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主线悟情感品写法——《开国大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课前谈话:播放《东方红》的MTV,知道这首歌歌颂的是谁吗?能用一句话介绍你了解的毛主席吗?正如在歌词中所说的人们称他为“大救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设计意图】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课前谈话中播放《东方红》,让21世纪出生的学生在红歌中走近伟人,了解伟人。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这就是——开国大典。(课件出示:董希文《开国大典》油画,师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齐读课题。2.“典”就是“典礼”的意思,那么在“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是怎样的典礼?那“开国大典”呢?3.对,为新中国的成立而举行的盛大隆重的典礼就是——开国大典。(生再读课题)【设计意图】本文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通过释题及生字“典”的学习,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为课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这么盛大的典礼,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有明确时间的句子。2.读着读着,你发现没有,作者写了哪几句?学生交流归纳。点拨:其实,在这四句话中就告诉了我们开国大典的四个盛大隆重的场面,谁发现了?(板书:入场大会阅兵游行)现在你应该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了吗?看着老师的板书,谁能把开国大典的过程说一说?小结:这就是开国大典的过程,也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像这类文章,我们可以先抓住描写时间的句子,读懂每个时间段的场面内容,再把它们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第三学段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在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了用画表示时间的句子来理清文章叙述顺序和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大会部分,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5-10自然段。在大会这个场面里,作者又写了好几个环节,并且用一个关联词“接着”把它们连起来了,谁找到了?(板书:奏国歌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小结:大家看,抓住关联词我们也能很快梳理文章的内容。2.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再选择一处你感触最深的地方,写下你的感受。3.出示课件:(范例指导学法)按老师教给的的方法开始学习吧!4.我们先来交流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你画下了哪些语句?(根据生回答板书。)大家看,这是老师画下的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的场景,有谁和我一样,对这处感受最深的?其中的哪个词也触动了你?指名读。你读得不错,把我们圈画的词都强调了出来。5.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重点语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①你感受到什么?把你的感受读出来。②让我们来看看群众的反应。同学们你们看,就这样两句话,发现了吗,它在表达上很有特点,有很多重复的词语。找到了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研读:体会两个“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齐读毛主席的宣告。我听出来了,你们的声音很洪亮,但这宣告是庄严的,这声音为什么是雄伟的?“雄伟”,我们一般形容什么?知道吗,新中国成立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这么重大的事件,全世界都震惊了。这不用“雄伟”又怎能表现?指名读。这雄壮、伟大的声音,谁再读!体会两个“一齐”:欢呼的声音我们能听得见,可欢悦的心你们能感受得到吗?从这两个“一齐”中你有体会?人欢呼、心欢悦,这就叫“万众一心”,读吧!孩子们,此时此刻中国人民多么激动啊,在天安门广场,他们一起欢呼,一起欢跃,你仿佛听到了——(指名答)仿佛看到了——(指名答),把你们看到的画面用朗读表现出来吧!体会两个“传到”:指名读。仅仅是在场的三十万人听到吗?(出示:中国版图,标注东南西北四个不同的地方)引读:不,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向北传到——(生齐答),向南传到——(生齐答),向东传到——(生齐答),向西传到——(生齐答),甚至传到了——(生齐答)。是当时全中国四万万同胞都听到了,读!是当时全中国四万万同胞都在欢呼、欢跃啊,读!④小结:看,这样的反复把人们的激动和欢悦都表现出来了,这就是反复的妙处,让我们再次体会。(分男女读)【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凡是学习语言文字不着眼于语言形式,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这个环节的教学,抓住反复的表现手法,通过“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一齐”、“传到”等词句的体会,来感受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以及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⑤那么,为什么毛主席简单的这样的一句话,会激荡人心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段历史吧!(放录像资料)师激情: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下,饱受着痛苦、屈辱、灾难……痛苦在圆明园的大火中燃烧,火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屈辱在《辛丑条约》书中昭告,租界的牌子上赫然的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灾难在南京大屠杀中降临,中国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刻骨铭心的过去,真可谓暗无天日,民不聊生。危难之际,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终于迎来了曙光。所以当毛主席宣布——(课件复现:董希文《开国大典》油画,毛主席宣布画面配音)师引背第七自然段。⑥现在,你应该明白人民群众为什么如此激动?指名答。⑦是呀,这一切来的不容易啊,同学们,这就是开国,这就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⑧小结:看,课文就是通过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把“宣布”这一场面渲染出来了。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①咱们接着交流,还有哪些语句深深地打动了你,指名读。这段有两个生字,出示词卡:电钮瞻仰,齐读。②师手指词卡,你们看,“瞻”字是什么偏旁?一般目字旁的字和什么有关?