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的教学设计第一教时一、揭示课题。1.导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这就是开国大典。2.理解课题。【设计意图】课题的理解中蕴涵的是开国大典的“隆重而热烈”,它的理解是学习课文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就是围绕“隆重而热烈”去感悟、理解,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促进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激发。二、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集体评议。3.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是学习课文的前提,对预习情况的检查一方面是对预习要求的落实情况的检查,是一种学习态度的检测,另一方面是对预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决,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共描写了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2.交流板书:入场、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3.默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小节。4.填空:全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描述了、、和等四个场面,重点描写了和激动人心的场面。【设计意图】这是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四、学习第一部分(入场)。1.自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大典的“隆重”。2.交流、填空:开国大典于____年____月____日在首都____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__,有____,有____,估计总数____。会场在____。主席台设在____。3.再读课文,了解会场布置。
(1)小组活动:用笔画出“丁”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位置的名称,然后根据所画的简图,有次序地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会场的布置情况。(2)展示小组的平面图并介绍。【设计意图】通过填空的形式了解“入场”部分的主要内容,通过交流句子感悟大典的“隆重”,通过画图的形式理解课文描绘的语言,并在介绍过程中学习课文语言,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感悟、运用课文语言,这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实在体现。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开国大典是隆重的,这从会场布置可见一斑。而整个大典的过程更可见证这点。第二教时一、复习导入。1.完成练习:开国大典包含这些议程,请按顺序排列。出示:()乐队奏起了国歌。()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政府成立。()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礼炮响起来。()下午三时整,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毛主席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徐徐上升。()阅兵式开始。2.加上必要的连接词简要复述。3.同桌复述后小组交流。【设计意图】复习练习的设计是对脉络的整理,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性叙述,也是对作业效果的检测。二、学习研读,感受大典的隆重。1.典礼开始了,那又是一个怎样的隆重场面呢?引读“典礼”、“阅兵式”部分。2.默读课文,圈划重点句子,感受典礼的隆重、规模宏大。3.交流品词品句,感受典礼的隆重、规模宏大。例: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这句中的“爆发”、“排山倒海”写出了场上人多,掌声热烈、响亮,从中体现了庆典的规模宏大,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人的热爱、拥护。)
完成填空: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分别是___和。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两个排,接着___、___、__。当___部队经过时,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___,飞过天空。4.理解和积累描写场面隆重、热烈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作用。(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呼起来。(2)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着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3)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4)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5)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设计意图】在重点句子的圈划过程中,重点对表现“隆重”的词句进行品析感悟,那是对课文重点词语的感悟,更是对课文语言的感悟,还是对课文语言的积累。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开国大典的隆重规模在入场、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的各环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附板书:入场14.开国大典典礼——宣布开始、奏国歌、宣布成立、升国旗、放礼炮、宣读公告。(隆重、热烈)阅兵式群众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