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三顾茅庐学习目标:1.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语。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语言。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培养以诚待人,诚心实意去做事情的感情。学习思路: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在充分的读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赞美诚。教学过程:一、诗句导入老师发现我们四3班同学平时特别爱看书。你读过哪些书?大家有谁看过《三国演义》的,你最喜欢里面的谁?为什么?相信大家对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并不陌生,今天老师把这个故事的经过编在一组句子中,谁能读一读? 《求贤》卧龙冈未见大贤,风雪中轻扣柴门。步行久等识先生,三顾茅庐成大业。二、整体感知文本,一读课文。诸葛亮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各诸侯国都想请他出山。大家已经初读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那么,刘备“三顾茅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诚) 理解课题:刘备三次去草屋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完成大业。刘备诚心相请,一顾茅庐——(失望而归),二顾茅庐——(怏怏而回),直到第三次,才请得诸葛亮出山。相信他的诚心诚意的确感诸葛亮至深。 下边,就让我们学习第三次拜访,感受刘备的至真至诚。三、个性感悟人物形象。(1)要想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请大家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找出来,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地方,感受感受。(学生读课文)(2)抓对话品读《三顾茅庐》一文不写张飞行不行?品读刘备、张飞对话同桌对读——推选同学读(听出了什么)
指导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师:(见机接着说)刘备温柔地说道。(并无讽刺之意,因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自笑,似乎认识到自己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师:诸葛亮是何等人? 生:特别聪明的人; 生:是神机妙算的谋士; 生:是品德高尚的军师; 生:当今大贤; 生:是一位忠臣。 师:面对这样的人,你心情如何?请大家再读读。 (学生极其投入地朗读起来,刚才站起朗读的学生还想读,并读出自己对诸葛亮的仰慕,对张飞的责怪。) 师:是啊!你果真是刘备,因为你像刘备一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以自己的诚心读出了刘备的诚意。 ……】小结:作者采用了对比的衬托写法更深刻地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张飞此时起到“绿叶”作用了。张飞经过刘备这番教导,也就知趣的随着刘、关二人第三次来到隆中…再读课文第3小节。(3)抓行动品读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抓住什么来感受刘备的一片诚心的?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刘备的诚意?读文品句,感受“诚”1、读第三次拜访,用波浪线划出刘备诚心相请的句子。2、交流。3、品句:A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1)读正确句子。2)找“诚“的体现。3)联系:电影电视中,有没有见过类似的情况? 师讲述北宋时期满朝文武百官路过杨家天波府,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示敬仰的典故。4)小结:一“行”见诚心!B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1)找“诚”的体现。2)品“轻轻”:为什么要轻轻走?3)品“恭恭敬敬地站”:他可以怎样等? 他是怎样地站?(请一生试着站一站)师:恭恭敬敬地站是指?
目不能——(斜视),手不能——(摆来摆去),身子不能——(晃动)等。4)指导朗读(请一学困生) 试读。通过评价引导一遍又一遍读。(评:“读正确了!”“再轻些就更好了!”“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恭敬!”) 再请其他学生读,组织互评。5)情境教学:师:这一等,等了多久? 引导找到两个“过了好长时间”,师讲述:这一站,可能站了一个时辰,也可能是两个时辰,三个时辰,四个时辰。引导:过了一个时辰,刘备——(生说),他还是恭恭敬敬地站着;过了两个时辰,刘备——(生说),他还是恭恭敬敬地站着;过了三个时辰,可刘备还是恭恭敬敬地站着,一直到诸葛亮醒来。这一“站”让刘备的诚心表露无遗!6)再引导感情读句子。C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1)齐读句子。2)什么时候需要快步?《三国演义》原著中这还有个“下拜”? 刘备何许人也?此时的诸葛亮又是一个怎样的人?3)介绍:刘备是汉室的皇叔,一方诸侯,曹操曾说过天下英雄只有他和刘备两个;诸葛亮纵有满腹经纶,而此时的他还只是一介草民。何况,三顾茅庐时,刘备已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 所以,这还仅仅只是简简单单的一拜吗? 这一拜,拜出了什么? 这一拜,又拜得什么?小结:这一“拜”,把刘备的诚心体现得淋漓尽致了!四、赞美“诚”。1、师:刘备的诚心终于打动了诸葛亮。来,让我们再来回顾刘备的诚心诚意。2、引导齐读。五、袭文意大胆想,续写“四顾茅庐” 师极富煽情地说,古人、古书上只记载了《三顾茅庐》的故事,那么刘备和张飞、关羽难道真的只有三次到达诸葛亮的茅庐? 【这是一个思维的核弹,抛向了学生,势必引燃学生们思维爆炸的连锁反应,这下有好戏上演了。】 1)学生思考和讨论 2)教师提示:刘备第三次光顾诸葛亮的茅庐,见着了他,并和他谈的很投机,诸葛亮答应下山帮助他创立大业,那么诸葛亮是马上下山的吗?难道不需要准备准备?不需要安排一下自己的家属?——
因此可以肯定他不是立即下山的,那么好了,诸葛亮是自己下山的吗?我想他们肯定是去接诸葛亮下山的。那么第四次光顾茅庐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刘备他又什么安排呢?张飞和关羽心中是否服气呢?还是和前三次一样呢? 3)学生根据三顾茅庐的趋势,大胆而合理的想象,续写第四次顾茅庐或者写四顾茅庐的可行性报告。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三顾茅庐》是根据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通过对刘备语言、行动的刻画描写,表现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而在第三次拜访中,这“诚”字更得到了凸显,在刘备的行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都说“纳与言而敏与行”,于是,这堂课上,我以“诚”为主线引领学生学习课文,初读课文中感受到诚后,直奔最能体现“诚”的“三顾”语段,抓住刘备的一个“行”、一个“站”、一个“拜”,品读感悟到刘备是行出了诚心,站出了真诚,拜出了至真至诚。从而明白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不顾颠倒长幼,不顾尊卑的诚心诚意,让这逐渐升华的“诚”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整堂课的教学,我紧紧围绕一个“诚”字展开教学,始终把重点放在“三顾”中的四个句子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所见所闻进行品读,最终感“诚”。(一)在“行”字的品读时,引进“文官落轿,武官落马”这一历史典故,利用课外资源为课文学习服务,无需过多的言语,学生就知道了还有半里路刘备就下马步行“行”出了“诚”。(二)品“站”。对这个字的品读,我引导分三步走:第一步,讨论刘备当时可以怎样等?(可以坐着等,踱着步子等……)所以选择“站”是“诚”的表现。第二步,站一站,明白“恭恭敬敬地站”是怎样的站,再回顾自己长时间站的感受,来想象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几个时辰的累,然后引导读:等了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时辰,刘备(怎样了),可他还是恭恭敬敬地站着,从而明白是站出真诚!第三步,通过朗读,读出诚,赞美诚。(三)品“拜”。回顾生活,什么时候需下拜,再对比刘备、诸葛亮当时身份、地位的悬殊,年龄的差距,明白刘备这一拜不简单,拜出的是诚心,拜得的是一位贤臣,是后来的大业。(四)通过前面三个句子对刘备诚心的感受,来想象刘备会怎样“恳请”,在有所感、有所悟的基础想象“诚”。总之,通过一个又一个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近刘备,直至被刘备感动,写下自己想说的话。层层深入,逐步提升,最后提炼成一个大大的“诚”字,实现了把语文书读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