看,瞻仰是怎样的看?表示看的词还有很多,比如说——(生答),有——(生答),有——(生答),有——(生答)还有(生答),这么多表示看的词,课文偏偏用了一个瞻仰,为什么?他们瞻仰的是什么?(生齐答)是呀,五星红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它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带着这种感情读。③读到这部分你还有什么感受?很好,你发现这儿又出现了两个“一齐”,表现此时人民的心是一起在跳动。④这段话中还有哪个字深深地触动了你的心?指名答。从这个“站”字你感受到了——(指名答),你体会到了——(指名答)你读懂了——(指名答)。师激情:是的,一百多年前,拿破仑就指着世界地图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一旦觉醒世界将为之震撼。”今天,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 (引读)同学们,这就是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带着这样的激情再读!【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教学环节,播放了一段录像资料,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具备对文本自我判断的能力,保证了对“站”字的理解水到渠成。(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1.同学们,新中国已经成立61年了,61年的沧海桑田,但当初的那份感动、那份荣耀、那份自豪却久久铭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出示课件,师读描写毛主席动作的句子,生读描写群众反应的语句。)2.同学们,这几个场面都是先写——(生齐答:毛主席动作),再写——(生齐答:群众反应)。其实,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在其他场面里也有。(课件再次复现:董希文《开国大典》油画)下节课,让我们再去感受伟人的形象和场面的热烈吧!下课。【设计意图】《课标》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堂课从语言形式入手,在理清课文思路的基础上,形象解读场面描写。在文本的理解中融入语言训练,使人文情感熏陶与写法感悟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文道统一”。板书:开国大典
毛主席群众入场奏国歌出现一阵掌声一齐投向大会宣布成立宣布一齐欢呼一齐欢跃阅兵升国旗升国旗一齐脱帽一齐抬头游行宣读公告宣读一阵欢呼一阵掌声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主体的设计理念是避免逐字逐句的烦琐分析,紧抓大典的推进顺序,基于孩子真实的情感体验,用朗读和感悟组织课堂教学,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叶圣陶先生认为课文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我想刨根问底的话,“例子”说的本质就该是语文教学工具性的有效发挥吧!因此,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巧妙地设计了各种训练,立足于语文教学的本位,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课伊始,通过解题让孩子们对开国大典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是个隆重而盛大的典礼。接下来,通过抓住描写时间的句子,帮助学生读懂每个时间段的场面内容,也就是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然后对于本节课重点内容“大会”的学习,我巧妙地抓住三个“接着”,帮助学生理清了“大会”这个场面的条理。相信此时的学生对于文章的结构必“了然于心”。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引导学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采取了范例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会知识、掌握技能,课上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朗读的指导上,我感觉自己还不够。真正进入文本的我应该用抑扬顿挫的声音、真挚的眼神、满怀的激情去营造一个“情感磁场”,那么学生一定能更好地表达感受,深深的民族自豪感会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澎湃!教学点评: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幅长、文字多的课文,《开国大典》就是其中的一篇。由于课文描写的场面较多且距今六十多年,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了解甚少,刘老师在本课时的教学中体现了如下特色:一、切入精确抓主线。许多课文中都有点晴之笔,这些词句与全文各个部分 都有内在联系,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将其作为理清文章条理的突破口,就可化繁为简,实现长文短读。如初读课文后,刘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抓写有明确时间的句子,进而读懂每个时间段的不同场面,从而理清了文章表达顺序。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让学生紧扣描写大会场面中的几个“接着”,找出相应的环节,很快便抓住了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直达教学目标。二、训练精巧悟情感。无论课文有多长,无论有多少教学的“点”可以去选择和利用,但是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不可能每个“点”都去作深入挖掘。刘老师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始终引导学生抓“毛主席的动作”及“群众的反应”进行理解感悟,相机进行示范引导,如“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你的感受”。还有对生字词“瞻仰”的理解,也能激发学生对领袖风采的敬仰之情。尤其是在第七自然段的教学中,抓住反复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一齐”、“传到”等词句的体会,运用“看(视频)”、“想(画面)”、“听(声音)”、“读(句子)”来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以及对领袖和新中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三、取舍精当品写法。实现长文短教的关键在取舍。《开国大典》一文涉及的场面较多,执教者对此进行了恰当的取舍,即围绕课题直奔“大典”场面,通过对5-10自然段的学习,既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场面之热烈,领略领袖风采,又初步理解开国的意义之重大,同时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对于“长文”,只要找准切入点、训练点,纲举则目张。当然,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文本意识,能把握课文的精髓,善于并敢于取舍,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设计出能统率全文的核心问题或教学思路来。相信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是高效且扎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