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再稿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再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课堂自读和老师范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认读本课生字,强调翘舌音“诸”,易错字“辅”、“晌”,前鼻音“辰”,多音字“塞”、“葛”、“着”;通过读写课题,美观书写“顾”,结构指导“茅”;识写“诸、葛”,简单了解复姓。 3.结合预习情况,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理解课题“三顾茅庐”;结合图片和文字理解“蜿蜒起伏”的含义。 4.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根据文章的详略结合结构特点指导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了解主要人物。 5.通过解读文字“他们来到隆中,只见……景色秀丽宜人”,引导学生明白“山冈”与“卧龙”、“诸葛亮”与“卧龙”之间的比喻关系。 【设计意图:从“识字写字、词语理解、课文朗读、文本解读和语文能力”五个维度出发,力求目标设计的贴切、精准。】第9页共9页
教学重点: 1.读顺课文,理解课题; 2.根据文章的详略结合结构特点指导分段。 教学难点: 明白句中“诸葛亮”与“卧龙”之间的比喻关系。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ppt课件、《三国演义》一本、《百家姓》一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师:孩子们,上学期我们在课外阅读了《成语故事》,相信大家一定又积累了好多成语,谁愿意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来分享分享呢?(集体交流,指名两三位学生。) 你们高举的小手让老师知道,你们都有多棒!我想如果中国成语大会到我们这儿海选参赛人员,孩子们都会成为座上宾。 今天,老师也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积累的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不一般,它源于历史典故,就在四大名著之中;它个性很酷,喜欢用数字装扮自己。猜到它是谁了吗?(指屏幕)齐读——三顾茅庐。第9页共9页
2.把手拿出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让它在我们的笔下闪亮登场。边写边指导:酷酷的它选择了数字“三”,横有长短记心间。“顾”是生字我知道,起笔是横中线收,一撇长长很潇洒,横折钩角靠中线,竖提不是竖弯钩,右边横来稍高点,“页”旁末笔是长点,左右等宽才好看。生字“茅”,我也知,上面草头盖长矛。“庐”字不学我也会,半包广字头,还有一户小小人家在里头。 3.看黑板,再读——三顾茅庐。 4.它的故事来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出示书,指导看演示稿,读给学生听)谈话:《三国演义》也是本学期我们必读的书目。相信学习了这个故事,大家会更喜爱读这本书的。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成语的情境,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读写课题,朗朗上口的歌诀,帮助孩子深刻记住生字“顾、茅”的音和形。提及《三国》,相机引发孩子的课外阅读。】 5.第9页共9页
我忽然想起前两天,我在家里练习毛笔书写成语,正当我写到“三顾茅庐”时,邻居家的小男孩来了,他很得意地对我说:“阿姨,我认识这个成语,我还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呢?”我也好奇了,这个才上一年级的小豆包真的懂吗?我忍不住逗他:“那你说说看?”“三,表示三个。顾,姓顾的顾,我们学校就有一个顾校长。茅,我看它上面有个草字头,和草有关系。爸爸教我‘结庐在人境’,‘庐’是屋子。联系起来就是草房子里住着三个姓顾的人。”(同学们笑) 6.大家为什么笑呀?交流,预设: (1)他说错了。“三顾茅庐”是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意思。 (2)你怎么知道的?预设:我通过预习读课文知道的(相机评价:你课文预习得真充分);我通过查资料知道的(这也是理解词语的好办法);我通过读成语故事书知道的。(读书,你会懂得更多) 7.总结:这个成语故事主要讲了刘备三请诸葛亮。把手拿出来,让我们把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再来记一下。板书:刘备、诸葛亮。边书边说:“诸、葛”也是本课的生字。“诸”是翘舌音,“葛”,课文中读第三声,它还有另一个读音念二声。跟我读:葛,葛根、葛麻。看到“葛”,你想到了哪些和它相似的字?(交流:渴、喝、竭、揭等)总结:学字真有趣,一个穿一串。葛麻本是草,渴了想喝水,喝水用大口,竭力要站立,揭开要用手。 8.第9页共9页
