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三顾茅庐罗贯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2.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屮的使用。3.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通过大声朗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默读等多层次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超凡脱俗。2.通过“品——悟——说"的形式,让学生体会本文的情节安排、人物刻画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并学会欣赏张飞、关羽等配角的优秀品质,多角度地了解人物性格C◊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掌握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2•难点:掌握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一段有名的佳话,电视剧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讲述这一故事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之处。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酋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屮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乂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Z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依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2.文中相关人物介绍。(1)刘备蜀汉昭烈帝,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建立者。公元221年称帝,建都于成都,国号汉。(2)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屮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2.积累生字词。(1)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咅。殆(划)拜®(ye)纶i|J(guan)•••冑(zhou)鹤^(chang)箪食壶浆(dKn)•••愧赧(nan)存恤(xCi)顿开茅塞(sb)•••(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胄:帝王或贵族的后代。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愧赧:因羞惭而脸红。存恤:爱惜,体恤。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经世奇才:有整治天下的罕见才能。思贤如渴:想得到有才德的人,好像口渴急需喝水那样。比喻迫切希望求得贤才。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三、学习新课步骤一: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白读课文,查找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梳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步骤二:精读课文,深层探究1.圈画出文中与刘备相关的描写,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以下问题。(1)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描写刘备?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2)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明确:兴复汉室,建功立业。(3)刘备的哪些做法让你感受到他的诚心诚意,感受到对诸葛亮的尊重呢?明确: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立候多时。(4)刘备在拜见诸葛亮时已年过40,而当时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称诸葛亮为吠贤”,自称“谒见”,并“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徳便下马步行”,这些描写,表明刘备什么样的心态?明确:求贤若渴,因此对诸葛亮态度谦恭,非常有诚意地邀请其出山辅佐自己。2.圈画出文中与诸葛亮相关的描写,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以下问题。(1)选文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肖像描写、语言描写、侧面描写。性格特点:儒雅脫俗,胸怀天下,洞察时世,足智多谋,见识卓越。(2)玄德Fl:“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厂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强调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并不是像诸葛亮自谦的那样“年幼才疏”。⑶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提出了什么样的策略?明确: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抗曹,图取中原。(4)诸葛亮在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及有关策略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刘备要他出山的请求?这又
说明了什么?明确:因为此时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仍有所怀疑,所以仍然以拒绝的态度试探。由此可见诸葛亮极为谨慎,对自己将要辅佐的人只有完全信任,才能出山辅佐。
(5)你认为使孔明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明确:①刘备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②诸葛亮既有安邦定国之才,亦有建功立业之志。躬耕南阳只不过是未遇明主时的权宜之计。1.除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主要人物,文中还有对其他人物的描写,都有谁?运用了哪种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关羽、张飞和诸葛均。通过语言描写衬托岀刘备谦虚、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性格特点。四、课堂小结同学们,学完了《三顾茅庐》,两个已经随着历史的长河滚滚而去的英雄人物形象又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刘备的这份感动千年的真诚!那么诸葛亮出山以后乂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呢?想进一步了解刘备和诸葛亮,请同学们课外阅读小说《三国演义》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五、拓展延伸1.【复述故事】——请以张飞的口吻叙述本文。要求:准确体会人物心理,充分把握人物性格,注意语气、动作、表情,要形神兼备,不超过300字。2.【研究性学习】——假设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二诸葛亮是不是就会终老山林?请展开自己的想象进行探究性学习,阐述自己的理由,把探究的结果写出来,不少于200字。附:板书设计三顾茅庐<(语言描写刘备{动作描写一(侧面描写(肖像描写诸葛亮{语言描写(侧面描写诚心诚意雄才大略◊课后反思◊《三顾茅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情节不难理解。文屮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整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上,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教学时,抓住“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表达自己的体会,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理解课文。课堂上,学生基本都能找到这些句子,能表达出自己的体会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