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1.学会“颧骨、两鬓、斑白、严厉、收敛、疙瘩、粗糙、喜出望外”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示人物内心的写作方法。3.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重点难点 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课时 一课时。知识点详解☜15* 金色的鱼钩·草地·?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段导读:第1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情况。?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他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①前一句写了老班长的饱经风霜,后一句写了老班长的和蔼可亲。 ②说明老班长一直在担心病号的身体。 ③“其实”一词道出了真实情况,突出了老班长对“我们”的关心。[①这一自然段写出了老班长的什么特点?]段导读:第2自然段介绍了老班长的外貌和人们叫他“老班长”的原因。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讲指导员派老班长照顾“我们”过草地。?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②“合不拢眼”说明了什么?]其实他这些天瘦得比我们还厉害呢。[③“其实”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④可以看出“我们”当时的情况是多么艰难。 ⑤“尽可能”说明了老班长的尽心尽职。 ⑥从“总能”这个词可以看出,老班长每天宿营后都去钓鱼,而且都钓着了鱼。
段导读:第3自然段写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焦急不安。?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④通过“精光”可以看出什么?]段导读:第4自然段写“我们”吃到了鱼汤。?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⑤“尽可能”说明什么?]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⑥从“总能”这个词可以看出什么?]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来毕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段导读:第5自然段写老班长想方设法让“我们”吃上鱼汤。 ⑦说明吃这些草根和鱼骨头多么困难、痛苦。 ⑧重点句解析:这句话既表明了老班长硬咽鱼骨的痛苦,也表明“我”看到这种情景时内心的难受程度和对老班长的爱惜之情。?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您怎么不吃鱼啊?”?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⑦“皱紧眉头硬咽”说明了什么?]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⑧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⑨因为老班长怕两个同志知道后,再也不喝鱼汤,这样就会对伤病的恢复不利。从这里可以看出老班长非常忠于党的事业,努力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⑩难点句解析:这三个称谓指出了老班长身上肩负的三重重任。是“上级”,指老班长要负责领导三个病号走出草地;是“保姆”,指三个小战士既年轻,又是病号,要像保姆一样细致周到地照顾他们;是“勤务员”,指照顾病号要全心全意。“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断了他的话。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⑨老班长为什么不让“我”告诉别人?]“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⑩三个称谓分别有怎样的意义?]小梁,
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多天才能走出去。熬过这二十多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 从老班长朴实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无限忠诚于党的事业和舍己为人的内心世界。 这句话写出了小梁对老班长忍饥挨饿感到难过,也写出了小梁对老班长的关心,他急切地恳求老班长吃一点儿东西。 两个省略号写出了弄一点儿吃的东西的艰难,可见,老班长每天端出的鲜鱼野菜汤来得是多么的不容易。里面包含了他的多少心血呀,包含了他对战友多少情谊和关爱呀!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从老班长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可是,你总该跟我们一起吃一点儿呀!”[这句话写出了小梁怎样的情感?]“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两个省略号表达了什么?]我再也忍不住了,抢着说:“老班长,以后我帮你一起找。我看得见。”“不,咱们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吗?再说,你的病也不轻,不好好休息会支持不住的。”我还坚持我的意见。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段导读:第5~19自然段讲老班长从来不吃鱼汤。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千斤重”准确地反映了“我”看着老班长挨饿,不忍心吃下鱼汤的沉重心情。“我”知道鱼汤来之不易,实在不忍心吃下这少之又少的鱼汤,不愿看到老班长忍饥挨饿,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 用意是提醒他不要影响两个小同志的情绪。[为什么搪瓷碗有“千斤重”?]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老班长批评小梁的用意是什么?]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 这里用“好像塞了铅块”准确地形容了“我”心情沉重的程度。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这句话写出了怎样的感情?]段导读:第20~22自然段讲老班长命令“我们”吃鱼汤。 第二部分(第3~22自然段):讲带的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想方设法钓鱼煮鲜鱼汤给三个病号吃,而他自己却没吃过一点儿鱼汤。 挨(ái)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从“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可以体会到,老班长由于长期忍饥挨饿、操劳过度,身体非常衰弱;从“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中可以体会到老班长忠于革命、乐观向上的精神。[从这里可以看出老班长怎样的精神?]我们就这样扶一段,搀一段,终于走到草地边上。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已经看得见了。这天上午,老班长快活地说:“同志们,咱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儿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说罢,他就拿起鱼钩找水塘去了。
我们的精神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草,好像过节似的。但是过了好久,还不见老班长回来。我们四面寻找,最后在一个水塘旁边找到了他,他已经昏迷不醒了。我们都着慌了。过雪山的时候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战士用惊人的毅力支持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一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要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我们立即分了工,我去钓鱼,剩下的一个人照料老班长,一个人生火。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 这里连用三个感叹号把“我”当时想钓到鱼的急切心情写了出来。[这里为什么连用三个感叹号?]可是越性急,鱼越不上钩。等了好久,好容易看到漂在水面的芦秆动了一下,赶紧掣起钓竿,总算钓上来一条两三寸长的小鱼。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表现了他在生命垂危的时刻,还不忘指导员交给的任务,还不忘关心战友的伟大品质。“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老班长最后的话语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去掉第一个“他”,就表达不出小梁在老班长去世一刻内心的极度悲痛。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抚摸着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去掉第一个“他”,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我”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也留下了这个让子孙后代瞻仰的革命前辈的遗物,希望子孙学习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高贵品质。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第三部分(第23~33自然段):讲走到草地的边缘时,老班长牺牲了。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把鱼钩放在贴身的衣兜里的意义是什么?]