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确智慧非凡。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贯彻了本校“灵动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一、发散思维,勇于探索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1、激趣导入,初步感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受《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作者所采用的叙述方式的启发,这样导入:同学们,在《草船借箭》这出戏中,主要有几个人物出场?男一号是谁?男二号是谁?配角和跑龙套的又有谁?戏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结果如何?我的问题一出,孩子们高兴了,马上翻书,马上报出了答案,因为他们早已经把这个故事读了很多遍了。男一号是诸葛亮,男二号是周瑜,他俩斗智,诸葛亮胜。你看,问题解决了,也为后面的继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2、合作探究,深化认识。第二时在对进行深入学习时,我设计了三个核心问题,让学生、分组交流,并展示汇报。这三个问题如下:(1)你从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哪个地方写得最精彩?请把你的感情读出。(2)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是什么?曹操失箭的原因又是什么?
(3)你认为周瑜到底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讨论后部分答案如下: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3、抓住诸葛亮的“笑”,填补本空白。在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我让学生抓住这句话中诸葛亮的“笑”深入体会:他到底在笑什么?学生也觉得这个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有的低头思考,有的窃窃私语,甚至有的同学已经高高地举起了手。我让他们先不要着急,先在小组内研讨一下。经过讨论,同学们得出如下结论:(1)笑自己神机妙算(胜利的笑)(2)笑曹操不敢出兵(自信的笑)(3)笑周瑜不自量力(胜利的笑)
(4)笑鲁肃忠厚老实(幽默、宽厚的笑)一个“笑”字,同学们读出了这么多的内涵,真令人不可思议。这时,堂气氛异常热烈,孩子们兴奋起,觉得越深挖越有意思,虽然已经打了下铃,但他们愿意继续学下去。二、体会写法,拓展延伸:1、体会写法在这堂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的,总结出:这也是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2、拓展延伸题中的“借”换成“取”“骗”“受”“偷”行不行,为什么?1、从“太阳出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看出,用“借”好,因为骗箭不用谢。2、联系“火烧赤壁”看,也应用“借”,因为火烧赤壁时,诸葛亮把箭都还给曹操了。3、用“借箭”更能突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如果用“骗”,作者就不是赞美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