邻居家的小男孩听我读了这个成语故事后,也很感兴趣。他又兴奋地跟我说:“阿姨,原来这个故事讲的是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刘备,姓刘,名字叫备;诸葛亮,一定是姓诸,名字叫葛亮。”孩子们,你同意他的说法吗?预设:不同意。为什么?交流,总结:我们身边的人大多是一个字的姓,就是单姓。其实,除了单姓,还有两个字的复姓,如诸葛、司马、欧阳等。(出示书)建议大家可以读读《百家姓》,了解祖国更多的姓氏文化。 【设计意图:在妙趣横生的情境“邻居家小男孩学成语”创设中,既教给孩子一些理解字词的方法,又巩固了预习效果,从而达到正确理解成语的目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激发孩子从小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需要在教学中点滴渗入。由生字“诸、葛”引申到《百家姓》,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二、初读课文,理清段落。 1.作者在写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时,是不是每次都用了同样多的文字,平分笔墨呢?(不是)课文着重写第几次拜访?哪几个小节是写第三次拜访经过的? 2.请几个同学先读这几个自然段。指名读,相机正音,指导读句子。预设: (1)结拜兄弟、用不着、答应;第9页共9页
(2)出示“蜿蜒起伏”等四字词语,指名读,学生齐读;半晌工夫、一个时辰;又朝里睡着了; (3)出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拨开云雾,指名读,齐读。 指导读“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总结:3小节23行,非常详细。 4.那么文章如何写前两次拜访的呢?谁给大家读读文中的段落。指名生读第一小节,相机正音:辅助、没有见着。 5.总结:1小节仅3行,确实简略。有详有略,详略结合,重点非常突出。 6.最后一个小节写了什么呢?指名读,交流。相机指导: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7.如果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你会分了吗?自己在书上标一标,写写段意。 8.谁把你的看法说给大家听听。根据文章的结构特点,抓住重点内容,也是给课文分段的一种好方法。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指导读通读顺。在此基础上教给孩子根据文章结构特点分段方法,概括段意。】第9页共9页
三、再读佳句,感悟妙处。 1.过渡:即使只读一遍,一篇好文章必定会有让你再读的理由!请同学们把你最感兴趣的一小段或几句话和同桌分享,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同桌互读、交流。 3.集体交流,指名二三人读句子,说感受。 4.相机引入:刘备能够多次拜访诸葛亮,并让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可见诸葛亮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你读过《三国演义》,那些像《空城计》、《草船借箭》的故事定会让你觉得诸葛亮真一高人也!高人自居雅处。文章对于诸葛亮住处的描写也很精彩。 5.出示,师读。自由读,注意红色词语的读法。 6.交流第9页共9页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出示山冈图,理解蜿蜒起伏(形状弯弯曲曲,有高有低,一直伸到很远的地方)。山冈蜿蜒起伏和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有什么关系?(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联系课文想一想,仅仅是隆中的山冈像卧龙吗?还有——隆中的人!谁?诸葛亮。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他虽然身居隆中,但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7.再读这句,你会读得更明白。 8.像这样精妙的比喻,课文中还有两处。你能很快地找出来吗? 9.集体交流,齐读两句。 【设计意图:赏读,给孩子们重读的理由,给孩子们个性展示的机会。引导孩子们联系句子理解词语,联系课文理解句中比喻手法的妙用。】 五、课堂总结。 1.总结:刘备三顾茅庐,终于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2.延伸:刘备如何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又有何样的雄才大略?请听下节语文课分解! 六、布置作业,课外巩固。 1.完成《硬笔习字册》“顾、茅、诸、葛”的描红临写; 2.背诵文中写景的文字。 3.可以读读原著的章节,进行对比,体会阅读经典的乐趣。 附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渴第9页共9页
喝 刘备诸葛亮 竭 揭 【设计意图:板书力求工整、体现主要内容,体现“一个字,一串字”。】 第9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