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第四部分(第34自然段):讲“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让子孙后代瞻仰。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重点语句的课件。一 用诗歌导入,揭示题目1.老师当堂背诵毛泽东的诗《长征》。2.你们了解长征吗?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3.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你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了解一位红军老班长的故事吧。(板书课文题目。)(1)朗读课文题目,应该强调哪个词?(金色。)(2)读到“金色”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语感,说说自己想到的,老师适当加以引导:光明、灿烂、永垂不朽等。)二 初读课文,质疑问难1.快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2.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3.把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重点出示以下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2)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三 深入学习,体会人物1.默读课文,思考: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 出示句子:“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老师:“上级”就是“领导”,“上级”怎么又会是“保姆”和“勤务员”呢?指导员的意思是什么?学生甲:老班长既要像“上级”一样,在小战士们遇到困难时安抚他们,不断鼓励他们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还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克服,又要像“保姆”和“勤务员”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的身体健康。2.同学们,要完成这一项任务容易吗?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会碰到哪些困难。3.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和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自由讨论。)4.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
四 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课文主要是抓住老班长的哪些方面来表现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和勤务员”的?(抓住老班长的外貌、动作、神态等。)小组合作学习,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画出来,深入体会、理解。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小组交流汇报,重点讲解下面的两句话。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为什么不到四十岁的炊事班长会显得那么苍老?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老班长把自己完全奉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 (2)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吃得多吗?“硬咽下去”写出了什么?(“硬咽下去”写出了食物少,难吃,硬。)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受。3.研读“笑”的含义。 (1)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2)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3)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鱼汤这么少,为什么老班长还“笑着说”?从“笑”到“收敛了笑容”,再到“露出了一丝笑意”,你读懂了什么?(老班长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而吃掉鱼汤是“我们”走出草地的前提条件。当看到“我们”吃掉鱼汤时,老班长感到一丝欣慰,因为他觉得离任务的完成又前进了一步。)4.长时间的辛苦劳累,长时间的饥饿折磨,终于把老班长累垮了,饿垮了。最终,他支撑不住,昏倒在水塘边。同学们,当“我”好不容易钓到了小鱼,做好了救命的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时,老班长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老师:“奄奄一息”是什么意思?既然是“奄奄一息”了,为什么他说的话中还用了两个“!”?学生甲: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的样子。生命垂危的老班长,即使在最后一刻,也没忘记鼓励三个小战士克服困难走出草地,也没忘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也没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忠于职守的职责。多么可敬的老班长啊!5.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体现出来。五 前呼后应,解惑释疑1.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学生甲: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所以,这篇课文以“金色的鱼钩”为题。2.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3.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1.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课前让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让学生联系学习过的毛泽东主席写的《长征》,根据自己的了解讲一讲长征的时间、经过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战斗等,使学生对长征有进一步的认识。2.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呢?3.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感受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在旁边。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受到感动。金色的鱼钩(闪烁着灿烂的光芒)肩负重任弯钩钓鱼 忠于革命、忠于党老班长 安定情绪 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困难重重壮烈牺牲1.草地简介。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余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行军时,稍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红军战士凭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战胜千难万险,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2.长征简介。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红二、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度过。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本文的内容是真实的,那枚珍贵的鱼钩现在珍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中。3.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青年时期受进步思想影响,1925年在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读书时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卅运动”。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任共青团南洋大学支部书记及上海法南区团委书记。同年秋调团中央宣传部工作,编辑《中国青年》。1927年4月下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5月在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努力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具有高度的党性,顾全大局,一切服从党的安排,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党的宣传思想和教育文化事业。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对知识分子热情关怀,对党外民主人士坦诚相待。他担任过两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为人民政协事业和党的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贡献。他作为早期从事青年工作的老同志,始终十分关注共青团的工作,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无限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