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课【教材分析】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质朴,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这为我们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奠定了基础。但还应看到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仍然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扶放有度,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教学目标】1. 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3.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4. 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教法学法】1.情景教学法。2.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1. 介绍文章发生的背景师:长征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板书课题,生读课题。)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是指中国共产党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2.介绍文章的作者二、课件出示文章的生字及一些生字词的含义师展示生字:汤tang锅guo喉hou弥mi涯ya疙ge瘩da蹲dun奄yan兜dou生读:生字词的含义:(1)颧骨:眼睛下边两腮上面突出的骨头(2)喜出望外:望,意想。指得到意想之外的收获而高兴。(3)精光:一无所有,一点儿也不剩下。(4)支吾: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语搪塞。(5)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6)目不转睛:连眼珠都不转地看着。形容聚精会神地看。(7)鱼饵:钓鱼用的鱼食(8)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事故,特指人的死亡。(9)收敛:(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本课是指老班长的笑容消失。(10)皮包骨头:形容极瘦的人。(11)宿营地: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的地方。(12)无边无涯:没有边际。(13)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三、阅读课文师:1.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快速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划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四、对每一部分进行分析1.第一部分:讲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当时的情况(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介绍了老班长的外貌和“老班长”这个称呼的由来。(文章的第一到第二自然段)(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师:为什么四十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生:说明老班长经历过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有饱经风霜的考验。外貌描写2.第二部分:讲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想法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而他自己没吃过一点儿鱼。(文章的第三到第二十二自然段)(1)“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文章的第八自然段)师:这个片段为什么让人感动?生:“嚼”、“皱紧眉头”、“硬咽”等词的运用,说明鱼骨难以下咽,老班长嚼草根鱼骨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表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关爱他人的崇高品质。所以令人感动。(2)“耐心劝导小梁”片段
①“小声点儿,小梁!咱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文章的第十一自然段)②“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我怎么去向党汇报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师:这个片段为什么令人感动?生:老班长不顾自己的身体安危,稳定好小病号的情绪,保护好他们的身体,坚持带着“小梁”和两个小病号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老班长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所以令人感动。(3)“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文章的第十五自然段)师: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生:老班长在寻找食物的时候,极其艰难,非常辛苦,但是老班长没有放弃,而是凭借自己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对党的忠诚在坚持着,所以令人感动。(4)“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文章的第二十一和第二十二自然段)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师:①为什么“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生:当“我”知道鱼的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东西都给三个病号吃,自己却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我”实在不忍心喝下这少之又少的鱼汤,实在不愿意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也实在不希望看到老班长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所以觉得手中的搪瓷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②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这种表情的变化体现了老班长怎样的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说明老班长此时感到宽慰。这种表情的变化充分表现了老班长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3. 第三部分:讲走到草地边缘,老班长牺牲了。(文章的第二十三到第三十三自然段)(1).“瘦的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文章的第二十三自然段)师: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外貌描写(2)“老班长奄奄一息让鱼汤,最后牺牲”(文章的第二十三至第三十三自然段)师: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
老班长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份光和热。4.第四部分:讲“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文章的第三十四自然段)师:(1)为什么“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因为这鱼钩是老班长用来钓鱼给他们吃的,让他们维持生命走出草地的遗物;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却永远放光芒。小梁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是为了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表达了小梁自己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2)思考:文章写的是老班长,题目为什么却叫“金色的鱼钩”呢?师: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3)说明了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说明老班长是一个具有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忠于党、忠于革命的高贵品质和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人。五、理清课文金色的鱼钩接受任务:草原途中,照顾我们(亲切)护送病号:弯钩钓鱼,自己不吃(鼓励)壮烈牺牲:安定情绪,昏迷不醒(焦急)
永远怀念:保存鱼钩,子孙瞻仰(教育)男同学读,女同学读,齐读。同学们,学到这,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其实,红军长征途中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现在老师为你们推荐几个,课后完成研究性作业。六、小结同学们,通过学习,老师相信文中的老班长已经打动了你,也打动了我,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就让他金子般的奉献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七、板书设计1.15*金色的鱼钩2.作者:陆定一3.文章分为哪几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接受任务:草原途中,照顾我们(亲切)护送病号:弯钩钓鱼,自己不吃(鼓励)壮烈牺牲:安定情绪,昏迷不醒(焦急)永远怀念:保存鱼钩,子孙瞻仰(教育)